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卷(4)-【中职专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职教高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拟试卷(4)-【中职专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职教高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年职教高考模拟(4)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哺育(bǔ) 拓片(tuò) 嗔怪(chēn) 伺候(cì)
B.气馁(něi) 禅让(shàn) 更迭(dié) 轮廓(guò)
C.畸形(qí) 歼灭(jiān) 抨击(pēng) 对峙(zhì)
D.晌午(shǎng) 嬉闹(xī) 瑟缩(sè) 驱除(qū)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轻歌慢舞 顾名思义 鬼斧神工 棉里藏针
B.掉以轻心 沤心沥血 水泻不通 心悦诚服
C.良辰美景 出类拔萃 循规蹈矩 贪赃枉法
D.出其不意 轻歌漫舞 应接不暇 拭目以待
3.下列加点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不刊之论(修改) 殒身不恤(顾虑) 长歌当哭(放声歌咏)
B. 立竿见影(竹竿) 掩耳盗铃(遮蔽) 桀骜不驯(倔强)
C. 出离愤怒(超出) 涕泗交流(眼泪) 惨淡经营(筹划、组织)
D. 素不相识(向来) 深恶痛绝(厌恶) 广有羽翼(鸟的翅膀)
4.依次填入下列句于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定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____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___,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越学越有信心。 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 ,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A.不管 于是 所以 因此 B.不管 因此 而 那么
C.无论 所以 只要 于是 D.无论 但是 而 那么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连续两届初三中考成绩突出,有近50%的学生达到市、区重点校分数线。
B.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在校学生,在学校周边地区免遭抢劫,是体现《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得好坏的大事。
C.尽管我怎么发问,怎么催促他指出我可能存在的错误,可是他还是闭口不开。
D.5月8日财经网-消费日报称,由16家媒体联合参与的“问题空调”第二次调查报告显示,健康、质量、服务、品牌在决定购买因素中皆呈现出上升趋势。
6.下列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为提高同学们朗读古典诗词的热情,我校计划在5月中旬举行以《我爱古诗词》为主题的朗诵活动。
C.无论是教孩子们阅读,写作,品茶,厨艺,还是教他们凝视新芽初绽……在她看来:这些技能或知识的获得都不是最终目的。
D.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发的。
7.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借代)
B.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反语)
C.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借代)
D.公司的这些力量源自何处?公司的力量来自它背后的某种精神和规则,这就是我们至今仍不十分熟悉的工商文明。(设问)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哑默会教导他更喜慕声音。(说明)
B.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描写)
C.从充分利用能量的角度来看,骑自行车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其效率比小汽车或DC-8喷气式飞机高5倍。(说明)
D.在冬天空旷的原野上,我听到过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记叙)
9.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和作者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学术论文 乔治·萨顿 美国
B.《神的一滴》 散文 徐迟 中国
C.《林黛玉进贾府》 小说 曹雪芹 清代
D.《故都的秋》 散文 朱自清 中国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她的散文代表作。她还有作品《我的一生》《我的天地》等。
B.《南州六月荔枝丹》选自《生物学碎锦》,作者贾祖璋,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因而语言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特点。
C.《神的一滴》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尘嚣各种俗事后心灵获得的自由心情,同时为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而造成的破坏感到痛惜。
D.《回忆鲁迅先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具有乐观爽朗、雷厉风行、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等性格特点的复杂而又真实的鲁迅。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②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③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④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11.关于第1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句①表明,在所有的艺术创作中都存在“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句②表明,艺术创作中应当注意将“重复与变化”进行统一。
C.句③中画线的“这一问题”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
D.句④中表明,艺术作品的“持续性”有空间的持续、时间的持续以及时空的综合持续。
12.关于第2~3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每首歌曲或乐曲都会有完全相同或略有变化的乐句、乐段。
B.每首歌曲或乐曲通过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取得乐曲的统一性。
C.音乐的统一性还通过主题和变奏在时间持续过程中的重复与变化而取得。
D.《鳟鱼五重奏》中的“重复”体现为鳟鱼“主题”,它的“变奏”体现为水波涓涓的伴奏。
13.关于第4~5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舞台艺术既有时间上的持续,又有空间上的持续,还有时空的综合持续。
B.舞台艺术中的重复往往也包含着变化。
C.舞台艺术通过重复和变化突出某种效果,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D.画线的“这一点”指的是第4段的第2句所阐述的内容。
1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由艺术规律决定的。
C.作者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并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D.课文开门见山地讲述了建筑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二)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5.下列对文中第①段描写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状态。
B. 采用了心理描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展示内心的思绪变化。
C. 有环境描写,如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 “披”“带”“出去” 等动作展现作者外出的过程。
16.从第②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
A. 欢快愉悦,因为夜晚的荷塘小路宁静幽美,让作者心情舒畅。
B. 平静淡然,幽僻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营造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氛围。
C. 略带忧郁,即使今晚月光不错,但小路白天少人走、夜晚寂寞的特点仍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惆怅。
D. 恐惧不安,文中提到没有月光时阴森森怕人,即便今晚有月光也难以消除这种恐惧。
17.第③段中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句话对表现作者心情有何作用?( )
A. 表明作者性格多变,情绪不稳定,所以才会有不同的喜好。
B. 强调作者在不同情境下都能适应,对当前的独处环境没有特别的感受。
C. 突出作者在此时此地的独处中感受到一种超越平常的自由,是对内心不宁静的一种舒缓与解脱。
D. 说明作者对热闹和冷静、群居和独处的喜爱是同等程度的,没有偏向。
18.下列关于这三段文字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表达作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 抒发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C. 展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内心的矛盾挣扎与复杂情感。
D. 表达作者对宁静夜晚的赞美以及对喧嚣白日的厌弃。
19.文中多次描写环境,下列对环境描写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的环境描写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
B.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的描写,使荷塘的环境显得幽僻,与作者想要独处的心境相契合。
C. 对小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的描写,为作者的情感抒发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背景,暗示作者内心的不被理解。
D. 环境描写整体上为作者的情感变化提供了依托,从开始的不宁静到在荷塘边逐渐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20.下列句子“以”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举匏樽以相属 B. 樊哙侧其盾以撞
C.无以致书以观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人方为刀俎
2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此天子气也 B.洎牧以谗诛
C. 使不辱于诸侯 D. 徒见欺
2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沛公军霸上 B.则群聚而笑之
C.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微夫人之力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用心一也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2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B.《赤壁赋》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选段文字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客的话引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C.《八声甘州》抒发了作者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却又给人以雄浑阔大之感。
D.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8小题,共20分。)
(一)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6.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如何理解诗歌开头的“君不见”三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一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揣摩全诗的内容和意境,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全三的军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她妇丫爱国拥着一个人从后尽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烛,说若神记似子。头上发着金丝八宝攒床髻,馆着朝阳五风挂床权;项上最着赤金盘烟要路图;被这系着豆绿官修区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终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级窄张长,外草五形刻丝石青银鼠计;下着员翠派花洋绉裙。一双丹风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扮面含各痕不容,丹唇未启笑先闱。紧玉迫忙起舟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波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妹子”,你只叫他“风妹子”就是了。”父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奶妹都忙告诉他道:“这足避嫂子。”登五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复贯放之于复理。要的就是二剪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动假充男儿状养的,学名王然反。黛五忙除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风提着黛五时手,上下细细打你了一回,仍送至赏你身过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几才异见了!况且这通旁的气派,竟不像念放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恐不得者似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使用相拭泪。贾学笑道:“我才好了,你例来招我。你娘妹这路方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风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30.结合文段,请简要概括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中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王熙凤对黛玉的夸赞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这句话有何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从这段描写来看,作者刻画王熙凤形象对表现主题有何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题,共10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3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_______________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郑国明明还未灭亡,烛之武为什么却说“郑既知亡矣”?为什么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口语交际(8分)
38.某职业学校即将为2024届毕业生的学生举行毕业典礼,请你以毕业生代表的身份,你写一则致谢词,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实践(8分)
学校将于2024年10月开展以“讲述企业故事”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设计该活动方案,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本次活动的目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写出本次活动的成果展示形式(至少两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当今商业环境中,许多企业都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是否摒弃过去企业传统的问题。进行解答,控制在15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应用文写作(10分)
40.请你为某班级召开的庆祝中秋节主题班会做一个会议记录,要求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和人名等相关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文(50分)
41.按要求写作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然而,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这些瞬间就像生活中的亮色,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
请以“让生活多一点儿亮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性散文。
600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A 项 “拓片” 读 “tà”;B 项 “轮廓” 读 “kuò”;C 项 “畸形” 读 “jī”,D 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A 项 “轻歌慢舞” 应为 “轻歌曼舞”,“棉里藏针” 应为 “绵里藏针”。
B 项 “沤心沥血” 应为 “呕心沥血”,“水泻不通” 应为 “水泄不通”。
D 项 “轻歌漫舞” 重复错误,应为 “轻歌曼舞”。
3.答案:D
【解析】“广有羽翼” 的 “羽翼” 在这里是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不是鸟的翅膀的意思,这个成语指到处都有帮凶。选项 D 错误。
4.答案:B
【解析】“不管”“无论” 都表条件,这里用 “不管” 合适;“因此” 引出结论;“而” 表转折,说学生情况;“那么” 顺承假设结果,逻辑连贯。
5.答案:D
【解析】A 项句子通顺,表达合理。
B 项 “防止…… 免遭” 表意错误。
C 项 “尽管…… 怎么” 关联词使用不当。
D 项句子正确,无语病
6. 答案:A
【解析】B 项,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C 项,“阅读,写作,品茶,厨艺” 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在她看来” 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D 项,“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7.答案:B
【解析】:句中只是正常陈述列举,未用反语讽刺等,不符合反语特点,反语需用本意相反词语表意,所以该项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
8.答案:A
【解析】A应为议论,阐述影响,非说明
9.答案:B
【解析】《神的一滴》作者是梭罗,不是徐迟。
10.答案:B
【解析】B 项《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事物说明文,不是事理说明文。
二、阅读理解题
(一)
11.答案:A
【解析】A 项有误,句①只是列举了部分艺术创作有 “重复与变化” 问题,并非所有艺术创作。B 项句②体现要统一二者,C 项 “这一问题” 指代正确,D 项句④准确说明了 “持续性” 的类别。
12.答案:D
【解析】D 项理解错误,在《鳟鱼五重奏》中,“主题” 是鳟鱼的欢快游动,“变奏” 是主题在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变化,不是题干所说的内容。A、B、C 项对音乐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正确。
13.答案:A
【解析】A 项错误,文中舞台艺术主要是时间的持续,空间是片段的。B 项舞台艺术的重复含变化是对的,C 项通过重复变化突出效果等表述正确,D 项 “这一点” 指代正确。
14.答案:D
【解析】D 项有误,课文不是开门见山讲建筑领域的重复与变化关系,而是先从多种艺术形式说起,最后才论及建筑。A 项论题正确,B 项建筑设计的要求符合艺术规律,C 项体现作者的选材和归纳能力。
(二)
15.答案:D。
【解析】:第①段主要运用了抒情、心理和环境描写,“披”“带”“出去” 等动作描写虽有,但不是主要的描写手法,主要是为了引出作者走向荷塘的行为,重点在于表达内心的不宁静以及对荷塘的期待等情感与思绪,环境描写也起到烘托心情的作用。
16.答案:C。
【解析】:第②段描写的荷塘小路幽僻、寂寞,即使有淡淡的月光,整体氛围仍显冷清,这与作者 “心里颇不宁静” 相呼应,这种环境描写侧面反映出作者略带忧郁的心境,并非欢快愉悦或平静淡然,虽然提到无月光时阴森,但有月光时已有所缓解,并非恐惧不安。
17.答案:C。
【解析】:这句话写出作者性格的多面性,但在此处重点是表达在当下独处的月下,作者能从日常的束缚中解脱,享受自由,这种自由是对内心不宁静情绪的一种缓解,并非表明性格多变或对独处无特别感受,也不是强调对不同状态喜爱程度相同。
18.答案:C。
【解析】:这三段文字通过描写作者因内心不宁静而走向荷塘,在荷塘边的小路上感受着周围环境,既有对独处自由的享受,又有内心不宁静的底色,体现出作者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并非单纯对荷塘月色美景的喜爱,也不是主要表达对自由生活追求和对现实不满,或对宁静夜晚与喧嚣白日的简单对比与态度。
19.答案:C。
【解析】:小路的幽僻描写主要是烘托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以及对独处环境的感受,并非暗示内心不被理解。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出静谧和作者的孤独,荷塘边树木描写契合独处心境,整体环境描写对作者情感变化有依托和推动作用。
三、文言文单选
20.答案:D
【解析】:A、B、C 项 “以” 都是表目的,可译为 “来”。D 项 “以” 是 “在” 的意思,表时间。
21.答案:D
【解析】:A 项 “属” 通 “嘱”。B 项 “从” 通 “纵”。C 项 “知” 通 “智”。D 项没有通假字。
22.答案:A
【解析】:A 项是判断句,B、C、D 项是被动句。
23.答案:C
【解析】:A 项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B 项 “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D 项 “耻”,意动用法,以…… 为耻。C 项没有词类活用。
24.答案:D
【解析】:A 项 “夫人”,古义是那个人,今义是妻子。B 项 “约束”,古义是遵守约定,今义是限制。C 项 “用心”,古义是因为心思,今义是集中注意力。D 项 “弟子” 古今都指学生、徒弟。
25.答案:C
【解析】:C 项《八声甘州》主要是抒发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没有 “怀亲人” 这一重点表述,且词的意境是苍茫悲凉而非雄浑阔大。
四、简答题
(一)
26.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7.“君不见”常见于乐府诗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28.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妙处不仁又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诗人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做主的任诞情态,浪漫色彩极浓。“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加深沉。这样的结尾,显现出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感情激流。
29.君不见,那黄河之水仿若自九霄银河奔腾而下,如万马奔腾,似蛟龙出渊,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向着大海滔滔而去,从此再不回返,其势之雄,令人惊叹。
(二)
30.王熙凤性格泼辣、八面玲珑、善于逢迎。从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以及对黛玉先是夸赞后又假意拭泪,再转悲为喜等表现,还有对黛玉细致的询问、对下人的安排等,都能看出她精明能干、巧言令色,在贾府中善于周旋、地位颇高且行事果断的特点。
31.外貌描写突出了王熙凤的华贵与艳丽。“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等描写,从服饰到面容,展现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张扬的性格。华丽的服饰暗示其对权势和财富的追求与掌控,独特的面容描写如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则在美丽中透着精明与威严,为其复杂的性格塑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2.这句话既夸赞了黛玉的气质不凡,又巧妙地奉承了贾母和贾府的嫡亲孙女们。抬高了黛玉的同时,也不得罪在场的其他人,显示出王熙凤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善于平衡各方关系的能力,体现出她在贾府复杂人际关系中的精明应对和处世之道。
33.王熙凤是贾府中一个重要人物形象,通过刻画她的精明、泼辣、善于逢迎等特点,反映出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她的行事风格和在贾府中的地位作用,从侧面展现出贾府的富贵奢华以及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微妙平衡等现象,有助于揭示作品所反映的封建贵族家庭兴衰的主题。
五、文言文阅读
34(1)鄙:把……当作边邑
(2)行李:外交使者
35(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6.示弱认输,满足敌人的骄横心理。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便于进一步打动秦伯。
37.“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
六、口语交际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毕业之际,我满怀感恩。感谢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们成长蜕变。老师们,是你们的倾囊相授,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校园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奋斗。同学们,相伴的时光珍贵无比。未来,我们将带着母校的期望、老师的教诲,在新征程上扬帆,用努力与拼搏回报这一路的培育之恩。
七、综合实践
(1)活动目的: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与运营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商业世界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职业规划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经验相结合,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创业之路奠定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宣传标语:“聆听企业传奇,启迪未来之路。”“走进企业故事,点亮职业梦想。
(3)形式:
举办 “企业故事” 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企业故事及感悟,评选出优秀演讲者并给予奖励。
开展企业故事征文活动,将优秀文章整理成册,在校园内展示或印发给学生阅读交流。
组织企业故事展览,以展板形式展示企业的图片、发展历程、关键事件等内容,配以学生的讲解。
(4)企业创新不应盲目摒弃传统。过去的企业传统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熟的工艺技术或独特的经营理念,这些是企业的根基与特色。创新应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优化与拓展,取传统之精华,融入新思维、新技术,使企业既能传承历史积淀,又能适应市场变化,开辟新路径,如此方能在创新浪潮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应用文写作
《庆祝中秋节主题班会会议记录》
会议主题:庆祝中秋节
会议时间:[具体时间]
会议地点:[详细班级教室地点]
参会人员:全班同学及班主任
会议内容:班主任首先介绍了中秋节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讲述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故事,引发同学们浓厚兴趣。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家乡的中秋习俗,有的说会赏月、吃月饼,有的提到会进行猜灯谜活动。接着,大家一起讨论了中秋佳节对于家庭团聚的重要意义,不少同学表示会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也有同学分享了以往中秋家庭聚会的温馨回忆。最后,班主任鼓励大家在中秋假期多陪伴家人,感受传统节日的美好。
会议总结:本次班会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中秋节,增强了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与热爱,也促进了班级同学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互动。
九、作文
【解析】:
1.审题:
核心是 “亮色”,它象征着快乐、幸福、希望、美好等能给人积极情感体验的事物或情境。“多一点儿” 强调了对这种积极元素的追求与增添,需要思考如何在平凡甚至略显枯燥的生活中去发现、创造或引入这些 “亮色”。
文体限定为议论性散文,意味着既要具备议论文的观点阐述、论据支撑与论证逻辑,又要有散文的优美语言、灵动的情感表达以及一定的文学性与抒情性。
2.立意:
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如一次偶然的旅行、与老友的重逢、攻克难题后的成就感等,论述这些 “亮色” 对个人心灵的慰藉与成长的推动。
也可从社会层面探讨,如志愿者的善举、社区的文化活动等为大众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展现 “亮色” 在群体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还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立意,如清晨的鸟鸣、春日的繁花等自然景象给生活增添的生机与美好,强调自然是生活 “亮色” 的重要源泉。
3.结构:
开头可以通过描写生活的忙碌与压力,引出 “亮色” 的重要性,提出让生活多一点儿亮色的观点。
中间部分展开论述,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阐述不同类型的 “亮色” 及其作用,如个人情感亮色、社会人文亮色、自然生态亮色等;也可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个人对 “亮色” 的感知与需求,再论及群体、社会对 “亮色” 的营造与共享,最后上升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中 “亮色” 的深远意义。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 “亮色” 对于生活的不可或缺,呼吁人们积极去追寻和创造生活中的 “亮色”,升华主题。
【范文】
《让生活多一点儿亮色》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们常常被生活的重负压得步履蹒跚。忙碌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同重重阴霾,笼罩着我们的心灵。然而,正是那些闪烁的亮色,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驱散黑暗,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与希望。
个人情感的亮色,是生活中最温暖的港湾。当我们在异乡漂泊,孤独与寂寞如影随形时,远方家人的一通电话,那关切的问候、熟悉的乡音,便是一道最耀眼的亮色。它穿越千山万水,直抵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在疲惫中感受到无尽的慰藉。又或者,在遭遇挫折而心灰意冷之际,朋友默默递来的一杯热茶,一个坚定鼓励的眼神,瞬间点亮了我们黯淡的世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走过风雨,迎接彩虹。
社会人文的亮色,则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与群体的力量。在喧嚣的都市街头,常常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在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欢笑与温暖;或是在交通路口协助交警维持秩序,保障行人的安全。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这个社会增添了一抹抹动人的亮色。还有那些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邻里们齐聚一堂,共赏文艺表演、参与趣味竞赛。在互动与交流中,隔阂被打破,关系更加融洽,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这些社会人文的亮色,不仅点亮了个体的生活,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自然生态的亮色,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那斑驳的光影、清脆的鸟鸣,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为新的一天拉开了充满希望的序幕。春日里,繁花似锦,漫山遍野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用绚丽的色彩装点着世界,让我们陶醉在这无边的美景之中。漫步在海边,看那浩渺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感受着海风的轻抚,心中的烦恼与疲惫也随之烟消云散。自然的亮色,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让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亮色,用爱去呵护,用行动去创造。无论是个人情感的温暖传递,还是社会人文的积极构建,亦或是自然生态的悉心守护,都能让生活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愿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那令人心动的亮色,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怀揣着希望与梦想,坚定地走下去。2025年职教高考模拟(4)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哺育(bǔ) 拓片(tuò) 嗔怪(chēn) 伺候(cì)
B.气馁(něi) 禅让(shàn) 更迭(dié) 轮廓(guò)
C.畸形(qí) 歼灭(jiān) 抨击(pēng) 对峙(zhì)
D.晌午(shǎng) 嬉闹(xī) 瑟缩(sè) 驱除(qū)
1.答案D
【解析】A 项 “拓片” 读 “tà”;B 项 “轮廓” 读 “kuò”;C 项 “畸形” 读 “jī”,D 项正确。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轻歌慢舞 顾名思义 鬼斧神工 棉里藏针
B.掉以轻心 沤心沥血 水泻不通 心悦诚服
C.良辰美景 出类拔萃 循规蹈矩 贪赃枉法
D.出其不意 轻歌漫舞 应接不暇 拭目以待
2.答案C
【解析】A 项 “轻歌慢舞” 应为 “轻歌曼舞”,“棉里藏针” 应为 “绵里藏针”。
B 项 “沤心沥血” 应为 “呕心沥血”,“水泻不通” 应为 “水泄不通”。
D 项 “轻歌漫舞” 重复错误,应为 “轻歌曼舞”。
3.下列加点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不刊之论(修改) 殒身不恤(顾虑) 长歌当哭(放声歌咏)
B. 立竿见影(竹竿) 掩耳盗铃(遮蔽) 桀骜不驯(倔强)
C. 出离愤怒(超出) 涕泗交流(眼泪) 惨淡经营(筹划、组织)
D. 素不相识(向来) 深恶痛绝(厌恶) 广有羽翼(鸟的翅膀)
3.答案:D
【解析】“广有羽翼” 的 “羽翼” 在这里是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不是鸟的翅膀的意思,这个成语指到处都有帮凶。选项 D 错误。
4.依次填入下列句于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定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____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___,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越学越有信心。 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 ,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A.不管 于是 所以 因此 B.不管 因此 而 那么
C.无论 所以 只要 于是 D.无论 但是 而 那么
4.答案:B
【解析】“不管”“无论” 都表条件,这里用 “不管” 合适;“因此” 引出结论;“而” 表转折,说学生情况;“那么” 顺承假设结果,逻辑连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连续两届初三中考成绩突出,有近50%的学生达到市、区重点校分数线。
B.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在校学生,在学校周边地区免遭抢劫,是体现《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得好坏的大事。
C.尽管我怎么发问,怎么催促他指出我可能存在的错误,可是他还是闭口不开。
D.5月8日财经网-消费日报称,由16家媒体联合参与的“问题空调”第二次调查报告显示,健康、质量、服务、品牌在决定购买因素中皆呈现出上升趋势。
5.答案:D
【解析】A 项句子通顺,表达合理。
B 项 “防止…… 免遭” 表意错误。
C 项 “尽管…… 怎么” 关联词使用不当。
D 项句子正确,无语病
6.下列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为提高同学们朗读古典诗词的热情,我校计划在5月中旬举行以《我爱古诗词》为主题的朗诵活动。
C.无论是教孩子们阅读,写作,品茶,厨艺,还是教他们凝视新芽初绽……在她看来:这些技能或知识的获得都不是最终目的。
D.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发的。
6. 答案:A
【解析】B 项,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C 项,“阅读,写作,品茶,厨艺” 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在她看来” 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D 项,“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7.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借代)
B.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反语)
C.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借代)
D.公司的这些力量源自何处?公司的力量来自它背后的某种精神和规则,这就是我们至今仍不十分熟悉的工商文明。(设问)
7.答案:B
【解析】:句中只是正常陈述列举,未用反语讽刺等,不符合反语特点,反语需用本意相反词语表意,所以该项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哑默会教导他更喜慕声音。(说明)
B.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描写)
C.从充分利用能量的角度来看,骑自行车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其效率比小汽车或DC-8喷气式飞机高5倍。(说明)
D.在冬天空旷的原野上,我听到过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记叙)
8.答案:A
【解析】A应为议论,阐述影响,非说明
9.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和作者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学术论文 乔治·萨顿 美国
B.《神的一滴》 散文 徐迟 中国
C.《林黛玉进贾府》 小说 曹雪芹 清代
D.《故都的秋》 散文 朱自清 中国
9.答案:B
【解析】《神的一滴》作者是梭罗,不是徐迟。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她的散文代表作。她还有作品《我的一生》《我的天地》等。
B.《南州六月荔枝丹》选自《生物学碎锦》,作者贾祖璋,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因而语言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特点。
C.《神的一滴》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尘嚣各种俗事后心灵获得的自由心情,同时为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而造成的破坏感到痛惜。
D.《回忆鲁迅先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具有乐观爽朗、雷厉风行、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等性格特点的复杂而又真实的鲁迅。
10.答案:B
【解析】B 项《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事物说明文,不是事理说明文。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②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③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④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11.关于第1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句①表明,在所有的艺术创作中都存在“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句②表明,艺术创作中应当注意将“重复与变化”进行统一。
C.句③中画线的“这一问题”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
D.句④中表明,艺术作品的“持续性”有空间的持续、时间的持续以及时空的综合持续。
11.答案:A
【解析】A 项有误,句①只是列举了部分艺术创作有 “重复与变化” 问题,并非所有艺术创作。B 项句②体现要统一二者,C 项 “这一问题” 指代正确,D 项句④准确说明了 “持续性” 的类别。
12.关于第2~3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每首歌曲或乐曲都会有完全相同或略有变化的乐句、乐段。
B.每首歌曲或乐曲通过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取得乐曲的统一性。
C.音乐的统一性还通过主题和变奏在时间持续过程中的重复与变化而取得。
D.《鳟鱼五重奏》中的“重复”体现为鳟鱼“主题”,它的“变奏”体现为水波涓涓的伴奏。
12.答案:D
【解析】D 项理解错误,在《鳟鱼五重奏》中,“主题” 是鳟鱼的欢快游动,“变奏” 是主题在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变化,不是题干所说的内容。A、B、C 项对音乐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正确。
13.关于第4~5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舞台艺术既有时间上的持续,又有空间上的持续,还有时空的综合持续。
B.舞台艺术中的重复往往也包含着变化。
C.舞台艺术通过重复和变化突出某种效果,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D.画线的“这一点”指的是第4段的第2句所阐述的内容。
13.答案:A
【解析】A 项错误,文中舞台艺术主要是时间的持续,空间是片段的。B 项舞台艺术的重复含变化是对的,C 项通过重复变化突出效果等表述正确,D 项 “这一点” 指代正确。
1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由艺术规律决定的。
C.作者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并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D.课文开门见山地讲述了建筑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14.答案:D
【解析】D 项有误,课文不是开门见山讲建筑领域的重复与变化关系,而是先从多种艺术形式说起,最后才论及建筑。A 项论题正确,B 项建筑设计的要求符合艺术规律,C 项体现作者的选材和归纳能力。
(二)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5.下列对文中第①段描写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状态。
B. 采用了心理描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展示内心的思绪变化。
C. 有环境描写,如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 “披”“带”“出去” 等动作展现作者外出的过程。
15.答案:D。
【解析】:第①段主要运用了抒情、心理和环境描写,“披”“带”“出去” 等动作描写虽有,但不是主要的描写手法,主要是为了引出作者走向荷塘的行为,重点在于表达内心的不宁静以及对荷塘的期待等情感与思绪,环境描写也起到烘托心情的作用。
16.从第②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
A. 欢快愉悦,因为夜晚的荷塘小路宁静幽美,让作者心情舒畅。
B. 平静淡然,幽僻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营造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氛围。
C. 略带忧郁,即使今晚月光不错,但小路白天少人走、夜晚寂寞的特点仍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惆怅。
D. 恐惧不安,文中提到没有月光时阴森森怕人,即便今晚有月光也难以消除这种恐惧。
16.答案:C。
【解析】:第②段描写的荷塘小路幽僻、寂寞,即使有淡淡的月光,整体氛围仍显冷清,这与作者 “心里颇不宁静” 相呼应,这种环境描写侧面反映出作者略带忧郁的心境,并非欢快愉悦或平静淡然,虽然提到无月光时阴森,但有月光时已有所缓解,并非恐惧不安。
17.第③段中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句话对表现作者心情有何作用?( )
A. 表明作者性格多变,情绪不稳定,所以才会有不同的喜好。
B. 强调作者在不同情境下都能适应,对当前的独处环境没有特别的感受。
C. 突出作者在此时此地的独处中感受到一种超越平常的自由,是对内心不宁静的一种舒缓与解脱。
D. 说明作者对热闹和冷静、群居和独处的喜爱是同等程度的,没有偏向。
17.答案:C。
【解析】:这句话写出作者性格的多面性,但在此处重点是表达在当下独处的月下,作者能从日常的束缚中解脱,享受自由,这种自由是对内心不宁静情绪的一种缓解,并非表明性格多变或对独处无特别感受,也不是强调对不同状态喜爱程度相同。
18.下列关于这三段文字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表达作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 抒发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C. 展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内心的矛盾挣扎与复杂情感。
D. 表达作者对宁静夜晚的赞美以及对喧嚣白日的厌弃。
18.答案:C。
【解析】:这三段文字通过描写作者因内心不宁静而走向荷塘,在荷塘边的小路上感受着周围环境,既有对独处自由的享受,又有内心不宁静的底色,体现出作者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并非单纯对荷塘月色美景的喜爱,也不是主要表达对自由生活追求和对现实不满,或对宁静夜晚与喧嚣白日的简单对比与态度。
19.文中多次描写环境,下列对环境描写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的环境描写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
B.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的描写,使荷塘的环境显得幽僻,与作者想要独处的心境相契合。
C. 对小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的描写,为作者的情感抒发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背景,暗示作者内心的不被理解。
D. 环境描写整体上为作者的情感变化提供了依托,从开始的不宁静到在荷塘边逐渐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19.答案:C。
【解析】:小路的幽僻描写主要是烘托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以及对独处环境的感受,并非暗示内心不被理解。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出静谧和作者的孤独,荷塘边树木描写契合独处心境,整体环境描写对作者情感变化有依托和推动作用。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20.下列句子“以”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举匏樽以相属 B. 樊哙侧其盾以撞
C.无以致书以观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0. 答案:D
【解析】:A、B、C 项 “以” 都是表目的,可译为 “来”。D 项 “以” 是 “在” 的意思,表时间。
2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人方为刀俎
21.答案:D
【解析】:A 项 “属” 通 “嘱”。B 项 “从” 通 “纵”。C 项 “知” 通 “智”。D 项没有通假字。
2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此天子气也 B.洎牧以谗诛
C. 使不辱于诸侯 D. 徒见欺
22.答案:A
【解析】:A 项是判断句,B、C、D 项是被动句。
2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沛公军霸上 B.则群聚而笑之
C.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3.答案:C
【解析】:A 项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B 项 “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D 项 “耻”,意动用法,以…… 为耻。C 项没有词类活用。
2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微夫人之力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用心一也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24.答案:D
【解析】:A 项 “夫人”,古义是那个人,今义是妻子。B 项 “约束”,古义是遵守约定,今义是限制。C 项 “用心”,古义是因为心思,今义是集中注意力。D 项 “弟子” 古今都指学生、徒弟。
2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B.《赤壁赋》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选段文字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客的话引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C.《八声甘州》抒发了作者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却又给人以雄浑阔大之感。
D.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25.答案:C
【解析】:C 项《八声甘州》主要是抒发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没有 “怀亲人” 这一重点表述,且词的意境是苍茫悲凉而非雄浑阔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8小题,共20分。)
(一)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6.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2分)
26.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7.如何理解诗歌开头的“君不见”三个字?(2分)
27.“君不见”常见于乐府诗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2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一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2分)
28.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妙处不仁又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诗人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做主的任诞情态,浪漫色彩极浓。“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加深沉。这样的结尾,显现出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感情激流。
29. 揣摩全诗的内容和意境,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29. 君不见,那黄河之水仿若自九霄银河奔腾而下,如万马奔腾,似蛟龙出渊,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向着大海滔滔而去,从此再不回返,其势之雄,令人惊叹。
(二)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全三的军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她妇丫爱国拥着一个人从后尽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烛,说若神记似子。头上发着金丝八宝攒床髻,馆着朝阳五风挂床权;项上最着赤金盘烟要路图;被这系着豆绿官修区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终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级窄张长,外草五形刻丝石青银鼠计;下着员翠派花洋绉裙。一双丹风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扮面含各痕不容,丹唇未启笑先闱。紧玉迫忙起舟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波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妹子”,你只叫他“风妹子”就是了。”父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奶妹都忙告诉他道:“这足避嫂子。”登五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复贯放之于复理。要的就是二剪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动假充男儿状养的,学名王然反。黛五忙除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风提着黛五时手,上下细细打你了一回,仍送至赏你身过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几才异见了!况且这通旁的气派,竟不像念放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恐不得者似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使用相拭泪。贾学笑道:“我才好了,你例来招我。你娘妹这路方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风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30.结合文段,请简要概括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特点。(3分)
30.王熙凤性格泼辣、八面玲珑、善于逢迎。从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以及对黛玉先是夸赞后又假意拭泪,再转悲为喜等表现,还有对黛玉细致的询问、对下人的安排等,都能看出她精明能干、巧言令色,在贾府中善于周旋、地位颇高且行事果断的特点。
31.文中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31.外貌描写突出了王熙凤的华贵与艳丽。“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等描写,从服饰到面容,展现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张扬的性格。华丽的服饰暗示其对权势和财富的追求与掌控,独特的面容描写如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则在美丽中透着精明与威严,为其复杂的性格塑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2.王熙凤对黛玉的夸赞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这句话有何妙处?(2分)
32.这句话既夸赞了黛玉的气质不凡,又巧妙地奉承了贾母和贾府的嫡亲孙女们。抬高了黛玉的同时,也不得罪在场的其他人,显示出王熙凤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善于平衡各方关系的能力,体现出她在贾府复杂人际关系中的精明应对和处世之道。
33.从这段描写来看,作者刻画王熙凤形象对表现主题有何意义?(3分)
33.王熙凤是贾府中一个重要人物形象,通过刻画她的精明、泼辣、善于逢迎等特点,反映出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她的行事风格和在贾府中的地位作用,从侧面展现出贾府的富贵奢华以及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微妙平衡等现象,有助于揭示作品所反映的封建贵族家庭兴衰的主题。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题,共10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3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越国以鄙远
34(1)鄙:把……当作边邑
(2)行李之往来
(2)行李:外交使者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6.郑国明明还未灭亡,烛之武为什么却说“郑既知亡矣”?为什么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2分)
36.示弱认输,满足敌人的骄横心理。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便于进一步打动秦伯。
37.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2分)
37.“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
六、口语交际(8分)
38.某职业学校即将为2024届毕业生的学生举行毕业典礼,请你以毕业生代表的身份,你写一则致谢词,150字左右。
六、口语交际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毕业之际,我满怀感恩。感谢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们成长蜕变。老师们,是你们的倾囊相授,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校园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奋斗。同学们,相伴的时光珍贵无比。未来,我们将带着母校的期望、老师的教诲,在新征程上扬帆,用努力与拼搏回报这一路的培育之恩。
七、综合实践(8分)
学校将于2024年10月开展以“讲述企业故事”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设计该活动方案,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本次活动的目的。(2分)
(1)活动目的: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与运营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商业世界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职业规划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经验相结合,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创业之路奠定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2)宣传标语:“聆听企业传奇,启迪未来之路。”“走进企业故事,点亮职业梦想。
(3)请你写出本次活动的成果展示形式(至少两种)。(2分)
(3)形式:
举办 “企业故事” 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企业故事及感悟,评选出优秀演讲者并给予奖励。
开展企业故事征文活动,将优秀文章整理成册,在校园内展示或印发给学生阅读交流。
组织企业故事展览,以展板形式展示企业的图片、发展历程、关键事件等内容,配以学生的讲解。
(4)在当今商业环境中,许多企业都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是否摒弃过去企业传统的问题。进行解答,控制在150字左右。(2分)
(4)企业创新不应盲目摒弃传统。过去的企业传统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熟的工艺技术或独特的经营理念,这些是企业的根基与特色。创新应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优化与拓展,取传统之精华,融入新思维、新技术,使企业既能传承历史积淀,又能适应市场变化,开辟新路径,如此方能在创新浪潮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应用文写作(10分)
40.请你为某班级召开的庆祝中秋节主题班会做一个会议记录,要求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和人名等相关信息。
八、应用文写作
《庆祝中秋节主题班会会议记录》
会议主题:庆祝中秋节
会议时间:[具体时间]
会议地点:[详细班级教室地点]
参会人员:全班同学及班主任
会议内容:班主任首先介绍了中秋节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讲述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故事,引发同学们浓厚兴趣。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家乡的中秋习俗,有的说会赏月、吃月饼,有的提到会进行猜灯谜活动。接着,大家一起讨论了中秋佳节对于家庭团聚的重要意义,不少同学表示会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也有同学分享了以往中秋家庭聚会的温馨回忆。最后,班主任鼓励大家在中秋假期多陪伴家人,感受传统节日的美好。
会议总结:本次班会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中秋节,增强了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与热爱,也促进了班级同学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互动。
九、作文(50分)
41.按要求写作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然而,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这些瞬间就像生活中的亮色,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
请以“让生活多一点儿亮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性散文。
【解析】:
1.审题:
核心是 “亮色”,它象征着快乐、幸福、希望、美好等能给人积极情感体验的事物或情境。“多一点儿” 强调了对这种积极元素的追求与增添,需要思考如何在平凡甚至略显枯燥的生活中去发现、创造或引入这些 “亮色”。
文体限定为议论性散文,意味着既要具备议论文的观点阐述、论据支撑与论证逻辑,又要有散文的优美语言、灵动的情感表达以及一定的文学性与抒情性。
2.立意:
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如一次偶然的旅行、与老友的重逢、攻克难题后的成就感等,论述这些 “亮色” 对个人心灵的慰藉与成长的推动。
也可从社会层面探讨,如志愿者的善举、社区的文化活动等为大众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展现 “亮色” 在群体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还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立意,如清晨的鸟鸣、春日的繁花等自然景象给生活增添的生机与美好,强调自然是生活 “亮色” 的重要源泉。
3.结构:
开头可以通过描写生活的忙碌与压力,引出 “亮色” 的重要性,提出让生活多一点儿亮色的观点。
中间部分展开论述,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阐述不同类型的 “亮色” 及其作用,如个人情感亮色、社会人文亮色、自然生态亮色等;也可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个人对 “亮色” 的感知与需求,再论及群体、社会对 “亮色” 的营造与共享,最后上升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中 “亮色” 的深远意义。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 “亮色” 对于生活的不可或缺,呼吁人们积极去追寻和创造生活中的 “亮色”,升华主题。
【范文】
《让生活多一点儿亮色》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们常常被生活的重负压得步履蹒跚。忙碌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同重重阴霾,笼罩着我们的心灵。然而,正是那些闪烁的亮色,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驱散黑暗,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与希望。
个人情感的亮色,是生活中最温暖的港湾。当我们在异乡漂泊,孤独与寂寞如影随形时,远方家人的一通电话,那关切的问候、熟悉的乡音,便是一道最耀眼的亮色。它穿越千山万水,直抵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在疲惫中感受到无尽的慰藉。又或者,在遭遇挫折而心灰意冷之际,朋友默默递来的一杯热茶,一个坚定鼓励的眼神,瞬间点亮了我们黯淡的世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走过风雨,迎接彩虹。
社会人文的亮色,则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与群体的力量。在喧嚣的都市街头,常常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在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欢笑与温暖;或是在交通路口协助交警维持秩序,保障行人的安全。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这个社会增添了一抹抹动人的亮色。还有那些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邻里们齐聚一堂,共赏文艺表演、参与趣味竞赛。在互动与交流中,隔阂被打破,关系更加融洽,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这些社会人文的亮色,不仅点亮了个体的生活,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自然生态的亮色,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那斑驳的光影、清脆的鸟鸣,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为新的一天拉开了充满希望的序幕。春日里,繁花似锦,漫山遍野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用绚丽的色彩装点着世界,让我们陶醉在这无边的美景之中。漫步在海边,看那浩渺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感受着海风的轻抚,心中的烦恼与疲惫也随之烟消云散。自然的亮色,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让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亮色,用爱去呵护,用行动去创造。无论是个人情感的温暖传递,还是社会人文的积极构建,亦或是自然生态的悉心守护,都能让生活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愿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那令人心动的亮色,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怀揣着希望与梦想,坚定地走下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