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滋养心灵 教案(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滋养心灵 教案(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0.2 滋养心灵》教案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成长的韵律》中的第二课《滋养心灵》。该单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生命质量。教材通过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解读、启思导行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增强生命韧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焦虑、迷茫等情绪。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参与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时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1. 通过学习,认识到心理健康和物质富足同样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2. 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要求,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道德修养 1. 通过探究与分享,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2. 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增强社会责任感。 法治观念 1. 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懂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2. 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树立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健全人格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责任意识 1.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主动寻求帮助,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滋养心灵的原因: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2. 保持心理健康的做法: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3. 丰富精神世界的方法:阅读书籍、参与志愿服务、亲近自然、社交互动等。 难点 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特别是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如何有效调节情绪。 2. 如何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避免精神贫乏,保持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3. 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视频资料、心理健康测试问卷、心理健康手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短视频,展示一些常见的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2) 提问: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是如何应对的? (3) 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需要滋养心灵? (4)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滋养心灵》,并简要说明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5) 分发心理健康测试问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6) 收集学生的反馈,统计结果,分析常见问题。 (7) 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滋养心灵的原因。 (8) 通过PPT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与人生成功的关系。 【归纳总结】知识点1:滋养心灵的原因(重点) 1.必要性 ①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②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葆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希望和光彩。 2.重要性 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1.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完成心理健康测试问卷,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3.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4.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测试问卷,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任务一:探究与分享 活动一:小俊的故事 情境设置 (1) 展示小俊的故事:小俊升入初中后,成绩下滑,逐渐丧失自信心,无法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他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产生了逃避学习的想法。 (2) 提问:你认为小俊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体会到他的心理感受吗? (3)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看法。 (4) 教师总结:小俊的问题在于他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 (5) 提问:如果你是小俊,你会怎么做?有哪些调节自身状态的好办法? (6) 展示一些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向信任的人倾诉、参加运动、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 (7)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他们平时是如何调节情绪的。 (8) 引导学生认识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室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归纳总结】知识点2:滋养心灵的做法 1.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保持心理健康(重难点) (1)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能有效地激发个人潜能。 (2)保持心理健康的做法: ①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都有助于我们改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 ②保持心理健康还需要我们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 成长的道路不会总是鲜花铺路,也会有一些坎坷和泥泞。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有清醒的认识,以顽强不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勇往直前,战胜挫折和困难。 2.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点) 我们要学知识、长见识、练胆识,提升自己的底气与能力;要在生活实践中扩展生活阅历,提升人生境界,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1.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意见。 2. 结合自身经验,分享调节情绪的方法。 3.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好笔记。 4.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小俊的故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掌握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
核心任务二:方法与技能解读 活动二: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情境设置 (1) 展示一些名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真实故事,如徐梦桃、钟南山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的?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生命韧性?为什么我们需要增强生命韧性? (3)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看法。 (4) 教师总结:生命韧性是指我们在面对压力、挫折、困难或逆境时,能够迅速恢复并继续成长的能力。增强生命韧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5) 展示一些增强生命韧性的具体方法,如说服自己接纳挫折、培养幽默感、积极寻求帮助、培养兴趣爱好等。 (6)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他们平时是如何增强生命韧性的。 (7) 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8) 通过PPT展示一些励志的名言警句,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归纳总结】知识点3: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①说服自己接纳挫折 告诉自己挫折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预料挫折情境可能带来的最糟糕的结果,接受它,就已经开始转向问题的解决。 ②培养幽默感 笑一笑可以帮助自己放松肌肉,缓解压力,同时可以从中体悟生活智慧、人生哲理。 ③积极寻求帮助和信任的人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谈自己的问题,可以舒缓紧张感,在增进信任感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以及一些具体的经验、建议。 ④培养兴趣爱好 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艺,加以培养和发展,是支撑位自己的专长。有了这项专长,自信心就会大增,抗挫力也会增强。 ⑤眼光放长远 做任何事情,不要只看自己当下的得失,而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制定清晰的规则,并努力去实现。 ⑥关心帮助他人 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主动向处境不利的人们提供帮助。 1.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意见。 2. 结合自身经验,分享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3.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好笔记。 4.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名人故事和励志名言,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他们认识到增强生命韧性的重要性,并掌握具体的应对方法,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
核心任务三:启思导行 活动三: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情境设置 (1) 提问: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面临着新的学习环境和社交环境,身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看法。 (3) 教师总结:保持身心健康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设定合理的目标等。 (4) 展示一些保持身心健康的实用方法,如科学锻炼、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学习非遗技艺等。 (5)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整理至少一种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续写保持身心健康的倡议书,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三条具体的建议。 (7) 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倡议书,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8)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身心健康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和社会,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误区1: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应该把更多精力花在滋养心灵上。(×) 误区辨析:(1)身体是生命存在的根本。身体健康既关系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发展。 (2)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3)保持身心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蓬勃的朝气;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葆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希望和光彩。爱护身体和滋养心灵都很重要,不能作取舍。 1.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意见。 2. 结合自身经验,选择并整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3. 小组合作,续写倡议书,提出具体建议。 4. 积极参与课堂展示,听取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和倡议书的撰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总结 回顾知识点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滋养心灵的原因、保持心理健康的做法、丰富精神世界的方法以及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2) 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增强生命韧性。 (3) 解析常见的认识误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4) 通过PPT展示一些励志的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滋养心灵”的理解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1. 认真听讲,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记录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作业。 3. 积极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布置作业,进一步加深对“滋养心灵”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作业设计
巩固练习 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以下选择题: (1) 滋养心灵的原因是什么?(A)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更重要;(B)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C)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D)只需要关注物质生活。 (2) 保持心理健康的做法有哪些?(A)只向父母倾诉;(B)适当参加运动;(C)沉迷于网络游戏;(D)拒绝与他人交流。 (3) 丰富精神世界的方法有哪些?(A)拒绝参加社会实践;(B)多读书、多旅行;(C)只关注物质享受;(D)不做任何努力。 拓展提升 1. 请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并整理至少一种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保持身心健康”的倡议书,要求至少提出三条具体的建议,并说明每条建议的理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和测试问卷,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参与度高,能够主动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2. 通过小俊的故事和名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和倡议书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力,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保持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时,部分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方法过于抽象,难以理解。今后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方法。 2. 课堂时间安排稍显紧凑,部分环节未能充分展开。今后可以在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3. 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今后可以在课前进行更多的预习和引导,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