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膨胀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皇权膨胀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分析材料,知道明朝和清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材料,学生小组讨论皇权加强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加强皇权,一方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学时重点
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
学时难点
皇权高度膨胀带来的消极后果。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如果你穿越时空到古代,愿意到下列哪个时期做丞相(或高官)
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
学生答后再出示下列内容,再问学生愿意到哪个时期做丞相?为什么?
秦汉时期:皇帝与丞相坐而论道
宋元时期:皇帝坐着而丞相站着,议时政
明朝时期:(废除丞相)“众官皆跪”
清朝时期:(没有丞相) “众官皆跪”
从以上礼仪的变化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导演想让你穿越时间到明朝和清朝,为了演得更好,我们先来自己了解一下明朝和清朝的情况。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要求:
1.自主阅读教材p21—23页,并在教材上划出主要内容。
2.自主完成作业本P10页1—5题。
3.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
自学后,请成绩中下学生回答作业本1---5题答案。然后提问:“有不同的答案吗?为什么?”
师:了解了明朝和清朝的基本情况后,导演首先让你穿越时空到明朝,在上朝时听到朱元璋讲话。
活动3【讲授】新课
(三)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
提问: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
请你猜猜朱元璋罢丞相后会给他的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没有丞相,所有的中枢政务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以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为例,内外诸司奏疏共1660道,涉及3391件事情。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
提问:从你的了解中知道朱元璋这时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增设内阁。
提问:那么在地方又是采取什么措施?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师:又有一次在上朝时你听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一位大臣在退朝后吟诗,其中有一句“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意思是四更时候起床,赶到午门上朝还觉得晚。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对他说:“昨天作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这位大臣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磕头谢罪。另有一次,朱元璋问一个大臣昨天是否喝了酒,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什么菜。这个大臣老老实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
(1)朱元璋用什么办法做到对大臣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的?
(2)他得知这些情况后为什么还要当众明知故问?
师:这时你看到了明朝的这么一项制度。
资料:明朝时还设立了一种制度(往往由厂卫行之) ,官员如果违背了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廷上挨板子。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必要到江南游玩,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你猜猜这是什么制度?从中可看出明朝皇帝和大臣怎样的关系?
师:这时导演决定还是让你穿越时空到清朝,在清朝看到这样一件事。
(四)清朝设立军机处
资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1)军机处是什么时期设立的?
(2)结合资料和课本知识分析军机处职权的演变。
(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古代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师:在上朝时,听到乾隆帝这样说。
(五)皇权膨胀的影响
资料:乾隆帝说:“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是我大清朝的家法。自从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以来,关于用人和听取建议等一切事情,决定权从没有交给别人。就是左右亲信大臣,也不能达到随意操纵人的生死荣辱的地步”
小组讨论: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皇权高度膨胀可能带来哪些消极后果。
活动4【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的收获有哪些?
活动5【练习】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目的是( )
A.发展民主监督 B.精简政府机构
C.强化君主权力 D.后代有章可循
2.朱元璋对大臣的私事能了解得非常清楚,源于明朝的( )
A.特务机构 B.八股取士
C.廷杖制度 D.丞相制度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圆角矩形: 皇帝] [圆角矩形: 吏部] [圆角矩形: 户部] [圆角矩形: 礼部] [圆角矩形: 兵部] [圆角矩形: 刑部] [圆角矩形: 工部] [组织结构图](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