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地理 必修一 1.4优秀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素养目标1. 区域认知:依据地理要素,判断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能够知道每个圈层的突出特征。2. 综合思维:依据地震波的不同类型,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结构特点。3.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 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掌握读图分析技能。2.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2)软流层的位置以及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4、教学过程【从生活中学】师: 9月16日凌晨4点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了解,此次地震被成功预警。给成都市提前49秒预警、重庆市提前31秒预警、泸州市6秒预警。(播放央视新闻!)生:真.....假....,目前地震不可预报!师:真新闻!地震不可预报,但可以预警一分钟左右。神州十二号在太空中三个月后,成功着陆,我们再次实现了太空漫步,大家却对提前一分钟的地震预警都不愿相信,是否真的是上天有路,入地无门?我们怎样研究地球内部?能不能挖穿地球,快速到达地球另一端呢?展示幻灯片:【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来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课前.自主学习】请大家结合课本完成两个问题:1、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式是什么?2、此方式的分类及特点?完成下列表格【基础梳理】(找学生回答,检测自学效果)【概念体悟】教法:类比法设计说明:地震波,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横波、纵波是一个新概念,虽然课本上直接给出了各自的特点,但是学生无法真正体悟到,只能死记硬背住各自的特点。而对这组概念的深刻体悟,直接决定了后续对震感的分析,和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探究。所以,利用“水波”,这一看得见的波,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体会“传播方向”、“振动方向”。【到实践中用】(震感)1、 地震发生时,你在教室有什么感受?(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2、 如果你在湖里游泳呢?(只能感觉到上下摇晃)3、 四川泸州市泸县此次地震被成功预警的原理!【课堂.合作探究】结合p22图1.34,探究科学家是如何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教师选择学生发言,对不完整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师:地震波速度在两个地方有明显改变,说明什么?师:对,地球内部的物质发生了改变,这两个地方称为不连续面,33km处为莫霍界面,2900km为古登堡界面。师:根据两个不连续面附近的物质组成不同,将地球内部分为3个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在探究中悟】地球内部结构和鸡蛋相似,蛋壳是地壳,蛋白是地幔,蛋黄是地核。蛋黄到底应该是实心还是流心呢?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归纳各个圈层的分布及特点,完成这几个问题:(1)软流层的分布及特点?(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3)地核为什么分为内核和外核?(4)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学生发言后,教师给予鼓励和补充,通过PPT展示正确答案,对教学难点加以强调。1) 上地幔顶部,岩浆发源地。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3) 内外核分界处地震波速变化,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4) 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探究呈现】【核心归纳】师:探索了地球内部的奥秘,接下来就是咱们地球的外部,它是否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呢?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2、分别说出各圈层典型特征?3、各圈层独立存在?4、完成p24的活动带领学生找到并画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概念、分布、作用,请学生分享p24的活动答案。思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试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六、板书设计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弹性波动2、 两个不连续面: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横波S: 慢 固体纵波P: 快 固液气体地壳岩石圈莫霍界面 33km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地幔岩浆下地幔古登堡界面 2900km地核大气圈概念、分布、特点水圈大气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