资源简介 松江区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高三思想政治(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 2024.12考生注意:1.试卷共5页,答题纸共1页。作答前,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3.“单选”是指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是指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选项,不得全选,“选出最佳选项”是指选出最佳选项得满分,次佳选项得部分分,错选不得分。一、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共35分)(一)新质生产力的应运而生1.习近平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上论述 。(多选)(4分)A.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B.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C.进一步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D.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引2.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据此,有高三同学作出如下推理:(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有的绿色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所以,有的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该推理是 。(单选)(3分)A.归纳推理,判断正确B.归纳推理,判断错误C.演绎推理,判断正确D.演绎推理,判断错误(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要靠科学技术打头阵,根本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朝着建成国际科创中心的宏伟目标前进,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上海篇章。当前,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正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主线,加快向“强功能”跃升。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为内容,目标是到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力争建成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1)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将助力上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新质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可以将生产力基本要素重塑为 。(多选)(4分)A.更高素质的劳动者B.更为和谐的劳动关系C.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D.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2)M同学认为:推进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当前最关键的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你认同M同学的观点吗?结合材料,综合所学,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未来产业是以满足未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目标,以新兴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新兴产业。(1)《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指出,到2030年,上海要在未来健康、智能、空间、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和创新企业。此举意在 。(多选)(4分)A.把握前沿趋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B.淘汰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C.打造创新高地,筑牢现代经济体系的根基D.汇聚创新资源,培育国际经济的竞争优势(2)有人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传统产业。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12分)二、从中华法系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法系是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法治精神和文化自信。(30分)(一)中华法系的发展脉络5.从法的本质来讲,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体现着 。(单选)(3分)A.人民群众的意志B.全体公民的意志C.统治阶级的意志D.被统治阶级的意志6.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这说明 。(多选)(4分)A.中华法系历史十分悠久,源远流长B.其蕴含着丰富法治思想和政治智慧C.其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辩证统一D.事物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二)中华法系的思想智慧7.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诸多关于立法的观点。比如慎子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同学小L说,我国科学立法的要求继承了慎子的思想。综合所学,为小L同学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12分)(三)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8.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法治基础。由此,可得出 。(单选)(3分)A.如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就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法治基础B.如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了法治基础,就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夯实法治基础,就没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9.中华法系历来倡导“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在我国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中,体现以和为贵的有 。(多选)(4分)A.和解B.诉讼C.人民调解D.诉讼调解10.中华法系中的“礼法合治、综合为治”的思想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示有 。 (多选)(4分)A.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D.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性思考问题三、坚持“胸怀天下” 建设更美好世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全人类的福祉,既有现实思考,又有未来前瞻;既描绘了美好愿景,又提供了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既关乎人类的前途,也攸关每一个体的命运。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鲜明特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国际视野、世界使命和大党担当。(共35分)(一)“胸怀天下”科学方法的文化基因1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赏,并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在于 。(选出最佳选项)(3分)A.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以及优秀文化传统B.中华“和合”文化和追求“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C.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伟大实践(二)“胸怀天下”科学方法的具体要求12.我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全球安全困境、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彼此呼应、相辅相成,成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支撑。(1)在全球发展问题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都有走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存在由某个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上述主张的哲学依据是 。(多选)(4分)A.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做到抓关键B.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应该立足整体、重视部分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各国发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交融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多选)(4分)A.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B.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C.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D.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三)“胸怀天下”科学方法的伟大实践1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下面是S校高三某班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搜集的部分热点材料。截止2023年底 成功举办了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的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可见,中国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 。(多选)(4分)A.建立了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B.为国际贸易确立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C.让共建国家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和发展机遇D.同世界深度互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角度,论述我国是如何助力建设更美好世界的。(20分)要求:(1)综合运用所学内容概括我国助力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具体举措,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2)理论论证中论题、总论点、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逻辑准确、连贯、完整;(3)概括地引用本题组材料进行事实论证,以充分支持分论点;(4)准确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5)字数400字左右。答案一、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共35分)(一)新质生产力的应运而生1.ABD(多选)(4分)4分 2.5分 1分 0分ABD AB、AD、BD ABC、BCD、ACD 其他2.D(单选)(3分)(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3.(1)ACD(多选)(4分)4分 2.5分 1分 0分ACD AD、AC、CD ABD、BCD、ABC 其他(8分)答案示例:认同X同学的观点。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种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加快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4.(1)ACD(多选)(4分)4分 2.5分 1分 0分ACD AD、AC、CD ABD、BCD、ABC 其他(2)(12分)答案示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是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技术含量、生产方式、资源消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能为新兴产业提供基础支撑;新兴产业也能在技术等方面赋能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些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后,能成为新兴产业甚至未来产业。该观点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没看到矛盾的统一,把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完全对立起来,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因地制宜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二、从中华法系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30分)(一)中华法系的发展脉络5.C(单选)(3分)6.AD(多选)(4分)4分 2分 0分AD ABD、ACD 其他(二)中华法系的思想智慧7.(12分)答案示例:“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科学立法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科学立法要体现国家性质,符合国情和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合乎人心”,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慎子的立法思想中的“发于人间,合乎人心”正是体现了立法符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同时要顺应民心民意的思想。这些思想与我国科学立法的要求有相似之处,因此小L的观点是正确的。(三)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8.B(单选)(3分)9.ACD(多选)(4分)4分 2.5分 1分 0分ACD AD、AC、CD ABD、BCD、ABC 其他10.(1)BCD(多选)(4分)4分 2.5分 1分 0分BCD BC、BD、CD ABD、ACD、ABC 其他三、坚持“胸怀天下” 建设更美好世界(共35分)(一)“胸怀天下”科学方法的文化基因11.B(3分) A(2分) C(0分)(二)“胸怀天下”科学方法的具体要求12.(1)BCD(多选)(4分)4分 2.5分 1分 0分BCD BC、BD、CD ABD、ACD、ABC 其他BC(多选)(4分)4分 2分 0分BC ABC、BCD 其他(三)“胸怀天下”科学方法的伟大实践13.CD(多选)(4分)4分 2分 0分CD BCD、ACD 其他14.(20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我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贡献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不断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多边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有效、开放的合作平台,帮助共建国家摆脱贫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为世界和平事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面对世界多极化,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共享,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中国方案。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共建共享,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出三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助力消除全球安全困境,有力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