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课前导入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事,理解土地改革运动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知道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的的基本情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土地占有不均衡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名词解释:
土地改革的概念:我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农民群众没收地主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时间
文件
内容
总路线
成果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1947年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意义
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农民分到牲畜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送亲人参军
【历史回顾】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27年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1936—1949年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为什么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是不一样的?
革命形势、国情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背景:
(2)概况:
经过一年的作战,战略进攻的时机成熟。
武汉
国民党军重镇
陕北
山东
南京
国民党军总部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三大战役
1.挺进大别山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共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8年秋
280万
365万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二、三大战役
决战条件
①时间:
②指挥员:
③作战部队:
④结果:
辽沈战役形势图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材料1:东北野战军到1948年8月,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国军东北兵力50万。
材料2: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
东北敌弱我强,且国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
土改基本完成,人力物力充足,且有人民支持。
【问题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锦州
二、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
歼敌改编47万人
①时间:
②指挥员:
③作战部队:
④结果:
淮海战役形势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淮海战役:猛虎掏心
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徐州
淮海战役实际上成为五百万对八十万。……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二、三大战役
3、淮海战役
歼敌改编55万人
①时间:
②指挥员:
③作战部队:
④经过:
⑤结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辽沈战役形势图
平津战役:瓮中捉鳖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①和平解放可以减少人员伤亡,是民心所向;
②保护北平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为何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北平
二、三大战役
4、平津战役
歼敌改编52万人
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警卫员李银桥发现毛泽东长了一根白发,毛泽东看着警卫员拔下来的白发,风趣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
4.三大战役意义
二、三大战役
①工作中心调整:由乡村转向城市,恢复发展生产
②重新明确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①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时间
地点
目的
内容
5.七届二中全会
二、三大战役
在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国民党一方面派代表到北平进行和谈,另一方面加强长江防线的军事部署。
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正式表明拒接接受《国内和平协定》,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解放军全体指挥员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三、南京解放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西路军
中路军
东路军
渡江战役形势图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28统一中国)——1949年
今天台湾问题形成原因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南京解放
渡江战役
1.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3.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台湾的第三次分离有什么不同?
【知识回顾】台湾的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
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台湾回到祖国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
时期 关系 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局面,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启示:①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②新时代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合作探究一】回顾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合作
对抗
合作
对抗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
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
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材料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材料三: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
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
材料四: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
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
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
围工事的任务。
人民解放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启示
解放军作战勇敢,不怕牺牲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人民群众的支持
正确的战略战术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思考探究
课堂小结
1947年
土地改革
1947年夏
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
巩固后方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取得胜利
战略进攻序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