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共10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共101张PPT)

资源简介

(共101张PPT)
《孟子》
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课前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次群星闪烁的思想争辩——




课前导入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作者名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有“______”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
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他主张行“仁政”以
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儒家
孔孟
亚圣
作品介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
合称为“四书”,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共七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语》
《中庸》
《大学》
背景资料
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提出“与民同乐”,主张“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孟子的主要思想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题解导入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哪些“得道”或“失道”的君主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文诵读


疏通文意
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顶真
作用: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疏通文意
三里之 城 ,七里之 郭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
内城
外城
包围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疏通文意
夫 环而攻之,必 有 得 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发语词,不译
一定
占据

者……也:______的标志
判断句
包围起来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占据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疏通文意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 坚利 也,
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坚固锐利
粮食
放弃
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守城的一方弃城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疏通文意
故曰: 域民 不 以 封疆 之 界 ,固国 不以 山溪
之 险 , 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
使人民定居下来
依靠
疆域
边界
巩固国防
山河
险要
震慑
锐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武器
疏通文意
得道 者 多助 , 失道者 寡 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施行仁政
帮助他的人多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疏通文意
寡助 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归顺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疏通文意
以 天下 之 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
故 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施行仁政的君主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文言积累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小城
代词,代指城池


代词,代指施行仁政的君主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
委而去之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
词组“然而”,可是
连词,表顺承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劝谏君王的政论性散文。文章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方面:____、____、____。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应是:
天时
地利
人和
人和
__________
考点一:论证思路
文本解读
文章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城方
守城方
(得天时)
(占地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方
城高、池深兵革精
米粟多
(占地利)
弃城而逃
地利不如人和
先用进攻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后用防御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文本解读
文章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辽阔的边疆
险要的山河
锐利的武器
作者想阐述的政治主张是:
治理国家需要依靠“人和”(实行仁政)
类比
对比
文本解读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辽阔的边疆
险要的山河
锐利的武器
治国三阶段,递进关系,
不能调换
类比
考点二:治国三方面能否调换顺序
思考探究
作为一篇写给君王劝谏的文章,你认为本篇主要是想谈战争,还是谈政治?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能治理好。
考点三:本篇主要是想谈战争,还是谈政治?
考点四:“人和”
方法点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
论证、引用论证等。试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语言赏析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气势磅礴。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肯定、加强了语言的气势,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不能颠倒。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语言赏析
运用排比,再次强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结构梳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类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实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而能否实现“人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全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多用排比,气势充沛,极具说服力。
课堂小结
拓展阅读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很多历史故事都能印证孟子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拓展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
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
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
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
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
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你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形象?
课前导入
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孟子
景春
谁是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课文诵读
yǎn
ɡuàn

ROUND 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 岂 不 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 熄 。”
疏通文意
难道
真正,确实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安静
平息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背景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群独特的谋士——“纵横家”,可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其中分为“合纵”派和“连横”派,苏秦、公孙衍是“合纵”派的代表,张仪则是“连横”派的代表。
合纵
(联合弱国攻强国)
连横
(事强国以攻诸弱)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和张仪是对手。他历仕秦国、魏国、韩国,主张诸国合纵以抗秦,曾配五国相印,风光一时。
人物介绍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被秦惠王封为相。
后来,他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
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ROUND 2
公孙衍、张仪真大丈夫也!
疏通文意
孟子曰:“ 是 焉 得 为 大丈夫乎? 子 未学礼乎?

怎么
算作,算是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疏通文意
丈夫 之 冠 也,父 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 家,必敬必 戒 ,无违 夫子 !’以 顺 为 正 者, 妾妇 之 道 也。
*行冠礼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主谓之间,取独
教导、训诲
同“汝”,你
谨慎
丈夫
顺从
作为
常法
妇女
规则
告诫
【冠礼】:我国古代男子的成年仪式。男性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至二十岁成年时才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表示其成人。 “及冠”即指男子年满二十岁。
疏通文意
居 天下之广 居 ,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
住宅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疏通文意
得志,与民 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遵从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疏通文意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 谓 大丈夫。”
使……迷惑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使……动摇
使……屈服
称作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文言积累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妾妇之道也
独行其道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戒之曰
必敬必戒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助动词,能够、可以)
(动词,实现)
得道多助
(名词,仁政)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丈夫”)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往、到)
(助词,的)
文言积累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辩论复盘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大丈夫”的。他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功名显赫、望而生畏的当权者,叱咤风云,威震一时。
钦羡、崇拜
考点一:景春标准
辩论复盘
孟子对景春说的“大丈夫”持什么态度?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反问否定。不屑、鄙视、厌恶
考点二:孟子标准
辩论复盘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他是如何进行反驳(论证)的?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无准则、
无条件顺从

拓展材料
拓展阅读
(纵横家)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 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
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张仪说舌头在就
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
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辩论复盘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左右周旋。
就像妇女顺从丈夫一样,以顺从为最大原则,毫无人格和操守之言。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辩论复盘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①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仁
——礼
——义
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辩论复盘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有道德情操,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思考探究
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根本原则,是核心、基础,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考点四:能否颠倒
孟子
提出观点:
大丈夫的标准
景春 →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反驳: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
①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②得志与否,坚守原则
③不迷乱、不动摇、不屈服
树靶子
先破
后立
结构梳理
富贵不能淫
(错误观点)
课堂小结
《富贵不能淫》这一章通过孟子和景春的辩论,探讨了“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最终,孟子向世人阐述了做“大丈夫”的三条标准。
全文条理清晰,气势磅礴,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充分展现了孟子作为“辩论家”的风采。
思维拓展
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历史上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考点六:“大丈夫”精神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
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思维拓展
贫贱不能移
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思维拓展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思维拓展
课前导入
“温水煮青蛙”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逃生。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看图说话:你能复述下面几幅图片讲了什么故事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诵读
quǎn
yuè



zēng
kòng
疏通文意
舜 发 于 畎亩 之中
田地
兴起,指被任用
舜是从田地中被任用的。
人物故事: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统一华夏部落,是为“五帝”之一。
四方部落联盟首领
傅说 举 于 版筑 之间
筑墙
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任用的。
人物故事:
傅说原是在傅岩为人筑墙的奴隶,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商朝贤相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疏通文意
选拔、任用
胶鬲 举于 鱼盐 之中
贩卖鱼盐
疏通文意
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选拔出来的。
人物故事: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周朝
开国功臣
管夷吾 举于 士
狱官
疏通文意
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
人物故事:
管仲(名夷吾)在齐国曾被作为犯人关押,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华夏第一相
孙叔敖 举于海
疏通文意
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
人物故事: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楚国名相
百里奚 举于 市
集市
疏通文意
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人物故事:
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五羖大夫

故 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 拂 乱 其所为
疏通文意
所以
指示代词,这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
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违背
扰乱
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 动心 忍性 , 曾 益其所不能。
疏通文意
使心受到震撼
使性格坚忍
同“增”,增加
(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 恒 过 , 然后 能改;困于心, 衡 于虑,而后 作 ;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
疏通文意
常常
犯错误
这样以后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表现
了解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显露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所知晓。
疏通文意
入 则无 法家 拂 士, 出 则无 敌 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同“弼”,辅佐
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
匹敌,相当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在,处于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了解这些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文言积累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发 古义: 今义:
兴起,被任用
送出;出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筑 古义: 今义:
捣土的杵
建筑
③管夷吾举于士
士 古义: 今义:
狱官
士兵
文言积累

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
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
国家
类比论证
农民
瓦匠
鱼贩
犯人
隐士
奴隶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古代人物成才的故事。
他们一开始各是什么身份?
名臣贤相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这六个人的成才史有何共同点?
孟子列举这些名臣的目的是什么?
作用:举例论证,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排比增强气势,引出下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共同点:他们都是出生卑微,或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发奋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考点一:举例论证作用
文本研读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阐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思想上:
苦其心志
生活上: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
行拂乱其所为
“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多方面地描写担大任之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磨难,突出了作者的观点:艰难困苦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考点二:道理论证作用
文本研读
在孟子看来,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客观环境的艰苦外,还应重视什么?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心理状态的变化)
(面部表情的变化)
人的主观能动性
造就人才
客观因素
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
卓绝的精神意志
考点三:成才条件
文本研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何理解这句话?
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的道理,是孟子对国君提出的警诫。
文本研读
简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正面、个人
反面、国家
运用一正一反的对比论证,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这样,由一个人的发展,论述至一个国家的兴亡,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
考点四:论证思路
结构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磨难造就人才
正面
反面
入则无法家弼士
天降大任
动心忍性
出则无敌国外患
人恒过,改、作、喻
荒政安逸导致国亡
类比论证
课堂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篇幅简短而语言精炼的说理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逐层推论,论证缜密。
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孟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
训”,越国终于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反
攻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以后,
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
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
卧薪尝胆
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天宝年间),他逐渐
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李林
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
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
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长达八
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