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内在关系分析的正确选项是( )①生产力发展②国家产生③阶级产生④私有制产生A.①→③→② →④ B.①→④→ ③→②C.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①2.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下,奴隶劳动创造的产品( )A.归奴隶完全占有和支配 B.全部由奴隶主占有支配C.奴隶和奴隶主共同占有 D.无法确定归谁占有支配3.近年来,美国民主制度受到冲击,种族暴力事件频发,通胀水平不断攀升。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 )A.生产社会化的无限扩大B.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4.我校高一(1)班同学正在开展一项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题研究活动,收集到了相关资料: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阶级的产生,国家的起源以及私有制的确立。其内在演变关系传导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逐渐走向解体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 ④阶级出现,国家最终形成A.②→③→①→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5.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出现了“天下为公”的局面。这种现象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C.人们有觉悟,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6.2023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资本主义执行计划”。该计划试图在振兴日本经济的同时,通过持续涨薪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长期困扰日本社会发展的“顽疾”。围绕该计划,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该计划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②丁同学:该计划的施行能提高日本工人的社会地位③丙同学:该计划能从根源上解决日本社会的矛盾④乙同学:该计划有助于缓解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下列关于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④奴隶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良渚遗址出土了黑陶、红陶、彩陶等陶器与石斧、石镰、石犁等各种各样的石器,以及铜矛、铜戈、铜镜、铜钺等青铜器。由此可推断出在当时( )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②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 ④生产工具和冶金技艺得到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冲击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平等和自由等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材料表明( )①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摆脱了受压迫、被剥削的命运③科技进步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只起微小作用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诗经》中描述了奴隶们的穿着情况:“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其意为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填,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们建造了富丽堂皇的楼阁宫殿,自己住的却是狭窄、潮湿的地穴。奴隶主们过着“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奢侈生活,而奴隶们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反映出当时生产关系的状况是( )①奴隶阶级受残酷剥削 ②奴隶劳动时使用的工具比较落后③奴隶被强制劳动,但有一定人身自由 ④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往往有,“民主”,“民治”,“民享”的规定。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民主是全民的民主②资本主义民主具有狭隘性和虚伪性③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代表全民的利益④这些规定是为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服务的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以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的先进思想都成了今天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并且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依然尖锐②社会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③资本主义社会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④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父耕原上田,子劚(zhú)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唐代诗《田家》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段历史时期( )A.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B.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D.农民毫无人身自由,不能支配劳动成果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 )为基本特征。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供过于求 D.供不应求15.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序,其顺序正确的是( )①个体劳动盛行②阶级的出现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国家的建立⑤私有制的产生A.③→①→④→②→⑤ B.①→③→④→⑤→②C.③→①→⑤→②→④ D.①→③→④→②→⑤16.在美国历史上,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时,往往伴随着针对特定族裔和国家的污名化现象,并导致了许多歧视性政策出台,民众的生命健康权在党派、资本面前无足轻重,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不断蔓延再次证明了这一结论。上述现象在美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导致公共利益受损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缺乏强有力的调控能力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二、主观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有关史料表明,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5%。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材料二西欧农奴制:农奴(serf)一词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是人身属于主人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农奴世代耕种庄园的份地,但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还必须为封建主服沉重的劳役。农奴是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且世代相传。主人可以将农奴买卖、转让、交换或赠送他人。但是农奴的生命得到保障,主人不能随便将其杀害。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相对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性。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日益加深,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充当奴隶,惩罚罪犯、拐卖人口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但史学界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经济危机。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2)结合材料二,请你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A B B B B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B C D17.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奴隶制生产关系的进步性:相对于原始社会,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使得奴隶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从而出现脑体分离,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18.(1)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②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