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课标专题复习八 新情境与跨学科融合1.“新情境与跨学科”解读:2.解题突破点:(1)跨学科融合。角度 突破点地理与语文 结合语文教材中课文、诗歌、谚语等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与生物 1.结合生物习性推断适应种植或生存区域的地理状况。 2.结合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脆弱性和适切性,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地理与物理 利用物理概念,理解地理学习中的物理知识,增强学生学科之间的融合地理与 传统文化 1.结合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说明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 2.结合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等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 3.结合不同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2)新情境。角度 突破点地理与 航空航天 1.结合我国的航天发射、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2.利用重要活动的时间考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地理与 时事链接 结合最新时事、新闻材料等说明世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课程标准 命题角度 举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 1.以语文类素材为情境背景。 2.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地理素养 1.动植物类型、太阳高度。 2.三江源湿地保护。 3.服饰、传统民居等 凸显“绿色低碳”理念的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24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在成都举行。成都园区建筑体现了斜坡顶、小青瓦、长出檐等川西民居特色。据此完成1~3题。1.下列传统民居中属于川西民居的是(A)A.① B.② C.③ D.④2.成都世园会举行期间,成都(D)A.天气变化小,适宜游客出行B.没有气象灾害,绿植花卉损失小C.气候较凉爽,适宜游园观赏D.水热条件好,利于绿植花卉生长3.下列选项符合成都世园会“绿色低碳”理念的是(D)①展园数量历届最多②展园广泛运用节能设备③展园人文底蕴深厚④展园建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如图为某地理小组做的“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验部分截图,下表为实验数据。实验器材准备:一瓶土,一瓶水,室温约为22℃。实验基本步骤:(1)冰箱冷藏5分钟并测量温度;(2)等待恢复室温实验;(3)放在燃烧的煤气灶旁升温5分钟并测量温度。读图表,完成4、5题。时间5分钟 土瓶温度/℃ 水瓶温度/℃室内温度 21.6 22.7冰箱中降温 19.4 22.3燃烧的煤气灶旁升温 39.7 25.54.此实验验证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可能是(B)A.纬度差异 B.海陆位置C.地形起伏 D.经度位置5.通过该实验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B)A.纬度越低,气温越高B.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C.海拔越高,气温越低D.陆地气温总是高于海洋6.风光互补路灯采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提供能源照明,能为城市街道路灯提供稳定的电源。右图为某企业生产的风光互补路灯图,如果仅考虑自然因素,我国下列四个城市中风光互补路灯最适合安装的是(D)A.广州 B.武汉C.兰州 D.乌鲁木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古代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依托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某校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下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网页截图,读图完成7~9题。7.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C)A.昼夜交替现象 B.降水年际差异C.气候冷暖变化 D.地球自转方向8.芒种节气来临时,太阳直射点(B)A.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B.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C.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D.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9.据图推断,芒种时节乙地(C)A.正在种植冬小麦 B.正午太阳高度小于甲地C.易发生洪涝灾害 D.白昼时间长于甲地10.地理让文学更“通透”,大连市某中学的文学社团正进行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学习,邀请你来参与其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摘自老舍《济南的冬天》(1)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由图可知,山东济南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济南冬季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干燥。(2)老舍先生觉得“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英国伦敦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均匀/不均匀)。(3)文中还提到“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尖有积雪,说明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11.【神奇的北纬4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我国的东北地区因其具备优越的地形、气候和水源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北纬47°“黄金种植带”(下图中的阴影区域),成为世界著名的优质农产区。探究一 走进“黄金玉米带” 作为舶来品的玉米登上东北历史舞台不过百余年,然而优越的自然条件让东北地区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如今东北地区玉米的总产量更是超过了大米的总产量,在该地所产粮食作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分别写出“黄金玉米带”所在的甲、乙、丙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答:黑龙江、吉林、辽宁。(2)请概括“黄金玉米带”所在地形区的山河分布特征。答: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探究二 玉米生长有保障 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给予了东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东北地区湖泊群也是中国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众多的河流为玉米的生长期提供了水源保障。(3)写出两点东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对应分析其形成条件。答:①由于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结冰期长;②一年有两个汛期,春季积雪融化、夏季季风降水。探究三 发展玉米新能源 国务院率先在东北老工业区推广乙醇汽油,目前东北地区的乙醇汽油主要以玉米和玉米秸秆为原料。(4)请简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率先推广乙醇汽油区域的有利条件。答:粮食产量丰富。新课标专题复习八 新情境与跨学科融合1.“新情境与跨学科”解读:2.解题突破点:(1)跨学科融合。角度 突破点地理与语文 结合语文教材中课文、诗歌、谚语等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与生物 1.结合生物习性推断适应种植或生存区域的地理状况。 2.结合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脆弱性和适切性,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地理与物理 利用物理概念,理解地理学习中的物理知识,增强学生学科之间的融合地理与 传统文化 1.结合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说明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 2.结合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等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 3.结合不同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2)新情境。角度 突破点地理与 航空航天 1.结合我国的航天发射、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2.利用重要活动的时间考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地理与 时事链接 结合最新时事、新闻材料等说明世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课程标准 命题角度 举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 1.以语文类素材为情境背景。 2.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地理素养 1.动植物类型、太阳高度。 2.三江源湿地保护。 3.服饰、传统民居等 凸显“绿色低碳”理念的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24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在成都举行。成都园区建筑体现了斜坡顶、小青瓦、长出檐等川西民居特色。据此完成1~3题。1.下列传统民居中属于川西民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成都世园会举行期间,成都( )A.天气变化小,适宜游客出行B.没有气象灾害,绿植花卉损失小C.气候较凉爽,适宜游园观赏D.水热条件好,利于绿植花卉生长3.下列选项符合成都世园会“绿色低碳”理念的是( )①展园数量历届最多②展园广泛运用节能设备③展园人文底蕴深厚④展园建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如图为某地理小组做的“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验部分截图,下表为实验数据。实验器材准备:一瓶土,一瓶水,室温约为22℃。实验基本步骤:(1)冰箱冷藏5分钟并测量温度;(2)等待恢复室温实验;(3)放在燃烧的煤气灶旁升温5分钟并测量温度。读图表,完成4、5题。时间5分钟 土瓶温度/℃ 水瓶温度/℃室内温度 21.6 22.7冰箱中降温 19.4 22.3燃烧的煤气灶旁升温 39.7 25.54.此实验验证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差异 B.海陆位置C.地形起伏 D.经度位置5.通过该实验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纬度越低,气温越高B.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C.海拔越高,气温越低D.陆地气温总是高于海洋6.风光互补路灯采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提供能源照明,能为城市街道路灯提供稳定的电源。右图为某企业生产的风光互补路灯图,如果仅考虑自然因素,我国下列四个城市中风光互补路灯最适合安装的是( )A.广州 B.武汉C.兰州 D.乌鲁木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古代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依托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某校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下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网页截图,读图完成7~9题。7.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A.昼夜交替现象 B.降水年际差异C.气候冷暖变化 D.地球自转方向8.芒种节气来临时,太阳直射点( )A.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B.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C.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D.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9.据图推断,芒种时节乙地( )A.正在种植冬小麦 B.正午太阳高度小于甲地C.易发生洪涝灾害 D.白昼时间长于甲地10.地理让文学更“通透”,大连市某中学的文学社团正进行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学习,邀请你来参与其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摘自老舍《济南的冬天》(1)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 。由图可知,山东济南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济南冬季的气候特征是 。(2)老舍先生觉得“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英国伦敦气候类型为 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 (均匀/不均匀)。(3)文中还提到“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尖有积雪,说明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 。11.【神奇的北纬4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我国的东北地区因其具备优越的地形、气候和水源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北纬47°“黄金种植带”(下图中的阴影区域),成为世界著名的优质农产区。探究一 走进“黄金玉米带” 作为舶来品的玉米登上东北历史舞台不过百余年,然而优越的自然条件让东北地区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如今东北地区玉米的总产量更是超过了大米的总产量,在该地所产粮食作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分别写出“黄金玉米带”所在的甲、乙、丙省级行政区的名称。(2)请概括“黄金玉米带”所在地形区的山河分布特征。探究二 玉米生长有保障 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给予了东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东北地区湖泊群也是中国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众多的河流为玉米的生长期提供了水源保障。(3)写出两点东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对应分析其形成条件。探究三 发展玉米新能源 国务院率先在东北老工业区推广乙醇汽油,目前东北地区的乙醇汽油主要以玉米和玉米秸秆为原料。(4)请简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率先推广乙醇汽油区域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课标专题复习八 新情境与跨学科融合 - 学生版.docx 新课标专题复习八 新情境与跨学科融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