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握适度原则 课件 (共17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握适度原则 课件 (共17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9.2把握
适度原则
Grasp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ion
统编版(2019)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九课 把握质量互变
课堂探究:这还是“爱”吗?
课堂探究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理由。
过犹不及强调的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事情做过了头,就和没有做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PART 1
一、适度的含义
一、适度的含义
1.度 P83-1
(1)含义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重要性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相互否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一、适度的含义
2.关节点 P83-1
(1)度与关节点的关系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2)含义
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误区:度就是量变的关节点
关节点或
临界点
关节点或
临界点

水在0℃~100℃之间才能保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0℃
100℃
超出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就不再是水了
一、适度的含义
3.遵循适度原则 P83-2
(1)内涵:适当的程度(补充)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量变
质变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
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或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所以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声音的“度”:按普通人的听觉,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20~3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100~120分贝,难以忍受,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注意:坚持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关节点,永远保持量变状态,积极向上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促成飞跃
课堂探究
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的动机很小,工作绩效很低;
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
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
而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
思考:结合上图谈谈我们高中生应该如何做好压力管理?
PART 1
二、掌握适度原则
二、掌握适度原则
1.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P83-3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示例:小酌怡情,微醺恰好,大酌伤身、用药过量、减肥过度、压力过大等
2.适度原则的含义 P83-3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二、掌握适度原则
3.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1)防止过犹不及(把握好“分寸”)P83-3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愚人吃盐”的故事: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变涩了。
错误倾向:把握不好“尺寸”,犯极端化错误
二、掌握适度原则
(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需要“得中”)P84-1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示例:《墨子》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保持我们需要的质
度不是一个机械的状态,而是要在具体条件下把握度。
错误倾向: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
3.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相关链接:折中主义
(1)折中主义的含义:
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和表现:
①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③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
(3)实质: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
例如:二元论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
二、掌握适度原则
(3)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不能限于“得中”)P84-2
①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②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错误倾向: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
3.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注意: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是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思考: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课堂小结: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P81-2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补充)
方法论:
①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P81-3
②遵循适度原则 P82-第二框标题
A.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不极端化
B.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C.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易混易错
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关节点”中。(  )
2.关节点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
3.“得中”是为保持所需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
4.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
5.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就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
6.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
课堂小结
把握适度原则
度和关节点的含义
适度的含义
坚持适度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适度原则的含义
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