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共58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共58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哲学发展史上
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是什么
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的)
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世界(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怎么样(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
(第五课)
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六课)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城门
失火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围魏救赵
上述成语故事包含什么哲学道理?请再写几个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例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征(表现及方法论)
(1)普遍性
(2)客观性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多样性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4、系统优化

自主学习: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普遍性的含义
3.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4.什么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什么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5.联系多样性的表现及方法论
6.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和联系
7.系统的基本特征
8.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联系的
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01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①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 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1、联系
食物链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联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自然界存在普遍联系
自然界
天空
森林
河流
动物
建材
建筑行业
机械制造业
物业管理
装修
家具
家电
交通
房地产业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存在普遍联系之中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脉相承
思维领域
人的思维存在普遍联系
表现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
整个世界
①联系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特征
P28第一段
思考:
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你现在与拜登有联系吗?以后可能会发生联系吗?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1.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2.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被主观臆造、也不能被消灭或隔断、否定或强加)
(2)联系具有客观性:P28二段
都是客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产生前早已经存在)
②表现
P28二段
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通过实践产生,有“人化”特点)
如:太阳与地球
如:港珠澳大桥
例:鱼与水的关系
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2、联系的特征
(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
(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思考: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判断:哪些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些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666,888——顺顺顺,发发发
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蝙蝠与病毒
人类破坏雨林,最终导致沙尘暴的出现
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三地之间联系密切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不是联系
不是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
脑筋急转弯
米的妈妈是谁?
花——因为花生米
蝶——因为蝶恋花
米的爸爸是谁?
米的外婆是谁?
妙笔——因为妙笔生花
思考:这些人为“创造”的联系是哲学上说的联系吗?
属于主观臆造联系,没有经过实践,不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1】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不能到校上课
因为疫情
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上网课
[方法论2]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关于联系客观性的表达应注意:
①可以说建立具体的联系或创造(具体的)一种某种联系
②不能说创造、消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所谓主观臆造的胡乱联系根本就不是联系)
原理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方法论】
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
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注意:人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人类可以建立(改变)具体(新)的联系
2.人类可以建立(改变)固有的联系
3.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具体(新) 联系
4.人类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具体(新)联系
5.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联系

×
×

×
×
2、联系的特征
(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塑料与海洋污染、土壤污染
塑料与植物
塑料污染与全球污染
直接联系、必然联系
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间接联系,通过污染地下水,从而影响植物
联系多样性表现: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守株待兔/多行不义必自毙
无风不起浪。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内部和外部联系
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
因果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判断以下说法分别属于哪种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
1.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1)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2)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3)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内容】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
原理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事物都处于联系中,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是有条件的。
拓展深化
正确判断联系的基本特征
联系的观点【关键词】
影响,意义,制约,
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
…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关系到、导致、造成、引起、影响、促进,会带来,后果。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启示(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结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材料: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征分析生态问题。(9分)
经典练习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02
1.开销太大,孩子日常开销占家庭开销60%。
2.孩子的教育支出,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读个好点的学校,花费多年积蓄购买学区房。
3.父母精力跟不上,无暇顾及孩子。市民陈先生感慨地说,他和老婆两个人工作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照顾孩子,第三个孩子,目前根本不考虑。“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时代不同了,现在养小孩已经不是吃饱穿暖就行,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家长们表示。
三孩政策产生“热议”
面对“三孩政策”,大部分人考虑的是眼前的困难,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区别?
(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学校与其职能部门(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各年级、各班)
(3)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氧原子
(4)人类社会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5)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6)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部分
部分
部分
部分
部分
整体
部分
整体
整体
整体
整体
整体
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井底之蛙
盲人摸象
以部分代替整体,混淆二者的界限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含义不同
整体
部分
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看它是一。
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数量上看它是多。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由各个班级和部门构成
学校的发展是由初创、发展、壮大等各个阶段构成
示 例
全局
局部
全过程
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如:钟表上的一颗螺丝不具备计时功能
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班级由学生个体组成)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2)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覆巢无完卵、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决定成败)
(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滑县一中→安阳市→河南省→全中国→全世界)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强调部分
强调整体
强调整体
强调部分
相互区别 含义不同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②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影响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制约整体)
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小结: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判断: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田忌赛马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原理内容】①整理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局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的方法论)
③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的方法论)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整理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局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②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思考:整体和部分是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注意:
整体不是共性,部分不是个性,不能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当作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在做有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选择题时,要注意一些错误观点,如:
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整体时;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不一定是推动
③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2)在做有关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非选择题时,要仔细分析材料是强调整体的地位与作用,还是强调部分的地位与作用。
细节提醒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三个和尚没水喝”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这些句子体现什么哲理?
1. 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4.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系统的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如:人体系统、教育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每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①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注重整体目标)
②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2)系统的特征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齐威王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系统
系统

着眼系统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按照马的等级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实践方面: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认识方面: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和“整体部分”通用)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原理内容 要求(方法论)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P31末段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征
多样性
普遍性
客观性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固有联系,切记主观随意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地位、作用、功能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含义
基本特征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
立足整体
重视部分的作用
课堂小结
用联系的知识回答问题,一般答题模式如下:
(1)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分析材料××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中国”“欧债危机影响世界”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分析材料虽然承认××与××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本来不存在的。比如:“吉祥数”; ——人力利用某种条件加深了联系,如网络、交通等。
(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分析材料——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分析材料——材料有整体也有部分,如结构调整、各个环节等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分析材料(材料强调整体)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分析材料——(材料强调部分)
(5)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误区集锦: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立足部分,统筹全局
2、整体功能等于部分功能之和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4.任何联系的建立都离不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
×
课堂练习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有,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6.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7.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应该立足部分,统筹全局。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我们要立足整体,而不能立足部分。
1.(2022·山东卷)◆守正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讲的是顺应大本达道、尽心勉力笃行方能化育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我们未来干事创业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求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巩固练习】
答: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干事创业要“致广大”,有远大的目标规划;
②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规划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③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统筹兼顾“致广大”和“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