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课件29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课件29张)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4.2.1 气温的变化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学习目标 内 容 区域认知: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重难点)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说明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重难点)
人地协调观:正确看待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理解世界各地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能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Z114次列车是中国铁路运行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至海南省会海口之间的直达特快列车。这趟列车横穿中国南北,铁道沿线美景随处可见。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气温?如何测量的?
2. 哈尔滨与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
新课导入
从冰雪世界哈尔滨到热带王国海口
任务:阅读教材72、73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气温?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2、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一年中气温又是怎么变化的?
自主学习
1.气温的概念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我们通常所指的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2.气温的测量
确切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的气温,是用放置在气象台装置气象观测仪器的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定。
人工观测记录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各测一次。
2.气温的测量
(℃)
-10
10
0
20
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在气象观测站或气象园,我们经常看到白色的百叶箱,百叶箱里面就安装着温度计等仪器,温度计离地面的高度是1.5米。
2.气温的测量
思与学: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测气温
(1)为什么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
(2)为什么要把百叶箱漆成白色?
(3)为什么百叶箱里的温度计离地面的高度是1.5米?
保持箱内外的空气流动,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
白色的百叶箱可以避免百叶箱及仪器因阳光照射而升温。
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
2.气温的测量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分别是怎样得来的?
4℃
8℃
16℃
12℃
观察并读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
思考并计算该日的平均气温。
(4+8+16+12 )÷4=10℃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以此类推,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2.气温的测量
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 ÷当月天数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 ÷月数(12)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一个地方一天中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一年中气温又是如何变化的?气温的高低及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气温的变化
3.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阅读课本P73图4.8,思考:
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什么是气温日较差?该日气温日较差为多少℃?
一天中气温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
3.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最低气温24℃
最高气温31℃
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
31-24=7℃
午后2点左右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
3.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选材厚实:藏袍一般使用牦牛毛和绵羊毛,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暖效果,适应高原地区早晚气温低的环境。
设计宽松:能够容纳多层衣物,早晚气温低时,藏民可以紧裹藏袍御寒;中午气温上升时,则可以方便地脱下袖子或将其系在腰间,调节体温。
长袖大襟:藏袍的长袖和大襟设计,方便藏民在气温变化时调整穿戴。
3.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为什么不是出现在中午12时?
把太阳比做火种,大地比作炉子,气温不是由火种直接点燃的,而是火种点燃炉子,炉子热了(12点最热)才把周围的空气烤热了,这是一个过程。
地球自转,一天中天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影响着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进而影响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3.气温的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阅读课本P73图4.9,思考:
北半球陆地、海洋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哪个月份?
什么是气温年较差?当年气温年较差为多少℃?
一年中气温变化与地球公转有什么联系?
3.气温的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
北半球陆地气温年变化曲线
北半球海洋气温年变化曲线
海洋


海洋最

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
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
7
1
8
2
陆地最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0
10
20
30
气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0
10
20
30
气温(℃)

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
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
3.气温的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根据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推导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
月平均气温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最高值 7 8 1 2
最低值 1 2 7 8
3.气温的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中午
海水很凉
沙子很烫
傍晚
沙子变凉了
海水很暖和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最高、最低气温会比陆地推迟一个月。
海洋最高、最低气温为什么总是比陆地晚一个月?
小试牛刀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思考:下列谚语哪些是气温日变化?哪些是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
(2)夏作秋,没得收。
(3)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4)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5)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6)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3.气温的变化
(3)总结
分析气温的变化就要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①读图名
②读横坐标——时间
③读纵坐标——气温值
⑤看弯曲——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代表气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幅度
④读极值——最高值与最低值
⑥读变化——分析气温的变化特点
4.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根据表4.1,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 1~12月,标注月份;
(2) 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根据气温值,逐月用点标注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课本P74活动


(1) 一横月
(2) 二纵温
(3) 三定点
(4) 四连线
(5) 写图名。
图4.11 某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4.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课本P74活动


1)找出该地最热月的平均气温。
3)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4)归纳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最热月气温为23.3℃
最冷月气温为-20.1℃
23.3-(-20.1℃)=43.4℃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大
2)找出该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
5.判读气温曲线图
最高温在7月份,推断为北半球的陆地
高温或炎热
温和
寒冷
6.课堂总结
7.课堂练习
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12点 C.午后2时 D.4点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 )
气温的年较差大 B.气温的年较差小  
C.气温的日较差小 D.气温的日较差大
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小题。
3.该图表示的是 ( )
A.气温日变化 B.气温周变化
C.气温月变化 D.气温年变化



7.课堂练习
3.该地最热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和月份
分别是 ( )
A.15℃;7月 B.15℃;8月
C.28℃;7月 D.28℃;8月
4.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 )
A.-3℃ B.13℃ C.23℃ D.33℃
5.该地位于( )
A.北半球大陆 B.北半球海洋 C.南半球大陆 D.南半球海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