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第一部分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思考:王安石之子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探究与分享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3、性质判断的结构: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所有 马克思主义者 是 唯物主义者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主项:表示断定对象;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思考: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某翁请客,见主客迟迟未到,便焦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来陪客的人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还未到,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探究与分享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此翁使用了两个判断补充完整补充完整更正更正(有的)该来的没来!(有的)不该走的走了!分析回答探究问题:该来的没来!(所有)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所有)不该走的走了!那么:什么是性质判断的“质”和“量”?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质”与“量”的结合上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4、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事 例 性质判断的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①全称肯定判断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②全称否定判断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③特称肯定判断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④特称否定判断许海峰 是 运动员 ⑤单称肯定判断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⑥单称否定判断4、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②一切事物都不包含矛盾。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单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探究问题: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探究与分享主项谓项联项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人时间两个概念搭配不当改正:中学阶段 是 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分析回答探究问题: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种属“仙人掌”是一种植物。“仙人掌”与“植物”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不是”是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项(连接词)。改正: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树木,样子长得很特别。分析回答探究问题:判断的联项(连接词)使用不当,把概念的属种关系误认为全异关系。有些 又长又臭的文章 是 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量词改正:所有 又长又臭的文章 是 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分析回答探究问题:量词使用不当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示例1:是一名共青团员。 示例2:小明是一名。 示例3:仙人掌不是植物。 示例4: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白种人。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第二部分正确运用关系判断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思考: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一位)(一位)探究与分享祖父爸爸孙子叔叔所以:最少有四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必要性: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量项量项关系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一关系者项1、关系判断的组成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假设以下关系成立:小明和小华是同学。小明比小华岁数大。小明 信任 小华。思考: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小华和小明是同学。小华比小明岁数大。小华信任小明。探究与分享对称关系不成立非对称关系不一定成立反对称关系还成立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例如:甲与乙是同学。乙与甲也是同学。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例如:甲比乙大三岁。乙肯定不比甲大三岁。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对称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例如:甲认识乙。乙不一定认识甲。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例: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岁数比....大”关系是一种传递关系。因为甲的岁数肯定比丙大。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例:甲是乙父亲,乙是丙的父亲,“.....是....的父亲”关系是一种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父亲。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③非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例:甲是乙同学,乙是丙的同学,“.....是....的同学”关系是一种非传递关系。因为甲不一定是是丙的父亲。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2、关系判断的种类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3、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框架结构逆风翻盘 向阳而生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