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2课 随拍随记录教案 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第2课 随拍随记录教案 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随拍随记录
年级:七年级 单元:第四单元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新教材)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涉及造型·表现领域,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将创意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美术活动,并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能够尝试多种表现方法,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并能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本节课将通过摄影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美的感知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通过欣赏摄影作品,感受摄影中的生活之美。
2、艺术表现:具体分析作品的特殊视角——空间感、平摄、俯摄、仰摄。
3、创意实践:以《有趣的校园生活》为题,创作戏剧性的画面。
4、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体会到摄影中蕴含的生活之美,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摄影作品中的“特殊视角”。
教学难点: 体会能够使用特殊视角、前景增加视觉趣味等拍摄方法进行创作。
教具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摄影作品图片。
学具准备: 笔、纸、照相机、课本。
教学方法: 导入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拍摄过或者见过哪些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举手回答举例摄影作品。
老师:摄影让我们学会用思考来观察世界,让我们了解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感悟到大自然的万种风情,让我们有机会将生活中的美蓄积起来。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一个用摄影机拍摄的作品,请大家共同欣赏。(播放摄影视频)
老师:视频当中展示了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开幕,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蓝天起舞的场景,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空军以忠诚向无尽蔚蓝高地冲锋,人民空军正以雷霆万钧之势磅礴成长壮大,中国利益在何处,空军的翅膀和航迹就延伸到那里。
老师:那么摄影作品也是如此,例如2019年陈玲的摄影作品——壮阔国行情 ,同样展现了对生活的记录和浓浓的爱国情怀。请大家畅所欲言:在举起相机前,你是否想过拍什么 怎么拍
学生:回答,说出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自己想拍摄的内容和方式。
老师:我们需要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从构思画面、选择技巧和构图,到用相机去捕捉,我们要先立意。不必一味追求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让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使客观对象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环节二: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一:探寻摄影画面的空间感
老师: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具体学习怎样拍摄作品,怎样展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分别是——画面的空间感,注意前景、中景、后景的使用。特殊视角,俯视、平视、仰视拍摄视角的选择。以及有意味的前景的使用。
老师:通过以下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前景、中景、后景的呈现方式。你更喜欢哪种呈现效果呢?
学生: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看法。
老师:不同方法的选择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和效果,我们通过 1942年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作品“冬季日出”来具体分析。当画面有前景、中景和后景时,就会呈现出很强的空间感。我们可以利用明暗对比或前景,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这是表现距离、空间和深度的有效方法。
老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别说一说这幅“冬季日出”摄影作品中的前景、中景、后景分别是哪里?
学生:根据观察“冬季日出”摄影作品的事物空间分布说明。
老师:中景更能吸引住我们的视线,同时摄影作品中有明暗的对比,由此形成了我们的视觉中心。
老师:那么,2022年常湖川的摄影作品“一路吉祥”的空间感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分析。
学生:近大远小,具有延伸性。
老师:没错,线性透视构图是利用线条增强透视关系,体现画面空间感的手法。羊群婉蜒地跋涉过结冰的湖面,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的雪山。
老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一路吉祥”的近景、中景、远景分别取了哪些景?学生:回答。
老师:冬季的阳光照亮山脉顶峰,在山坡上投下的阴影巧妙地隔开了前景的树林和中景的山脉,前景、中景与后景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分界,空间感极强。
老师:现代赵成艺的摄影作品“合唱与指挥”也注意到了空间感和生活性的表达,说明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摄影画面离不开对景深的运用。景深是拍摄有限距离的景物时,构成清晰影像的景物的深度,它与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相关。
活动二:学习摄影中的特殊视角
老师: 为了更好地表现事物,表达主题、情感等,我们拍摄时不妨改变取景的角度。调整视点高低是改变画面构图、避免背景杂乱的有效手段。摄影时取景高度的选择,要根据被拍摄主体的形状特征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确定。一般分为平摄、仰摄和俯摄。
老师:让我们共同通过图片来了解平摄、仰摄和俯摄所呈现的效果。(观看图片)。
老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欣赏现代韩丹的“中国村BA——乡村振兴新典范”摄影作品,思考:下图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
学生:回答,仰摄。
老师:没错,仰摄是指从低处向高处拍摄的一种拍摄角度,由于镜头低于被摄对象,从而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
老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姜晨璐“跟着感觉走”摄影作品,思考:这幅摄影作品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你有怎样的感悟?
学生:回答,平摄,感受到了动物的活泼生动。
老师:平视的拍摄角度,精心的元素取舍,更是精彩的一笔。给人留下想象余地,让有限的元素得以向画面之外延伸,是摄影必备的思路之一。如果说摄影有着“微观的放大,宏观的缩小”的特点,那么这就是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老师:2018年吴志忠的“南京,金陵造船厂”和“金陵一隅”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
学生:俯摄。
老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俯摄是指摄像机轴线高于被摄主体视线,从高向低拍摄的一种拍摄角度,给人低头俯视的感觉。
老师:即便是面对同一景物,摄影师关注的点不同,选择的角度和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例如现代周海翔的作品“天鹅”,降低机位,改变平常视角,我们可以和小动物四目相对,平等地交流,低视角能让我们融人它们。现代姜衡的“水中芭蕾”,作者用镜头静静俯拍湖中戏水的天鹅,它们在水面飓疆起舞的优美姿态如同芭蕾舞演员。
老师:了解了特殊视角的摄影表现方式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具体的作品。(播放课件中的摄影作品图片)。
活动三:有意味的前景
老师:如果想要更好的拍摄出一幅摄影作品,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前景能映衬主体,增强画面空间感并丰富画面内容。前景对于引导观众的视线逐步深人画面非常重要,因此要寻找有意味的场地与物体进行组合。
老师:现代阿特·沃尔夫“山岩”,注意前景与画面统一,不要太过复杂,以免削弱主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前景中的红花与枯木暗喻青春与衰老,并引导观众关注远景中的山岩。
老师:接下来展示的是现代卓迪·普格“创意摄影”,思考:下图属于哪种角度的摄影作品?运用什么物体作为前景?
学生:回答,鞋。
老师:这幅摄影作品以鞋子作为前景,发散的直线使我们的视觉中心集中起来,这就是使用前景的魅力所在。
老师:发散思维,思考交流——面对右边的场景,你会选择什么作前景,增加画面的趣味性 说说你的选择和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
老师:我们可以利用书本、花草等来制作拍摄前景,使画面更加丰富而有意境。前景和远景宜相互呼应。让我们共同欣赏运用前景的摄影作品。(播放图片)。
环节三:合作创新,动手实践
请用特殊视角、前景增加视觉趣味等拍摄方法,以《有趣的校园生活》为题,创作戏剧性的画面,感受拍摄视角变化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体会摄影的乐趣。
环节四:欣赏评述
请各小组展示自己所拍摄的《有趣的校园生活》摄影作品,谈一谈你在拍摄中所使用的特殊视角和前景。
环节五:课堂小结
留住当下,让记忆成为永恒。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特殊视角将生活表现的丰富多彩,摄影是一个人的写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摄影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就让我们把生活的每一刻美好的瞬间,都放进有回忆的相机里!
板书设计:
随拍随记录
空间感
二、特殊视角 记录生活
三、前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