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影子专项训练--浙教版科学七上期末专题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孔成像+影子专项训练--浙教版科学七上期末专题复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孔成像专项训练
1.如图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寓意龙腾华夏,福满万家,人们用热情的鼓声、欢快的歌舞欢度春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图所示,在暗室里,光具座上依次排放光屏、小孔挡板、T形LED灯光源,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
A. B. C. D.
3.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筒(套在一起时能推拉自如)、锡箔纸、半透明蜡纸等物品制作针孔照相机。让大纸筒前段的小孔对准一个明亮且不太大的物体,眼睛贴近小纸筒上的观察口,适当推拉小纸筒,观察半透明蜡纸(光屏)上呈现的物体的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为了避免外界光对像的影响,锡箔纸应紧贴大纸筒周围固定
B.为了清晰观察光屏上的像,眼睛应贴近小纸筒观察口
C.小纸筒的作月是让光屏上的像更清晰,且方便改变像距
D.小纸筒向左移动,像变暗,像变小
4.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莺飞空中,其影随莺而移”,如图甲所示;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莺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纸屏上,观察到“莺东则影西,莺西则影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莺东则影西,莺西则影东”描述的是小孔成像,所成像为实像
B.图甲和图乙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C.图甲中所成的“影”一定比图乙中所成的“影”大
D.图乙中莺左右移动时,其像的移动方向与其相反
5.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选填“三角形”或“蜡烛”)    (选填“倒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正立的实像”或“正立的虚像”),将蜡烛稍稍向下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    (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要想使像更亮些,半透明薄膜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小孔。
6.如图所示,用一个中间带有小孔的木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体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体的    (选填“实”或“虚”)像。将中间带有小孔的木板向    (选填“远离屏幕”或“靠近屏幕”)的方向移动,像会随之变大。
7.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如图,该实验最好在    (较明亮、较暗)的环境中完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2)烛焰所成的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若将蜡烛靠近小孔近一些,烛焰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3)还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如表的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表达式为:h=   。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4)有同学建议用“F”形光源代替蜡烛,如图,好处是    。(写出一个即可)
8.如图1所示是小明用易拉罐制成的简易针孔照相机:
(1)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小孔对着    (选填“明亮”或“较暗”)的物体进行观察,更容易看到物体的像;
(2)小明从实验室借来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字样光源,如图2甲所示,将“F”字样光源、简易针孔照相机按图2乙所示位置放好,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2丙中的    (填序号),这个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3)保持“F”字样光源的位置不变,将易拉罐靠近发光的“F”,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的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F”字样光源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4)小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光源F,则半透明膜上会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只会出现一个像
B.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
C.出现两个重合的像
(5)当“F”字样光源顺时针旋转,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会    (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若将小孔遮去一半,像会变得更    (亮/暗);
(6)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若再将小圆孔改为10cm边长的正方形大孔,将此大孔正对太阳,则地上的光斑的形状是    ;
(7)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青枫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是    (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    (选填“像”或“影子”)。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树叶间缝隙到    距离不同(选填“地面”或“太阳”)。
小孔成像专项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解: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2.【解答】解:在暗室里,光具座上依次排放光屏、小孔挡板、T形LED灯光源,这是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
故选:C。
3.【解答】解:A、为了避免外界光对像的影响,锡箔纸应紧贴大纸筒周围固定,避免光线太亮对实验有影响,故A正确;
B、眼睛贴近小纸筒上的观察口,可清晰观察光屏上的像,故B正确;
C、小纸筒可调节像距大小,使光屏上的像更清晰,故C正确;
D、小纸筒向左移动,像距变大,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4.【解答】解:A、“莺东则影西,莺西则影东”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像是实像,故A正确;
B、图甲和图乙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故B正确;
C、小孔成像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是倒立的实像,图甲所成的“影”不一定比图乙所成的“影”大,故C错误;
D、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小孔成像时,物左右移动时,其像的移动方向与其相反,故D正确。
故选:C。
5.【解答】解:(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成的是蜡烛倒立的实像;
(2)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将蜡烛稍稍向下移动后,烛焰向下移动,则烛焰的像向上移动;要想使像明亮些,像应小些,需要减小像距,所以半透明纸应靠近小孔。
故答案为:蜡烛;倒立的实像;上;靠近。
6.【解答】解: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实像;小孔成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将中间带有小孔的板向远离屏幕的方向移动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则像会随之变大。
故答案为:实;远离屏幕。
7.【解答】解:(1)外界环境较暗,成像越清晰,所以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完成;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若将蜡烛靠近小孔近一些,据光的直线传播知,烛焰的像将变大。
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因为小孔所成的像与物体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
(3)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求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可以发现比值是一个定值,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为;
(4)用“F”形光源代替蜡烛: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像更加稳定;发光体更安全、环保;便于比较像与物是否左右相反。
故答案为:(1)较暗;光的直线传播;(2)倒立;上;变大;不变;(3)s;(4)像更加稳定。
8.【解答】解:(1)小孔成像实验中,是物体反射的光经小孔所成的像,对着明亮的物体像也更亮一些,更容易观察。
(2)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故所成的像应为②。
(3)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当易拉罐靠近发光的“F”时,物距减小,像距不变,则像变大,如果光源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下移动。
(4)小孔成像是光经过小孔成的实像,小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蜡烛,蜡烛光分别经过两孔,成实像,则半透明膜上会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故B正确。
(5)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当物体顺时针转动时,像也会顺时针转动,如果小孔变小了,经过的光线也会变少,像会变暗。
(6)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与物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故光斑的形状不变。
太阳离我们较远,太阳光接近于平行光,如果方形的孔太大,太阳光经过大方孔时可能不会成像,会在地上留下一下方形的光斑,与孔的形状相同。
(7)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是太阳成在地面的像,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与像距也有关,但太阳离我们较远,树叶间缝隙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故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树叶间缝隙到地面即像距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1)明亮;(2)②;实像;(3)变大;下;(4)B;(5)顺;暗;(6)不变;方形;(7)太阳;像;地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影子专题训练
1.小明对课本中的“在水平板上竖直固定一根直杆,并将其放在太阳光下,观察并测量影长”进行了研究,他分别在清晨、午间、傍晚观察了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并记录在本子上,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甲所示,人在路灯下行走,地面上影子的长度会发生改变。小明猜想影子的长度可能与人到路灯的水平距离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将手电筒、橡皮擦按图乙所示的方式放置在墙壁前,进行如下操作,观察并测量影子的纵向长度。下列实验操作中能探究上述猜想的是(  )
A.水平方向移动橡皮擦的位置
B.水平方向移动手电筒的位置
C.竖直方向移动橡皮擦的位置
D.竖直方向移动手电筒的位置
3.如图所示,灯在距地面3米的A处,现有一木棒2米长,当B处木棒绕其与地面的固定端点顺时针旋转到地面时,其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不变
D.先变长,再不变,后变短
4.如图所示为某路人按照图示箭头方向行进到达路灯杆处,在此过程中人在地面上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长后变短”或“先变短后变长”)。
5.
操场上竖直地插着三根竹竿,晚上在路灯和白天在太阳光下的影子如图1所示,其中    (选填“甲”或“乙”)图是在路灯下的影子图片。小明了解到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越高,其影子越长。物体的高度之比与对应的影长之比是相等的。他用一根木棒A和皮尺测量出了旗杆B的高;在同一时刻标记木棒A、旗杆B影子的位置,并测量出木棒A的长度a,木棒A的影长b,旗杆的影长c,则旗杆的长度为    (用所测得量的字母表示)。
6.按要求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如图所示,在路灯(A点表示)的照射下,在地面上画出小树BC的影子。
情景二:语文书中有许多诗句、成语暗含着物理现象与规律。
7.“立竿见影”——如图,请根据两人的影长,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并标出太阳S的位置。
8.如图所示,在路灯的照射下,地面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为BD,A点表示路灯的位置,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出竖立在地面上的竹竿BC。(保留作图痕迹)
影子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解:一根直杆竖立在阳光下,在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影子最短,我国位于北半球,影子的方向都指向北;
如图中所示“北”的位置可知,右边是东,清晨太阳光从右边照射,影子在左侧;傍晚太阳光从左侧照射,影子在右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解答】解:A、水平方向移动橡皮擦的位置,此时橡皮擦(相当于人)到手电筒(相当于路灯)的水平距离发生了改变,不能控制橡皮擦到墙的距离不变,这不符合控制变量法,故A不符合要求。
B、水平方向移动手电筒的位置,这改变橡皮擦(相当于人)到手电筒(相当于路灯)的水平距离,同时控制橡皮擦到墙的距离不变,符合我们要探究的变量关系,故B符合要求。
C、竖直方向移动橡皮擦的位置,改变的是橡皮擦在竖直方向的位置,与我们要探究的人到路灯的水平距离这一因素无关,不能探究影子长度与人到路灯水平距离的关系,故C不符合要求。
D、竖直方向移动手电筒的位置,改变的是手电筒在竖直方向的位置,即相当于改变路灯的高度,而不是人到路灯的水平距离,不能探究影子长度与人到路灯水平距离的关系,故D不符合要求。
故选:B。
3.【解答】解:B处木棒绕其与地面的固定点顺时针转动时,点B的运动路径是一个半圆,那么相应的影子会先变长,后变短。
故选:A。
4.【解答】解: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人从远离光源的地方逐渐靠近光源,影子逐渐变短;从光源的正下方逐渐远离光源,影子逐渐变长。
故答案为:先变短后变长。
5.【解答】解:太阳光近似于平行光,所以影子应该是平行的,所以甲图是在太阳光下的影子,乙图是路灯下的影子。
根据题意,物体的高度之比与对应的影子长之比是相等的,木棒A的长度记为a;木棒的影子长记为b;旗杆的影子长记为c;根据题意,假设旗杆的长度为h,则,
变形可得旗杆的高度为h。
故答案为:乙; 。
6.【解答】解: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小树BC上时,光线被遮挡,在小树的右边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BD;如图所示,连接AC,并延长AC到水平面,与水平面交于D点,则BD为小树的影子,如图所示:
情景二:语文书中有许多诗句、成语暗含着物理现象与规律。
7.【解答】解:将两人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S,点S就是光源的位置,如下图:
8.【解答】解:如图所示,连接AD,从B点垂直地面向上画直线交AD于C,可得竹竿BC,如图所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