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十一月·雪橇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演唱和乐曲欣赏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结构的分析方法,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2)在竖笛吹奏练习以及互教互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乐曲吹奏技巧,并能进行简单的即兴编配。 (3)借助欣赏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提升其音乐审美素养。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欣赏法、实践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从学生角度,着重培养学生对《十一月·雪橇》音乐结构的听辨能力。 (2)从知识本身角度,让学生理解《十一月·雪橇》的音乐结构特征。教学难点(1)对《十一月·雪橇》音乐结构的听辨与认知。 (2)理解并体验《十一月·雪橇》中不同段落在情绪与风格上的对比。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 教师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与雪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营造冬季的氛围,然后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冬天有哪些美好的事物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和冬天有关的乐曲《十一月·雪橇》,它将带我们进入一个美妙的雪世界。”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例如:“我喜欢下雪的时候,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我还喜欢坐在雪橇上滑行,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教师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论关于雪的记忆,从而引出《十一月·雪橇》。例如:“听你们描述这些美好的记忆,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冬天的快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乐曲。” 二、复习环节 复习歌曲《踏雪寻梅》。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歌曲《踏雪寻梅》。例如:“请大家跟我一起唱一遍《踏雪寻梅》,回忆一下这首歌的旋律。”学生活动:全体学生合唱《踏雪寻梅》。 学生独唱与合唱。教师活动:请一名学生独唱,再请全体学生合唱。例如:“请你来给大家独唱一遍《踏雪寻梅》。”学生活动:学生独唱并全班再次合唱。例如:“你的声音真好听,有几个音可以再注意一下。”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歌唱情况,鼓励学生改进。例如:“你唱得很好,有几个音可以再练习一下。” 听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教师活动:播放《咏雪》音频,让学生听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例如:“请听这段音乐,试着分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学生活动:学生听辨后回答。例如:“主部主题在前,副部主题在后。” 主奏乐器音色辨析。教师活动:播放《咏雪》音频中的主部与副部主题,让学生说出主奏乐器的音色。例如:“听听这段音乐,说出主奏乐器的音色。”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例如:“这是小提琴的声音。” 三、欣赏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引入乐曲背景。教师导语:介绍柴可夫斯基及《十一月·雪橇》的创作背景。例如:“世界上很多音乐家都写过大量的和雪有关的音乐作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作曲家还写过和雪相关的音乐作品?”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例如:“《雪花》《铃儿响叮当》《雪绒花》”教师活动:简述《十一月·雪橇》的相关资料。例如:“这首作品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又译作《在马车上》。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十一月·雪橇》。” 乐曲欣赏。教师活动:播放《十一月·雪橇》,同时指示音乐结构图引导学生完整听赏。例如:“请大家仔细听这首乐曲,注意它的结构。”音乐结构图: 引子 + 首部(三段式)+ 中部 + 连接部 + 再现部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听音乐的感受。例如:“我感觉这首乐曲很优美,像是在雪地里滑行的感觉。” 呈示部分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呈示部旋律特点与音乐情绪。例如:“呈示部的旋律走向以向上迂回起伏为主,音乐情境展现出悠闲、舒适与逸静的氛围。请用手指画出旋律线,感受旋律线的特点与情绪特点。”学生活动:学生用手指画旋律线,并感受旋律线特点与情绪特点。例如:“旋律线很流畅,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展开部体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展开部音乐风格与特点。例如:“展开部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变化,请用两手的食指在桌面随音乐打击节奏,体验音乐的情绪。”学生活动:学生用食指打击节奏,体验音乐的情绪。例如:“音乐变得活跃起来,有一种欢快的感觉。”互动体验:学生掉转椅子,把椅子当雪橇随音乐颠动身体,体会音乐的情绪。例如:“感觉就像真的在雪地上滑行一样。” 再现部解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再现部音乐特点。例如:“再现部的旋律变为和弦式的,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气势更宽广,气氛更加动荡。请你们再听一遍,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倾听并表达新的感受。例如:“感觉音乐更加宏大,像是一片宽阔的雪地。” 再次听赏。教师活动:再次播放《十一月·雪橇》,请学生在讲台或利用幻灯片,指示音乐结构图带动大家听赏。例如:“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指示音乐结构图带领大家听赏。”学生活动:学生在讲台或利用幻灯片指示音乐结构图。例如:“这是引子部分,接下来是首部,然后是中部…”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的听赏效果。例如:“大家听得很认真,能够准确地指出音乐的各个部分,非常不错!” 四、竖笛吹奏 欣赏声乐曲舒伯特《菩提树》和器乐曲《铃儿响叮当》。教师活动:教师范奏《铃儿响叮当》。例如:“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铃儿响叮当》,这是我示范吹奏一次。”学生活动:学生练习吹奏《铃儿响叮当》。例如:“试着吹奏《铃儿响叮当》。”互教互评:学生之间互教互评。例如:“你这个地方还需要再练习一下。”教师活动:学生吹奏《铃儿响叮当》并即兴编配打击乐器。例如:“请大家为《铃儿响叮当》即兴编配打击乐器,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学生活动:学生编配打击乐器并演奏。例如:“这里可以用铃鼓,这里可以用三角铁。” 练习《菩提树》。教师活动:教师示范吹奏《菩提树》。例如:“现在我们来学习《菩提树》,我先示范吹奏一遍。”学生活动:学生练习吹奏《菩提树》。例如:“试着吹奏《菩提树》。”互教互评:学生之间互教互评。例如:“你这个音吹得不错,但要注意呼吸。”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吹奏情况与打击乐器编配的效果。例如:“大家吹得非常好,特别是几个高音处理得不错,打击乐器编配也很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例如:“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踏雪寻梅》,欣赏了《十一月·雪橇》,体验了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我们还欣赏了舒伯特的《菩提树》和器乐曲《铃儿响叮当》,并通过竖笛吹奏促进了大家的乐曲吹奏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今天的课堂内容。例如:“今天学到了很多关于音乐的知识,特别是《十一月·雪橇》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