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课题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姓名 等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了解中国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 3.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知道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学习 重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学习 难点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
学习 流程 学 习 过 程 订正补遗
限时训练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 (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2.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 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3.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4.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5.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6.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 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 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7.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8.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商品经济 C.调和阶级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 9.(2022·北京市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10)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居民委员会,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了居委会的职能,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也相继出现。这说明( ) A.社会救济和优抚制度不断进步 B.公务员录用和管理逐步完善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日益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渐成熟 10.西汉初年,游侠“驰鹫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 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郡国并行体制的推行 11.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组织和社会救济举措属于同一政权的是( ) A.户籍分类登记制度、乡里制与什伍组织、建立起常平仓制度 B.大索貌阅、乡里制与邻保制度、提倡民间积储 C.诸色户计、保甲制与什伍组织、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D.户籍分主户客户、里甲制、宗族内部救助兴起 12.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 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 13.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中,对于灾害时路级诸司赈救的合作有明确的诏令,“安抚司体谅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军粮阙乏,令听以省计通融应副),常平司籴给借贷,提点刑狱司觉察妄滥,如或违戾,许互相按举”。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 A.中枢运转效率提高 B.地方治理的精细化 C.立法加强君主专制 D.国家日益积贫积弱 C.庄园经济的规模 D.民间的救济措施 14.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 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15.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变化如下图。据此可知,推动清朝基层治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精简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 C.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 D.民众自我管理机制的加强
师生互评 师:上好历史课,考上好大学。遇人修心,遇事修性! 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