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命题人: 审题人: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共40分。第1~12小题, 每小题2分; 第13~16小题, 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湖泊中蓝细菌漂浮在水面生长,黑藻常在浅水区的水底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蓝细菌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B. 细胞学说揭示了蓝细菌和黑藻的统一性C. 蓝细菌和黑藻都有细胞壁,而且成分相同D. 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蓝细菌和黑藻既是细胞也是个体2. 细胞色素C是细胞内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有104个氨基酸。它是一种线粒体内膜蛋白,参与将[H]中电子传递给氧气的过程。据推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下列关于细胞色素C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由C、H、O、N等元素组成B. 是一种能催化 ATP 分解的蛋白质C. 是一种由单体所组成的生物大分子D. 其序列相似性可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3. 下列叙述不能体现“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A. 细胞骨架的存在有利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 胃腺细胞中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比较发达,有利于胃蛋白酶的合成和加工C. 叶绿体与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D. 靠近叶片背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较大,有利于观察叶绿体4.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路(GSIS)是最早发现的胰岛素分泌通路。血糖升高使胰岛B细胞膜葡萄糖转运体GLUT1 将葡萄糖转运到胞内,随后葡萄糖进入有氧呼吸过程,进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GLUT1 将葡萄糖转运到胰岛 B细胞内属于胞吞B. GSIS 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成乳酸C. 在线粒体内膜氧化型辅酶Ⅰ转化成还原型辅酶ⅠD. 细胞质中 ATP/ADP 比值的上升会促进胰岛素分泌5. 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 浓度及植物CO 吸收(或释放)速率,得到下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中呼吸作用强度恒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的前3 小时叶肉细胞产生ATP 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B. 如改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c点的位置将下移,48 小时净积累量为负值C. 实验中该植物前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小于后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D. 由图可知在植物叶肉细胞中,呼吸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刻为第6、18、30、42小时6.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多次突变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一般可遗传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坏死的结果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大,酶活性均降低⑤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⑥细胞生长,其相对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升高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7. 某哺乳动物(2n) 的生活史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I、IV、V会发生有丝分裂,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B. 过程Ⅱ会发生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为2n→4n→2n→nC. 过程IV中的部分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会发生变化D. 细胞P的核 DNA数目与细胞Q相同,但二者的基因组成有区别8. microRNA 是一组由基因组编码的长度约 20~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它能识别靶mRNA,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翻译过程,从而调控生物性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microRNA 识别靶 mRNA 时采取与翻译相同的碱基配对方式B. microRNA 和靶 mRNA 通过磷酸二酯键结合形成局部双链C. 真核细胞中,microRNA 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核D. microRNA 能与mRNA 结合, 前者上有反密码子, 后者上有密码子9. 下列有关教材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将含有光合色素的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B. 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C.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D. 探究酶活性最适温度实验中,进行预实验以摸索实验条件、减少实验误差10. 野生型水稻多为“易落粒”水稻品种,不宜在生产上使用,具有“不落粒”性状的水稻是从野生型水稻中通过长期人工选择驯化获得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人工驯化培养过程会提高水稻的基因多样性B. 水稻“不落粒”性状的出现和基因突变有关C. 人工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水稻“易落粒”性状有利于提高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11.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引起,大部分患者在感染期伴有血浆中高水平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 和轻度肝水肿等症状。临床上需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指标和水、无机盐的平衡等进行监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B. 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可避免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不足C. 轻度肝水肿可能与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有关D. 患者血浆的Na 、Cl 等无机盐含量可准确反映血浆渗透压的状况12. 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阅读和记忆就是靠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完成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血管收缩等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人的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B.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会加快、支气管会扩张、胃肠蠕动减弱C. 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兴奋部位膜内电位由负变正D. 学习与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13. 小液流法是测定植物组织细胞液浓度的一种实验方法,其原理是把高浓度溶液中的一小液滴放入低溶度溶液中时,液滴下沉; 反之则上升。甲与乙两组试管相同且依次编号为1~6号,相同的试管编号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甲试管中放入待测植物材料一段时间后,从中取小液滴滴入乙试管(如图所示),结果如表所示(注:甲试管内加入适量的甲烯蓝,甲烯蓝可使蔗糖溶液变蓝,忽略甲烯蓝对蔗糖浓度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乙组试管编号 1 2 3 4 5 61mol/L 的蔗糖溶液 (mL) 0.5 1.0 1.5 2.0 2.5 3.0蒸馏水(mL) 9.5 9.0 8.5 8.0 7.5 7.0蓝色小滴升降情况 下降 下降 下降 上升 上升 上升A. 据表格分析待测植物材料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1.5~2.0mol/L的蔗糖溶液B. 假设上述实验中蓝色液滴均下降,则需适当调高外界溶液浓度C. 上述实验也可以用等浓度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D. 蓝色小液滴在 1~3号试管中均下降,下降速度最快的是在3号试管中14. 某 DNA片段的两条链分别是①链和②链,①链的碱基序列为5'-AGTCG-3'。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其变化是: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 。此DNA 片段经亚硝酸盐作用后,其中一条链中的碱基A、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经两轮复制后,子代DNA片段之一是GGTTG/CCAA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DNA片段未经亚硝酸盐作用时含有8个磷酸二酯键B.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①链中的碱基A和C发生了脱氨基作用C.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DNA片段经两轮复制产生异常DNA片段2个D.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DNA片段经两轮复制消耗游离的碱基C共12个15.下图表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且这种遗传病只在成年后才发病,因此不确定小孩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由于采样时将样本弄混,无法对应甲、乙、丙、丁4份检测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致病基因可能位于 X染色体上B. 若致病基因为显性,3号和4号个体成年后都会患病C. 若致病基因为隐性,2号一定不携带致病基因D. 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3号和4号的基因型相同16. 某昆虫(2N=6) 雌体的性染色体成对,为XX,雄体只有一条单一的X染色体,为XO,一对蓝翅昆虫杂交产生的子代中绿翅昆虫全是雄性,且有一只绿翅昆虫出现了黄色斑点。昆虫翅色遗传机理如图所示,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关于该变异昆虫出现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 可能是基因突变, 该变异昆虫的基因型可能为 AaX OB. 可能是基因重组,该变异昆虫出现的概率是 1/16C. 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该变异昆虫部分细胞发生了含A 的片段缺失D. 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该变异昆虫部分细胞发生了常染色体缺失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17.(14分) 自噬是真核细胞降解受损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和病原体的正常代谢机制。其过程如图1所示。(1) 图中自噬体由 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溶酶体膜和自噬体膜能发生融合的结构基础是 。(2) 网织红细胞是哺乳动物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存在大量血红蛋白,若某些血红蛋白出现错误折叠形成不正常的空间结构,则会被降解。科研人员检测了不同条件下错误折叠蛋白质的降解率,结果如图2,可表明:在实验pH范围内,ATP能够 蛋白质的降解; 参与蛋白质降解的酶 (填“是”或“不是”) 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理由是 。(3) 科研人员利用溶酶体内水解酶缺陷型细胞研究自噬体形成过程。由图3实验结果可知,敲除B蛋白基因后,b组与a组比较,细胞内自噬体数目减少,研究人员据此初步判断:B蛋白可以 自噬体的形成。支持该实验结论的依据还有(答出2点): 。(4)为进一步研究B蛋白作用的机理,研究人员将正常B蛋白或失活的B 蛋白与纳米金颗粒(能与B蛋白结合,起到标志物的作用)、脂质体(人工构建的脂双层球体) 进行共同孵育,观察到图4所示结果。实验观察到正常B蛋白存在时,金颗粒聚集在 处,而失活的B蛋白存在时无此现象。试推测B 蛋白的作用机理是 。18.(12分)科研人员发现拟南芥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下图所示的A酸-B酸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据图分析,叶绿体中NADH的合成主要发生在光合作用的 阶段,并在(填场所)参与合成脂肪酸。(2)科研人员发现一株拟南芥突变体m,其编码M酶的M基因突变为m基因,在受到长时 间连续光照时,植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为解析“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机制”,请将下列各项的序号排序形成合理的研究思路: 。①确定相应蛋白的细胞定位和功能 ②用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 ③鉴定相关基因 ④筛选保留m基因但不表现凋亡的突变株 (3)据图分析,突变体m在长时间连续光照下出现细胞凋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A 酸转运到线粒体,在 mMDH 的作用下产生 和 ,前者在复合物I的作用下被氧化产生活性氧,过量的活性氧诱发细胞凋亡。19.(13分)焦虑是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会让人感到紧张不安、心跳加速、排尿增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研究发现,茶叶中的L-茶氨酸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起到放松和镇静的作用,相关过程如图1所示。(1)喂食的L-茶氨酸运送至大脑并发挥作用的过程,需要经过的内环境依次为 (用编号和箭头排序)。①消化液 ②组织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细胞内液(2)依据已学知识和图1中信息,L-茶氨酸起到放松和镇静作用的机理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L-茶氨酸与谷氨酸竞争兴奋型受体,使得兴奋型受体接收的谷氨酸信息变少,均导致引起的兴奋变少。(3) 高架十字迷宫是检测小鼠焦虑程度常用的装置,如图2所示,其由两个开放臂和两个封闭臂组成,这四个臂通过中间平台相连,整体结构被抬高至一定高度。这种设计巧妙地模拟了啮齿类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面对开放与封闭空间时的选择情境。动物的本能驱使其避免暴露于开放且无遮挡的空间,这种对开放环境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反映了其焦虑状态。焦虑程度较高的动物会减少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深度以及停留时间。为验证喂食L-茶氨酸能改善焦虑症状,研究人员选择焦虑模型小鼠做了高架十字迷宫实验。①请完善本实验的实验过程:I. 取焦虑模型小鼠若干只,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Ⅱ. 第一组小鼠连续喂食7天一定量L-茶氨酸溶液,第二组小鼠 。Ⅲ.将上述各组小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各组小鼠 以及突触间隙的谷氨酸水平。②结合题目信息,推断第一、二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的运动轨迹依次为图2中的 、 ,并推测第一组小鼠突触间隙的谷氨酸水平 (低于/等于/高于) 第二组。20. (10分)水稻(2n=24)的花比较小,为两性花。经研究发现:水稻的雄蕊是否可育由细胞核和细胞质基因共同决定。水稻细胞核中雄性可育、不育基因分别为R、r,细胞质中雄性可育、不育基因分别为N、S,只有基因型S(rr)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余均为雄性可育,子代质基因均来自母本。袁隆平提出“三系法”杂交水稻系统,即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个纯合品系来培养杂交水稻,过程如下图所示。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育性正常且具有杂种优势。回答下列问题:“三系法”杂交水稻系统(1) 水稻基因组计划需测定 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2) 根据题干信息,水稻细胞中与育性相关的基因型有 种,保持系的基因型为 ,恢复系的基因型为 。不育系与恢复系间行种植并单行收获的目的是 。(3) 在三系法杂交育种中,选育恢复系非常关键。研究人员发现几株性状优良、纯度高但不含R 基因的水稻植株X,现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将两个R基因导入不同的植株X中来培育恢复系,为确定R基因导入的结果,研究人员的思路是将植株X作为亲本与不育系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后,再种植并统计后代的育性情况及其数量比例,请依据上述思路完善结果分析:①若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1,则说明两个R导入到植株X的一条染色体上。②若 ,则说明两个R导入到植株X 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③若 ,则说明两个R 导入到植株X的非同源染色体上。21.(11分)脆性X综合征(FXS,一种智力低下综合征) 的致病机理与定位于X染色体上一个不完全显性的F基因有关。某FXS 患者的家系如图1所示。正常基因(F)、前突变基因(F )和全突变基因(f)的相关差异如图2所示。研究表明,F基因5'端非编码区的(CGG)n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不稳定扩增及其相邻部位的异常甲基化使F基因转录失活,导致其编码的产物减少或完全缺失。而且,这种不稳定扩增只出现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而精子形成过程中则不会出现。(1) 研究发现,CG 二核苷酸处容易发生胞嘧啶甲基化,从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属于 。(2) 图1中I-1的基因型可能是 。下列图示中表示I-1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图是 (图中所示为性染色体) 。(3)根据图2推断,表达F蛋白的女性,表型是否一定正常 ,原因是 。(4)若图1中I-2的基因型为XFXF ,II-1 患病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2点)。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答案及说明一、选择题: 共16小题, 共40分。第1~12小题, 每小题2分; 第13~16小题, 每小题4分。1-6 ABDDCC 7-12 BABACA 13-16BDCB二、非选择题:共5 小题,共60分。17. (14分,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1)2 两种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 (2分)(2)促进 不是 降解反应的最适pH为8. 0(3)诱导(或“促进”) 敲除后转入正常B蛋白基因,c组与a、b组比较,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恢复; 敲除后转入B蛋白基因的突变基因,d组与a、b组比较,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未恢复 (4分)(4)脂质体与脂质体连接 与磷脂分子结合,诱导膜泡融合,(促进自噬体形成) (2分)18. (12分,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光反应 (1分) 叶绿体基质 (1分)(2)②④③①(3)M酶活性下降(或无法合成) 使脂肪酸合成受阻,NADH 消耗减少,同时长时间光照促进产生NADH, NADH 含量升高, 导致A 酸合成过多 (4分) NADH B酸19. (13分,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 ②→③→②(2)L-茶氨酸抑制谷氨酰胺转运体,使得神经细胞从星形胶质细胞中获取的谷氨酰胺变少,合成的谷氨酸减少,使得突触后膜上的兴奋型受体接受的谷氨酸变少 (4分)(3)①连续喂食7天等量相同溶剂(生理盐水) 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深度以及停留时间②甲 (1分) 乙 (1分) 低于 (1分)20. (10分,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12(1分)(2)6(1分) N(r)(1分) N(RR) 或S(RR) 分别获得杂交种和恢复系(3)后代植株均为雄性可育植株 (1分) 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321. (11 分,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表观遗传 (1分)(2)XFY 或XF Y C(1分)(3)否 (1分) 基因型为XF XF 、XFXF 或XFXf的个体能表达正常F蛋白,但都有患病的几率(4)I-2 将 XF 传递给II-2, 后者有40%的患病几率; 或I-2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携带的XF 基因发生了(CGG) 序列的扩增, 成为 Xf并传递给II-1(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