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们走在大路上 教案 2024——2025学年 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们走在大路上 教案 2024——2025学年 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我们走在大路上》
年级:七年级 单元:我们在一起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 1
教材分析: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湘美版“我们在一起”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知道“艺术是认识他人和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出的构图、动势、变化与层次以及聚焦中心有基本的了解,掌握构图的分析方式,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开阔,学习兴趣高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赏析作品的能力,对现代艺术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加强对作品的知识背景介绍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究作品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情感。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欣赏优秀作品,感受构图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了解作品构图、动势、变化与层次以及聚焦中心,运用构图的分析方式,尝试创作一幅“我们在一起”主题绘画。
3、创意实践:发挥创意思维,从构图表现人物关系,创作出极具表现力的作品。
4、文化理解:了解艺术是“思维的行走”,提高学生对作品人文内涵的领悟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构图表现人物关系,突出作品表现力的。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构图分析方式,创作出一副主题绘画。
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解演示法、问答交流法等。
教学过程:
P1p2环节一:音频欣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听完这段音乐之后说一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热情的音乐,产生一种自豪感。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我们走在大路上》。1962年周恩来总理同中央部委领导来沈阳开会。晚会结束后,总理邀请时任辽宁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作曲家安波和李劫夫一同到他的住处谈话。总理向他们讲述了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总理表示大家要相信党和国家能够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李劫夫对此触动非常大,于是他按总理讲话的精神进行创作,把总理说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用到歌里。因此,歌名《我们走在大路上》也就定了下来。这首歌曲从听觉上给我们带来了慷慨激昂的情绪,接下来我们从视觉上再来欣赏这幅《我们走在大路上》美术作品。
环节二:欣赏分析,作品鉴赏
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 潘世勋
P3问题一:同学们,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群年轻的藏族修路工人边走边唱
P4问题二:手中扬起来的衣服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你有何感受?
生:这位手拿衣服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参加建设的藏族人民朝气蓬勃、感受到她们热情高涨的精神面貌。
总结:西藏妇女过去确实是倍受苦难的,但她们都很能干,能忍辱负重,但也很乐观。我觉得选择画她们更加能够突出西藏的变化,中间那个妇女形象虽然加了些理想的成分,但是,总的来说,这张画的气氛还是真实的,没有虚构做作的东西,因为生活本身就很动人,包括西藏的那种阳光灿烂的感觉。
P5、6问题三:作品构图中运用了哪些基本形从重心、方向等方面分析这种方式对于突出主题的作用?
生:对角线构图: 具有方向感
“之”字形走位,左侧人回头,机器往回走,车往回,往前往回来,又是之字形。
总结:作品运用了斜线构图,着意塑造的几位藏族青年女工的形象,以及他们那坚实有力、充满动感的步态都充分体现了此作品所要表达的时代主题。
P7环节三:小试牛刀,鉴赏分析
同学们,请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鉴赏法,分析作品。
环节四: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作品:《飘动的白云》 苏新平
P9问题一:什么是动势?
生:画面的主要动态
师:绘画中,动势是指艺术家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传递出来的一种流动感和方向感。共同的动势不仅仅体现物体的运动,也可以体现出情感和意境,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P10问题二:同学们,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画面中的三位人物一齐回首,望向身后飘动的白云。
P11问题三:欣赏这幅作品的动势,你有什么感受?
生:人物同步一致的动作与背景中聚集的白云使画面富有动感,又不失统一感。
作品:《草原上》 马常力
P12问题一: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三名藏族美女在优雅表演打酥油。
问题二:作品构图运用了什么基本形?
生:三角形构图便于稳定
问题三:作品构图与主题表达有何关系?
生:人物同步一致的动作与背景中聚集的白云使画面既富有动感,又不失统一感。以抒发对人与自然和谐世界的向往。
P13练一练:尝试画出该作品的构图示意图
作品:《喜遇》 陈一峰
P15问题一:什么是变化与层次?
生: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师:当画面有多个人物时,处理好人物之间的关系能让画面富有层次感。画面主体人物一般处于显要的位置,刻画得更深入;其他人物处于次要位置,刻画适当简约。这样画面才能有主次、大小、虚实的变化,层次感更强。
P16问题二:根据画面提示,尝试在虚线方框中描述相应的对象。
生:主题人物是三位背着背篓的朋友,背景有房屋和次要人物以及动物等。
P17问题三:变化与层次在画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运用虚实关系、疏与密、强与弱等手法来体现主次关系
·近实远虚,越近的物体越实,相反越远的物体越虚也会更灰,对比会弱化!
·前后物体对比的虚实变化,凸显主次关系。
作品:《人民和总理 》 周思聪
P19p20问题一:什么是聚焦中心?
生:画面的主要元素或焦点在一个中心位置,让观者的目光和注意力自然地被引导过去,能够加强画面的组织性和视觉冲击力,从而让观者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情感。
P21问题二:你知道画面上描绘的是什么内容么?
生:周总理在慰问老百姓
师:在1979年,画家周思聪根据邢台地震期间周恩来三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和鼓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历史事件,创作了国画《人民和总理》。该作品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P22问题三:画面聚焦中心在哪里?
生:周恩来总理关切地搀扶着老人,神色凝重。浓重的墨色让他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P23问题四:画面的构图与动势如何?
生:倒三角向前移动的动势,将大家的视线不知不觉地引到总理的位置上。
P24欣赏:该作品的构图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
生:人物视线的方向一致。
P25环节五:合作创新,动手实践
回忆和亲朋好友、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光,运用本课中对构图的分析方式,尝试创作一幅“我们在一起”主题绘画,与同学们相互展示、交流。
P26环节六:欣赏评述,课外延伸
一个班里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不同的外貌、举止、个性,既各自挥洒、尽情展示,又相互交集。美术创作中的群体美感,从不来自千人一面的叠加。恰是众多鲜明个体的互为呼应,汇成了生机盎然的“在一起”之美。
板书设计:
我们走在大路上
共同的动势:流动感和方向感
变化与层次:主次、大小、虚实
聚焦中心:主要元素、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