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科 目 语 文 备课时间 课 型 新 课
课 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 核 学 心 目 素 标 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施耐庵和《水浒传》,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林冲思想性格变化的过程,探寻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 3.分析总结文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4.思考课文主题“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小说情节,体会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的小说主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 学 分 析 教 材 内 容 分 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古典小说。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曲折跌宕的情节,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把握林冲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形象。 2.鉴赏景物描写,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剧中人物的经历变化,分析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探究《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接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前,可能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听说过《水浒传》或者对其中的某些人物有所了解。然而,由于故事情节丰富、人物众多,学生可能对故事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深入解读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 学 过 程(五步法备课) 二次备课 (个人补充修订)
一、“大”预习 1.作者简介 2.背景解读 3.常识梳理:章回体小说。 二、“准”探究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两条线索在哪里汇合?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不是静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林冲的人物性格的。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情节要点人物特征林教头沧州遇旧①陆虞候密谋害林冲酒店密谋②小二生疑实情相告买刀寻敌林教头接管草料场草厅交割③酒店买酒④风雪夜山神庙复仇破庙借宿⑤偶听真相⑥报仇雪恨⑦
3.小说中对“风雪”的直接描写主要有三处,请分别写出其作用。 直接描写作用第一处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二处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第三处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4.巧妙的伏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请结合课文选择几处分析本文是如何巧妙运用伏笔的。 5.林冲的性格在山神庙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之前是“忍”,之后是“狠”。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表现及形成原因。 6.林冲是一个善良、循规蹈矩、有着光明前途的人,却在没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最终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这一巨大悲剧有何意义? “全”展示 1.明线是林冲遇李小二,带刀寻仇,赴草料场;暗线是陆谦来到沧州,贿赂管营、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谋害林冲。直到林冲在山神庙偷听到陆谦他们谈话,两条线索才合二为一。 2.①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正直善良、扶危济困、为他人着想、精细体贴 ②正直刚烈,有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③淡漠隐忍、委曲求全、随遇而安 ④做事细致,只求安稳度过刑期,好回家团聚 ⑤小心谨慎、心思缜密 ⑥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⑦不再隐忍、刚猛激烈 3.第一处:①为接下来的故事高潮渲染森寒紧张的气氛;②“卷”为下文写雪压倒房屋作了铺垫。第二处:不仅突出了风猛雪大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第三处: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一场冲突即将拉开帷幕。 4.①伏笔: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林冲)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分析:老军送酒葫芦,告诉林冲买酒的市井位置,这为后面林冲买酒埋下伏笔,进而有了林冲去山神庙躲避风雪,以及后来血染山神庙等情节。 ②伏笔:(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 分析:林冲枪不离手的特点也为后文林冲听到陆虞候的谈话后,挺着花枪出来刺杀陆虞候等人埋下伏笔。 ③伏笔:(庙)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分析:林冲本是用大石头靠住门来挡风雪的,却阻住了陆虞候等人进庙,这就为林冲无意中听到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埋下了伏笔。 5.(1)“忍”的表现及原因:①“忍”就是忍辱负重,随遇而安。林冲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与李小二说到此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而后管营让他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但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他看到草料场里的草屋四下里崩坏了时,还想“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说明在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薄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②原因:这固然有林冲性格懦弱的一面,更主要的是为了说明他对安稳生活十分渴望,渴望与妻子一起过安定、幸福的生活;对司法、对体制尚存一丝幻想,幻想未来刑满释放,与妻子团圆,重获生路。 (2)“狠”的表现及原因:①“狠”表现在他杀三人的动作与语言中。 ②原因:忍无可忍,愤怒到极点才爆发。 6.(1)凸显出社会黑暗,官逼民反。(2)说明在专制统治下,底层百姓诉求无门,要么做顺民,有时连顺民都无法做,只得变成暴民,变成“打家劫舍”的好汉。(3)启人深思:为什么那个社会让好人变“坏”,善人变“恶”?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