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曲苑寻珍——《丑末寅初》教学设计(表格式)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单元曲苑寻珍——《丑末寅初》教学设计(表格式)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丑末寅初(片段)
教学目标
1.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 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体验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
2.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曲艺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德清县新安镇下舍中心学校的闻老师。 同学们,你听说过曲艺吗?曲艺又称说唱艺术(有唱着说出来之意,可不是我们平时听到的Rap哦),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亦如这樽击鼓说唱俑,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说唱艺术。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她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勾栏、瓦舍进行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可以说虽然历史悠久但却一直没有一个很稳定的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说唱艺术才有了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 "曲艺",还可以进入剧场进行表演。(课件呈现什么是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近400种的曲艺种类中,共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说为主,包括快板、相声、评书等,还有一类是以唱为主,包括:鼓曲、弹词等。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曲艺艺术。 二、京韵大鼓 1、教师示范表演(教师演唱《丑末寅初》)(丑末—辉煌) 师:现在老师来唱上一段儿,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该段属于曲艺中的哪一类?属于南方还是北方?(京韵大鼓音乐响起,教师表演《丑末寅初》)。 2、介绍京韵大鼓 师:同学们,你知道答案了吗? 是,鼓曲,北方。老师在表演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乐器? 他们的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檀板、书鼓,檀板是用左手摇晃击打的,书鼓则是用鼓踺子击打鼓面与鼓边。那么,老师刚才的表演方式是怎样的?能否用几个字来概括?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ppt呈现——表演特点:一人站唱、自击鼓板) 定义:我国幅员辽阔,曲艺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曲,而鼓曲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源于清末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 ,形成于京、津两地,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等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唱词之生动美 师:老师刚才演唱的这段,就是京韵大鼓的经典唱段《丑末寅初》,唱段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出现了哪些人物?为我们展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演唱的《丑末寅初》,在欣赏的同时,请跟随旋律合着节拍,找一找京韵大鼓的韵味体现在哪里?(播放《丑末寅初》音乐) 师:《丑末寅初》以极其简练的笔触,形象的描述了清晨三四点时,渔翁、樵夫、山僧、农夫、学生、佳人、牧童各色人物的种种活动,展现一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图景。传达了一种清晨即起、各尽其责、勤奋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从语言上,京韵大鼓的韵味儿又体现在哪里,你发现了吗?对的,其语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其曲词极其优美,辞格多样,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师:叠词、顶针、排比、嵌字(加入衬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平常的景物徒增妩媚,堪称雅俗共赏的典范。同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京韵大鼓的曲词大都是一韵到底的。所以说,韵辙丰富、辞格多样是京韵大鼓曲词中的显著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京韵大鼓在百年的传承中,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同时不失文学性色彩。 4、体会曲调之灵动美 师:那么他的曲调韵味又体现在哪里 让我们再次聆听下第一句,仔细听,看看你能不能简单的哼唱出来? 师:你能唱出韵味儿吗?我们知道京韵大鼓流行于京津一带。 师:京津方言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字正腔圆。比如曲中的前八个字,让我们一起念一下吧。丑—末,寅—初,日—转—扶—桑。你是不是还没有放轻松,让我们先来吆喝一嗓子:“烧饼,麻花”。 师: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指,把字的声调比划出来。再找找声调与旋律之间有什么联系。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有没有发现,字的声调与旋律的走向比较相似。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把旋律的走向画一下,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的相似,我们把这个特点叫做依字行腔(PPT出示:曲调特点:依字行腔),就是依照字的读音来创作旋律。那么接下来,我们不妨学习曲艺传承方式,口口相传,来学唱一下京韵大鼓也就是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唱一句。 师:经过学唱,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八个字的旋律特点体现在哪里? 师:是不是有很多变化音,那这些变化音在曲谱上是怎样呈现的 是倚音、颤音,我们从谱例中不难发现,大量的装饰音的运用使得这一唱腔更加灵动、华美。而这种装饰音均是由演出者即兴发挥,以显出京韵大鼓的高低疾徐、跌宕起伏。(PPT出示:曲调特点:多装饰音) 5、鼓板演绎 师:京韵大鼓的表演除了唱,还离不开鼓、板,没有鼓板的演奏不算完全会唱京韵大鼓。下面我们试着加入鼓板来演唱。我们用响板代替檀板,在曲谱上,檀板代表打板,书鼓代表打鼓,两个一起出现是一起击打。先跟着老师来学一下第一句的鼓板演奏吧。现在,让我们跟着视频打两遍老七点,再把第一句合进来吧。 这么短的时间,京韵大鼓就多了这么多的传承人,为自己鼓掌吧。 6、节奏之张弛美 师:《丑末寅初》讲述了九个人物场景,下面我们继续来欣赏其中一个唱段,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关注其节奏和板式特点? 师:你觉得节奏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吗?不是,我们会发现其实在这个唱段中,唱词有的地方宽松、有的地方紧密,是先演唱慢板,再唱快板,最后以慢板结束,形成了舒展的起句——紧凑的若干垛句——再次舒展的落句这样的结构,何为垛句呢?就是在乐句中插入若干字数大体相当的排比短句,这段垛板节奏感强,是该乐段中最精彩的部分。听老师唱一下这段。是不是这样哒,于是节奏的特点我们把它总结为疏密相间、张弛有度。(PPT出示:节奏特点: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7、流派特点 师:京韵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其中最初形成的是刘、白、张三大派系,这三大流派的表演均以“说”为主。后来,骆玉笙在“刘派”的基础上,又集其他流派之长,形成独具一格,以“唱”为主的“骆派”。 8、唱腔之宽厚美 师:同学们,京韵大鼓自1870年由鼓王刘宝全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历经了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来自著名的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骆玉笙先生在八十多岁高龄时录制演唱的《丑末寅初》。听听她演唱的京韵大鼓在唱腔上有什么特点?她的演唱给你什么感觉呢? 师:骆先生的演唱令人不经拍案叫绝,她既有高亢的嗓音,又有女声的婉转,可以说是刚柔并济(PPT出示:唱腔特点:刚柔并济)。她在演唱时不仅可以在高音区控制音色高亮不尖,也可以在中音区表现的宽厚深沉(PPT出示:唱腔特点:宽厚深沉) 9、认识骆玉笙 师: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她嗓音甜美,音域宽广,韵味醇厚,被称为“金嗓歌王”。代表作品有:《丑末寅初》、《重整河山待后生》、《剑阁闻铃》等。 三、其他曲艺音乐 师:同学们,我国曲艺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曲艺说的唱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除了刚才我们所欣赏的京韵大鼓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再来认识两种曲艺形式,想一想,他们分别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的? (播放视频苏州弹词、河南坠子) 师:很明显,苏州弹词属于南方而河南坠子属于北方,我们知道,北方人都是比较豪爽的,南方人则比较婉约,从而,在曲艺上也体现了不同地区演唱的风格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南北方曲艺的共同点,都是用方言来演唱的,而且都有说有唱、自弹自唱。 四、拓展与思考 师:纵观历史长河,京韵大鼓曾经大师辈出,一代代京韵大鼓演员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艺术形象,但今天,传唱度不高已成曲艺发展中暴露的现实问题。为此,一批老艺术家们向所有的年轻人们发起了呼吁。(课件) 师:这样优秀的艺术形式,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对,是传承。 所以这节课我们不是在简单的学唱,而是在传承,我们需要承担起保护、传承与振兴曲艺的责任。 五、课堂结语 师:京韵大鼓是中华曲艺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融合了北方曲艺艺术的精华,其艺术价值之高深受肯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其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让我们一起守护好民族文化,从关注我们身边的曲艺音乐做起,让中华文化得以延续,让京韵繁花绽放华夏大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