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和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把握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的能力 (2)初步具有运用系统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学习任务分析】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其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联系――学习的意义.重点是识记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起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做到的三个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本目重点是让学生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工具】网略资源、网略学案、网略练习反馈、黑板 【教学过程】——网略学案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贯穿复习回顾)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赶赴地震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中国红十字会已紧急启动二级应急预案,并派救灾工作组奔赴灾区。根据目前灾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状况,中国红十字会紧急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捐款捐物,参与到玉树地震灾害紧急救助当中来,为灾区民众奉献爱心。 【讨论答疑】抗震救灾的图片。以抗震救灾的精神感染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请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以下问题: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学生回答)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的每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师顺势提问: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点是什么?联系的特点各有什么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复习知识点) (2)为什么青海发生地震,全国的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尽最大的能力支援? (学生回答)青海是我国的一个部分,部分的变动会影响到国家的变动,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必须照顾到每一个部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影响。 【设计思路】这一部分承上启下,既回顾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又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且还通过当前的时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得出答案,在讨论答疑中以回帖的形式回答、讨论,要求思路清晰,语言简练。(这一部分主要是在课下来完成)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请大家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图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互区别 含义不同 地位、功能不同 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2.请根据你对上图的理解,把每种情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举一例,以利于理解: 3.教材58页“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 4.请根据自己的预习完成下图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原理(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证整体是全局、主导、统率 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和部分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教材58页课堂探究:木桶理论,说明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2.系统和整体可不可以等同?为什么? 3.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教材59页课堂探究“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请大家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图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互区别 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地位、功能不同 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于整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学生展示后在屏幕上展示规范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2.请根据你对上图的理解,把每种情形各举一例,以利于理解: 在这一部分,学生列举了很多例子,大到国家小到自己的学习,思维很开阔。超出了我的预料,说明学生自学或者在合作的过程中能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相互转化这一部分不是很容易理解,我稍做了点拨,周村实验中学——高二级部——高二一班,高二级部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很多的例子。 3.教材58页“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手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了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4.请根据自己的预习完成下图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原理(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典型例证整体是全局、主导、统率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全国一盘棋;做要通盘考虑;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画龙点睛;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和部分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点面结合;在战略上重视敌人,在战术藐视敌人; 学生展示后在屏幕上展示规范答案。 【网略课件展示】盲人摸象的错误是什么?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教材58页课堂探究:木桶短板理论,说明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学生在这一部分很好的阐明了决定木桶容量的是短板,在事物的内部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整体,突出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2.你怎么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整体可不可以等同?) 不可以。整体与部分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都具有整体性。不同点是:整体不一定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具备。 3.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例:在足球比赛中,可把球队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作为教练应该怎样配置队员的位置和安排战术? 系统都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关于第二问,学生的回答比较开放,但是基本大方向就是系统内部的优化组合。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这一部分的1.2题难度稍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实在不行就先讲再练。) 1.辨析: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 比如说氢元素和氧元素可以合成水,而水具有氢和氧都不具有的功能;又比如说只有同时用两根筷子才能夹的到菜,只用一根筷子是怎么也做不到的。 (2)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之和。 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各种体育比赛来说吧,很明显,任何一种需要多人参与的体育比赛都需要参加的人齐心合力,否则,每个队员都只顾自己出风头是不可能使全队获得胜利的。这也没什么问题。 (3)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的和。即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当然还是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说明,即“三个和尚没水吃”,因为做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们不是通力合作,而是互相推卸责任,结果力量相互削弱,什么事也做不成。通过教师举例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相关的原理,然后在就这一原理让学生再举例子。 2.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是什么?这一部分学生很容易找到知识点,但是在应用上不容易掌握,所以要从实例入手由学生总结理论,以加深理解、学会运用。 【多媒体展示】卡通形象:三个臭皮匠怎样顶个诸葛亮?或赛过诸葛亮? 学生讨论,然后有小组代表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所以我们常常说要拧成一股绳,集体的力量往往是不可战胜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得出结论: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多媒体展示】“三个和尚: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如果你是其中的和尚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没水喝的原因就在于“结构要素互不合作,有序性差。处于无序状态”。所以得出结论: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多媒体展示】设置活动: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分组讨论之后,分小组说出自己的方案,教师简单评价。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 【多媒体展示】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座庙:老和尚立了新庙规,三个小和尚,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谁水挑得少,没菜吃干饭,这一来,小和尚们争着挑水,一会儿庙里的水缸就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轮换。 教师归纳总结: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协作、团结的精神,搞了“机制创新”。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这就是 “管理创新”。第三座庙的和尚用竹子做成输水管道,三个和尚靠技术创新解决了吃水问题。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以课本的探究五“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冯湛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造出了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综合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启发是首先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由学生上黑板构建知识框架图。然后教师在网略课件中展示自己设计的框架图,供学生参考。五、网略练习,巩固落实 1.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说明( )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但整体可以离开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是平列等同的。 ④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中去,才能正确地认识部分的性质。(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事实说明 ( )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木板的长短和木桶的容积是因果联系 C.部分制约着整体 D.整体由部分组成的 3.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的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有人说:“三峡工程是库区人民一次次搬家搬出来的。”三峡人民舍小家,为国家,艰苦奋斗建新家的举动说明:( )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B.局部可以离开整体,但整体不能离开局部 C.整体可以离开局部,但局部不能离开整体 D.从整体着眼,处理好局部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6.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系是 ( )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整体,德、智、体、美是部分。 ②系统与要素的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系统,德、智、体、美是要素。 ③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德、智、体、美是原因,青少年全面发展是结果。 ④普遍联系的关系。德、智、体、美之间是内部联系,与健康成长是外部联系。 A.①② B.②③ C. ①②③ D.③④ 7.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这说明( ) 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整体性能决定部分性能 D.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8.西部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已没有东部、西部之分。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②把握事物的联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③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④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在我国,“和谐社会”的理念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管子·兵法》上就说“和合故能谐”。这一理念表明( ) A.要树立全局观念,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B.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存在 C.部分决定整体 D.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0.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跨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这一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要注意系统内部机构的优化 B.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C.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课后延伸】下面两题二选一即可。 1.请各位同学课后通过上网了解上海世博会的进展,并且尝试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形成书面作业,以供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用系统优化方法为班级出谋划策,如何提高本班整体水平? 【课后反思】 1.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切实的贯彻了“72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2.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发掘,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利用网略资源、网略学案、网略课件参与教学后,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同学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加深了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 4.由于穿插许多现实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学习哲学的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我在学案制作的过程中考虑到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页眉处使用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励志语言鼓励学生。 6.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布置相应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7.当然也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容量较大,可能得需要学生课下再加强一下知识的记忆。 8.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教师都能将课上与课下的时间协调好,才能事半功倍,并且学生自学、回答了一系列的讨论答疑题目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批阅,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才能更好的将这种课型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