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8比尾巴 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8比尾巴 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斜刀头、八字头3个偏旁。会写“比、巴”等4个字和竖提1个笔画。
朗读课文,读好疑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能仿照课文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斜刀头、八字头3个偏旁。会写“比、巴”等4个字和竖提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疑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优翼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比、尾”等9个生字和提手旁、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比、长”2个字和竖提1个笔画。
2.朗读课文,读好疑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第一、二小节。
3.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感受自然的奇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回顾第3单元“和大人一去读”中的《谁会飞》。
(1)出示《谁会飞》,师生合作朗读,一问一答。
(2)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6种动物图片。
师:在这首儿歌中,我们认识鸟、马、鱼的活动方式,今天又来了几只小动物,看看它们是谁?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
2.创设情节,揭示课题。
(1)师:今天森林协会举办了一场比赛,这6种动物都参加了,真好奇!它们在比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课题并齐读。
教师指导:“巴”字本身读一声,在词语“尾巴”中读轻声。
3.识记生字“比”。
(1)字理识字。
师:同学们,“比”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怎么能记住它?
(2)联系数学课上学的内容理解“比”的意思,如,马比鸡大,狗比鸭多。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通过回顾第3单元的儿歌内容,在趣味问答中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再自然引出其他动物,通过形象的动物图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动物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初读课文,提取信息
1.出示朗读提示,布置学习任务。
(1)读:借助拼音尝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2)圈:用“○”圈出参赛的小动物,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数: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小节?
2.全班交流问题。
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一共有四小节,每三句是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有空行。
3.指名读动物名称,教师指导。
教师提醒:“猴子、兔子、鸭子”的“子”读轻声;“松鼠”的“松”是平舌音,“鼠”是翘舌音。
4.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条,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小动物的名称读得真准确。今天,小动物们不仅要来比尾巴,还要来考考同学们,看你们能读出这些生字吗?请你和同桌互相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提醒:“谁、长”是翘舌音,“伞、最”是平舌音,“长、公”是后鼻
音,“短”是前鼻音。
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去掉拼音,齐读。
5.再读课文,发现形式。
(1)师: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儿歌中,你还会读吗?自己再来读一读。
(2)出示课文和《谁会飞》,进行对比。
师:通过自读课文,你觉得《比尾巴》和《谁会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都有一个像耳朵的符号。不同:课文三问三答,《谁会飞》是一问一答)
(3)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个符号叫问号,这样的句子叫疑问句。明确课文第1小节和第3小节都是由“谁”开头的疑问句,第2小节和第4小节是相应的回答。
观看比赛,读好第1、2小节
自读第1、2小节。
师:小动物们是怎么比尾巴的呢?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3只动物的比赛,自己读一读第1、2小节。
2.读好问句。
(1)指名读问句。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读好这三个疑问句的?
对比范读,学生练读。
①教师范读2个较短的疑问句和作为回答的陈述句,让学生体会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要上扬的特点。疑问句的重音放在“谁”和“长、短”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上,陈述句的重音放在“猴子、兔子”等动物名称的词语上。
②学生练读,教师纠正。
③教师范读较长的疑问句和较短的疑问句,引导学生体会“谁的尾巴”后面可以稍作停顿,再接着往下读。
④学生练读,教师纠正。
3.结合图文,发现特点。
(1)汇报比赛结果。
师:同学们把疑问句的语气读得真不错!这三只小动物比赛结果怎么样?谁
能来播报一下比赛结果?
(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猴子、兔子和松鼠尾巴的样子。
①师生合作回答。老师问,学生答。
②同桌合作问答。
4.多种方式,随文识字。
(1)识记生字“长、短”。
①师:我们知道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
②借助图片,说说谁长谁短。
(2)识记生字“伞”。
①对比降落伞和松鼠尾巴图。
师: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什么伞?(降落伞)松鼠的尾巴大大的、软软的,就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帮助松鼠平稳、安全地跳跃。
②组词识记。
识记生字“巴、把”。
①通过对比,说发现。
师:读一读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②加一加:扌+巴=把。换一换:爸-把
③认读偏旁提手旁。
识记生字“兔”。
①认识新偏旁斜刀头。
②字理识记。
师:古文“兔”字十分形象地表示了兔子的特征:长长的耳朵,灵活的身体,还有短小的腿和尾巴。
5.合作朗读,尝试背诵第1、2小节。
四、观察笔画,指导书写
1.学习新笔画竖提。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2)指导提的书写要点。
2.区分竖提和竖钩。
(1)师:今天我们要写的“比、长”都有新笔画竖提,它和我们学过的竖钩有什么区别?
(2)教师提示:竖提竖提往右提,竖钩竖钩往左钩。
★下笔写竖,到适当处略顿笔向右上写斜提,一笔写成。
3.学习“比”的书写。
(1)学生观察“比”字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提示学生“比”的书写要点。
★左窄右宽。
★短撇略高于短横。
★竖弯钩从竖中线起笔,略高于竖提。
4.学习“长”的书写。
(1)学生观察“长”字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提示学生“长”的书写要点。
★长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竖提略靠左,撇和竖提相交,捺收笔高于竖提。
4.学生按照笔顺描红,练写。老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最、公”2个生字和八字头1个偏旁。会写“巴、公”2个字。
2.朗读课文,读好疑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第三、四小节。
3.能仿照课文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复习巩固
游戏:获取比赛门票。
背诵第1、2小节。
二、观看比赛,读好第3、4小节
1.朗读第3、4小节。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4小节,想一想:谁参加了这一组的比尾巴大赛?
(2)指名说动物,相机出示图片。
2.识记“公”。
(1)认识八字头。
(2)区分八字头和人字头。
师:你是如果区分这两个偏旁?
(3)组词:公平、公正、公开、外公、公鸡
3.引导交流,读好第3小节。
(1)出示第3小节,指名读。
师:它们比的是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3小节,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相关词语。
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
教师强调:“谁、弯、扁、最好看”读重音,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要上扬。
4.结合图片,读好第4小节。
(1)出示第4小节,指名读。
师:这一组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教师强调:“公鸡、鸭子、孔雀”读重音。
出示图片,师生合作朗读。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样子。
①师:鸭子的尾巴是什么样的?鸭子还有哪里也是扁扁的?
②出示孔雀的尾巴动图,进行观察。
师:你喜欢孔雀的尾巴吗?孔雀尾巴的颜色、形状、花纹是怎样的?难怪说是最好看,果然和其他动物相比是最好看的。
5.识记生字“最”。
三、回归课文,拓展练习
1.整体回顾课文。
合作朗读。教师问,学生答。男生问,女生答。同桌互相问答。
出示动物图片,背诵课文。
①全班齐背。
师:看看图片,想一想每小节讲述的动物都有什么特点?第2小节说到的动物都有4条腿,行动敏捷;第4小节说到的动物只有2条腿,都有翅膀。
②小组比赛背诵。
【设计意图】儿歌的两部分形式基本一样,背起来容易弄混淆,所以指导学生想想每小节讲述的动物都有什么特点,能够快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强化记忆的同时,有方法地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
2.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特点。
(1)师: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谁的样子最可爱?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2)教师引导发现:两组句子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左边一组是课文中的句子,右边一组替换了其中的个别词语。
(3)反复练习。
①教师问,学生答。
谁的样子最可爱?熊猫的样子最可爱。
②交换角色,学生来问,教师来答。
3.拓展问答游戏。
拓展问答。
①师:除了可以比尾巴,我们还能举办比什么大赛?(样子、眼睛、
嘴巴、耳朵。
②照样子做问答游戏。
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谁的耳朵大?大象的耳朵大。
谁的嘴巴大?河马的嘴巴大。
四、观察笔画,指导书写
1.学习“巴”的书写。
(1)学生观察“巴”字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提示学生“巴”的书写要点。
★上面部分较扁。
★横折在竖中线右侧折笔。
★第3笔在横中线上起笔,略上扬。
★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2.学习“公”的书写。
(1)出示“公”和“八”,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提示学生“公”的书写要点。
★撇与捺要舒展,撇低捺高留小口。
★撇折从中心点起笔,折笔稍向右上倾斜。
3.学生按照笔顺描红,练写。老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
【教学板书】
8 比尾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之前学过的儿歌入手,让学生感受一问一答的句式特点,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是三问三答的表达方式,学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本课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第八单元 课文⑧ 比尾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