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级高三上学期第10次测评(月考)
生 物 试 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只有在诱发因素的诱导下才能发生
B.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表现
C.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
D.由于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遗传信息,所以也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
2.人类黏多糖贮积症是由于IDUA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病患者的IDUA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不变,翻译出的多肽链明显变短,导致IDUA酶失去活性,使黏多糖积累过多,造成人体多系统功能障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DUA基因内部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突变
B.IDUA基因突变导致其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该病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D.翻译时,当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到终止密码子处,肽链合成终止
3.某种野生型枯草杆菌自发变异后转变为突变型,使其核糖体S12蛋白中赖氨酸替换为精氨酸,导致链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产生了抗药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突变类型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链霉素能够诱发枯草杆菌发生变异
C.突变型能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存活 D.推测链霉素抑菌机理是阻碍转录过程
4.现有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某纯合动物(2n=12)。将其一个精原细胞(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P元素都为32P)放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①和②代表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B.染色体①和②的分离可发生在后期I和后期II,基因A与a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
C.该图可表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有4套遗传信息和12条含32P标记的染色体
D.若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一个精细胞中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可能为12条
5.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53的启动子在发生甲基化后丧失活性导致基因的转录受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NA 甲基化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DNA 甲基化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遗传给后代
C.抑癌基因P53的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后影响DNA 聚合酶与之结合
D.研究 DNA 甲基化可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6.如图是基因型为 AaBb的果蝇细胞(含 4对同源染色体)在进行细胞分裂时,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1~4 表示不同的染色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染色体4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B.该时期的细胞正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有 2 个染色体组
C.该个体中A和a与B和b一定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该细胞含有1 条 Y 染色体,其产生的子细胞中可能不含有 Y 染色体
7.分析生物染色体组时,将普通小麦(6n=42)、二粒小麦(4n=28)、一粒小麦(2n=14)、粗山羊草(2n=14)进行如下杂交,F1杂合子在减数分裂Ⅰ中四分体的数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亲本杂交组合 四分体数目(个)
一粒小麦×二粒小麦 7
二粒小麦×普通小麦 14
二粒小麦×粗山羊草 0
粗山羊草×普通小麦 7
A.一粒小麦和粗山羊草杂种的四分体数为7
B.用秋水仙素处理一粒小麦后可以获得二粒小麦
C.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含有21对非同源染色体
D.低温处理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的杂种可得到普通小麦
8.市面上有绿葡萄、红葡萄、紫葡萄等颜色各异、风味独特的葡萄。若用秋水仙素处理某种葡萄幼苗,再经杂交等过程,可培育出无子葡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低温代替秋水仙素也可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B.此方法培育无子葡萄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出现不同颜色的葡萄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D.上述方法得到的无子葡萄中糖类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
9.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
B.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
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
D.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因重组可导致癌变
10.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原理: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粒不能分裂
B.材料用具:用卡诺氏液和盐酸来固定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装片制作:操作方法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相同
D.观察现象:视野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多于二倍体细胞
11.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
B.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C.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12.在放射性物质、致畸药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在染色体分配进入子细胞时,染色体在着丝粒区域发生横向分裂,可能形成以下三种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甲)、等臂染色体(乙,由两条染色体形成)、环状染色体(丙)。下列关于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形成端着丝粒染色体,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正常细胞多2条
B.等臂染色体上存在缺少基因及某些基因加倍的现象
C.等臂染色体的形成只改变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不改变染色体数目
D.着丝粒断裂形成两个环状染色体,子细胞中基因种类和数量不变
13.大量证据表明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研究蝙蝠的翼和人上肢的结构,属于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C.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 序列相似性越低
D.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1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蓟马(一种害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蓟马使用农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农药的使用让蓟马种群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蓟马抗药性的形成是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C.抗药性强的蓟马产生的后代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
D.农药选择让有抗药性的蓟马生存并不断积累抗药性
15.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所不同。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在干旱时,乙物种比甲物种适应能力强
B.在干旱时,丙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
C.在干旱时,甲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
D.在干旱时,甲、乙两物种适应能力相同
16.遗传是生命的根基,变异是进化的源泉。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进化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都认为物种是进化的、可变的
B.猫的前肢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猫和鲸有不同的原始祖先
C.由碱基对的改变引起DNA分子碱基序列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D.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不定向的
17.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了番茄果实变大,经历了从醋栗番茄到樱桃番茄再到大果栽培番茄的两次进化过程。通过比较不同番茄群体的基因组差异,发现第5号染色体是决定鲜食番茄和加工番茄(主要用于生产番茄酱)差异的主要基因组区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研究成果为番茄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两次进化过程中番茄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鲜食番茄和加工番茄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
D.鲜食和加工的番茄基因组区域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8.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19.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是由三倍体无子芭蕉经过选育而来,三倍体无子芭蕉的培育过程为:野生芭蕉(2n)经“加倍”后形成的有子芭蕉(4n),再与野生芭蕉杂交,获得的子代即为三倍体无子芭蕉。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培育过程中的“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萌发的种子
B.野生芭蕉和有子芭蕉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子代,故不存在生殖隔离
C.培育过程所发生的变异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用X射线处理无子芭蕉后未表现出新性状,但可能有新基因产生
20.研究人员调查某海岛一种鳞翅目昆虫时,发现群体中与体色有关的基因型仅三种,灰体(Z*Z*): 白体(Z^Z*): 白体(Z*W)=1:1:1,进一步发现存在某种基因型胚胎时期死亡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该群体中 Z^的基因频率是20%
C.发生胚胎致死的基因型是Z^W
D.若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F 中灰体 Z^Z^出现的概率是12.5%
21.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一定不存在隔离
B.生物的变异一定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并繁殖后代
D.种群中一些个体发生基因突变,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22.生态廊道是不同生境斑块间允许生物个体穿行的通道,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廊道的阻断会使生境斑块内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下降
B.生态廊道的存在能扩大不同生境斑块种群的基因库差异
C.生态廊道的存在能使不同生境斑块的不同物种趋同进化
D.生态廊道的阻断将导致生境斑块内种群的基因突变频率增加
23.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珊瑚礁内,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高压、无光的深海环境发现一种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超深渊狮子鱼的基因组中(  )
A.深海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基因型进行了定向选择
B.超深渊狮子鱼中与增强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增大以增强抗压能力
C.黑暗环境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发生基因突变,与视觉相关的基因大量缺失
D.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的狮子鱼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
24.下图是某动物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该动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若干精细胞,这些精细胞中出现了下表中的6种异常精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异常精子 AB CD Ab D AB Cd aB CCD Ab DC ab CD
A.①和⑥的形成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②④⑤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C.③的形成过程中碱基序列没有改变
D.表中异常精子的形成都与染色体互换有关
25.下图为生物体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为染色体片段颠倒引起的变异
B.图②和③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图④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图⑤中染色体组加倍,是三倍体
26.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1/3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C.某人花粉过敏时会导致b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D.b是组织液,其渗入c的量远多于渗入d的量
27.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腹泻后,及时补充葡萄糖盐水
B.从平原到青藏高原出现肺水肿症状
C.肾功能衰竭时引起的尿毒症
D.长时间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发生中暑
28.人体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其结构非常复杂。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共同完成调节功能
B.脑神经和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入神经,它们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相反,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29.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如果手无意识碰触到一个发烫的物体,我们往往来不及思索就会迅速缩回手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碰触到发烫物体的神经细胞对的通透性会增大
B.上述过程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望梅止渴”和上述反射的类型是不一样的
D.不能通过反复刺激建立更多数量的非条件反射
30.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图为谷氨酸在脑内的循环利用示意图(图中EAAT是谷氨酸转运蛋白),若该循环中谷氨酸的回收环节受阻,则会诱发癫痫。研究发现,内环境中不含谷氨酸的降解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甲的基因组中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
B.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多于神经元,可以保护神经元
C.图中能与谷氨酸特异性结合的是谷氨酰胺合成酶和受体
D.癫痫的发生与谷氨酸持续作用使突触后膜过度兴奋有关
31.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适当降低细胞外溶液的K 浓度,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将会升高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一定引起Na 通道介导的Na 内流,出现0期
C.2期可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是区别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D.4期中,Ca2+通过Na - Ca2+交换逆浓度排出细胞的直接动力来自 ATP
32.自律神经失调即自律神经系统内部失去平衡,中医认为自律神经紊乱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如图是人体自律神经及其相关神经结构的一部分结构图(图中a、b分别表示脑干和脊髓,①、②、③、④表示一些自律神经)。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b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
B.植物人有心跳、呼吸和血压,则其a中的神经中枢可能未受损
C.②、③、④兴奋分别促进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胃肠蠕动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抗衡、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机体的调节
33.衰老大脑的某些神经元细胞核释放出的谷氨酸tRNA,会被剪切成微小的RNA片段,这些片段与亮氨酸氨酰化合成酶结合后,会破坏线粒体亮氨酸tRNA的氨基酰化,影响线粒体基因编码蛋白的翻译过程,损伤线粒体的功能以及谷氨酸的合成,最终导致记忆衰退等衰老表征的出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合成速度相同
B.亮氨酸tRNA的3’端能与亮氨酸特异性结合
C.特异性抑制谷氨酸tRNA剪切酶的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
D.谷氨酸可能参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和新突触的建立
34.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分泌系统存在分级调节,而神经系统不存在分级调节
B.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离不开信号分子
C.神经系统分泌的TRH 可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都具有特异性
35.甲减(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分为原发性甲减和继发性甲减,前者原因为甲状腺本身出现病变,后者为下丘脑或垂体异常所致。现欲探究甲、乙、丙三位甲减病人的患病原因,对健康者和三位患者注射了等量且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并在注射前和注射后一段时间内测量其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单位为),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健康人的TSH含量范围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健康人 甲 乙 丙
注射前TSH含量相对值 7.56 2.42 1.13 15.60
注射后TSH含量相对值 31.00 30.60 1.15 36.40
A.甲、乙为继发性甲减患者,丙为原发性甲减患者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完成的
C.注射TRH不能提高丙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D.注射TRH后乙的TSH含量低是负反馈调节导致的
36.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是神经调节,未体现体液调节
37.关于激素调节的过程和特点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肾上腺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其中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产生TRH作用于垂体,垂体产生TSH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这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体内肌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D.激素产生后弥散到体液中,它只能作为信号分子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而且一经作用后就会失去活性
38.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疾病治疗手段。用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Prokr2感觉神经元属于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
B.针灸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肾上腺素通过与质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炎症反应
D.质膜外Ca 会阻止Na 内流,针灸对高血钙炎症的疗效更好
39.热射病(HS)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引起的潜在致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核温度升高至40℃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热休克蛋白(Hsp70等)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产生的一类热应激蛋白质,可提高细胞的耐热能力。目前,医学研究已经利用Hsp70作为生物标记物,用来监测病情的发展、评估治疗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S患者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导致体温异常
B.HS患者的体液大量丢失可能会导致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HS患者单位时间散热量增加是诱发机体产生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D.可利用体内Hsp70建立HS预警、诊断和治疗系统,以支持临床实践
40.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并提醒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通过体液调节,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感染后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症状的过程中,有第二道防线的参与
C.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
D.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血浆pH显著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41.(10分)二倍体生物中多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三体(2n+1),少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n-1)。某种野生烟草(2n=48),有两种突变体分别是甲6-三体(6号染色体多一条)和乙7-单体(7号染色体少一条),二者均可育,且配子中除不含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外,其余类型的配子育性均正常,各种类型的杂交子代活力均正常。烟草宽叶对窄叶为显性(A、a),红花对白花为显性(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甲为宽叶红花(AaaBB),乙为窄叶白花。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种突变体均属于     变异,乙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能形成  个四分体;若甲种突变体是花粉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试分析具体原因是                                    。
(2)用一株甲突变体(AaaBB)与一株烟草(AAbb)杂交,得到6-三体烟草(AAaBb),让其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3)若通过实验证明控制红花和白花的基因位于七号染色体上,用乙作父本和甲杂交,所得F1和aabb个体杂交,F2中染色体正常植株的比例是    。
42.(8分)大熊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 离状态。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2)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是否为同一物种,请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
(3)现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 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种群中 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川大熊猫某细胞中进行转录过程时,新产生的子链延伸方向为_________。若该细胞中核DNA中某基因被甲基化,被甲基化的DNA中(A+T)/(G+C)比值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确定”),DNA经过甲基化修饰后___(能、不能)遗传给后代, 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43.(14分)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一所示。图二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痛觉。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一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止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愉悦感而依赖成癰,同时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吗啡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
(5)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44.(8分)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因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与癫痫发生有关的神经元及部分生理过程如图甲。GABA对哺乳动物不同发育程度的神经细胞产生的生理效应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癫痫发生时突触中兴奋传递的过程,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接至癫痫模型鼠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如图甲)。若刺激b点,电流计只偏转一次,原因是________。静息状态下,如果将右侧电极移入神经细胞膜内,则电流计将向________偏转,若此时神经元所处液体环境中K+浓度上升,则电流计偏转的幅度会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对未成熟的神经细胞而言,GABA是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对成熟的神经细胞而言,若某化学物质X会抑制突触前膜上的GABA转运体(如图甲)的活性,推测使用物质X会________(填“加剧”或“缓解”)癫痫症状。
(3)现欲设计实验验证药物M可通过降低AMPA受体蛋白表达量从而缓解癫痫症状。提供癫痫模型大鼠和必要的仪器、生理盐水、药物M注射液等,请设计实验并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组:________;
②处理:________,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培养观测:________;
④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生 物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10 BACDB BDBDC 11-20 AACDC ADABD
21-30 DABBA CACAC 31-40 CCAAD DCCD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41.(10分)
【答案】(1)染色体(数目) 23 在减数分裂Ⅰ时,6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在减数分裂Ⅱ时,6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 (2)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105∶35∶3∶1 (3)3/4
42.(8分)
【答案】(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2)让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雌雄个体间进行交配,通过是否能产生可育后代即可确定 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是否为同一物种
(3) 8% 20% (4) 5'-3' 不变 能
43.(14分)
【答案】 ①.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或钠离子内流或产生动作电位 ②. 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钙离子通道运到细胞膜上 ③. 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 ④. 抑制 ⑤. 增加(或增多或升高) ⑥. 说明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⑦. 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
44.(8分)
【答案】(1)①.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 右 ③. 减小
(2) ①. 兴奋性 ②. 缓解
(3) ①. 将生理状态一致的癫痫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标记为甲和乙 ②. 甲组注射适量的药物M ③. 在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测定两组大鼠AMPA受体蛋白表达量,并观察癫痫发生程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