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名校调研生物学试题1.(2024八上·松原期中)布氏姜片吸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无肛门,寄生在人的小肠内。由此判断布氏姜片吸虫属于(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线虫动物 D.环节动物【答案】B【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解析】【解答】A.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布氏姜片吸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不符合腔肠动物的特征,故A不符合题意。B.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布氏姜片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属于扁形动物,故B符合题意。C.线虫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故C不符合题意。D.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2.(2024八上·松原期中)海葵是一种腔肠动物,它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口排出 B.由肛门排出 C.由触手排出 D.由胚层排出【答案】A【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腔肠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内胚层细胞围成的消化腔构成,食物在消化腔内被消化。由于腔肠动物没有肛门,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不能通过肛门排出。而是通过口排出。故选A。【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3.(2024八上·松原期中)同学们听说过蛔虫减肥法吗?它的原理是服下有蛔虫卵的胶囊,待蛔虫长大后,会消耗人体内的营养,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对人体危害较大,该疗法极不可取。与蛔虫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不包括( )A.体表有角质层 B.消化管结构简单C.生殖能力强 D.运动器官发达【答案】D【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体表有角质层,这是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角质层可以保护蛔虫免受宿主消化液的侵蚀,A错误。B.消化管结构简单,蛔虫的消化系统简单,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因为蛔虫可以直接从宿主的消化道中获取营养,B错误。C.生殖能力强,蛔虫的生殖系统非常发达,这有助于其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增加后代的存活率,C错误。D.运动器官发达,这与蛔虫的寄生生活不相适应。蛔虫的运动能力并不发达,因为它们主要依靠宿主的消化道运动,而不是自身运动,D正确。故选D。【分析】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其生活史和生理结构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蛔虫发展出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如体表的角质层、简单的消化系统、发达的生殖系统等。这些特征帮助蛔虫抵御宿主的免疫反应,获取营养,以及增加后代的存活率。4.(2024八上·松原期中)沙蚕没有发达的骨骼,但也能灵活运动,主要原因是( )A.身体分节 B.体表有黏液C.有刚毛和疣足 D.肌肉发达【答案】A【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沙蚕作为环节动物,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A符合题意。B.沙蚕体表有黏液,但这并不是其灵活运动的主要原因。黏液主要起到保护和润滑的作用,有助于沙蚕在湿润环境中保持体表湿润并减少摩擦阻力,B不符合题意。C.刚毛和疣足是沙蚕的辅助运动器官。刚毛可以钉入土内或其他介质中,为沙蚕提供支撑和前进的动力;疣足则具有游泳和爬行的功能。然而,这些器官虽然对沙蚕的运动有辅助作用,但并不是其灵活运动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D.沙蚕的肌肉发达确实为其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力量支持。但是,单纯的肌肉发达并不足以解释沙蚕为何能够灵活运动。更重要的是其身体分节的结构特征以及肌肉与刚毛、疣足等器官的协同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5.(2024八上·松原期中)关于如图所示三种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生活在水中 B.都是爬行动物C.都有贝壳保护 D.都是软体动物【答案】D【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大多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如乌贼生活在水中,但有的就不是,蜗牛生活在陆地上,故A错误。BD.软体动物的特征包括:身体柔软,通常有外套膜,大多数有贝壳,如图所示三种动物都属于软体动物,故B错误,D正确。C.软体动物大多具有坚硬的贝壳如蜗牛、石鳖,有的贝壳退化,如乌贼、鱿鱼,故C错误。故选D。【分析】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6.(2024八上·松原期中)古诗云“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描述的是餐桌上的美味——螃蟹。判断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A.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 B.身体和附肢是否都分节C.是否有触角和足 D.是否用鳃呼吸【答案】B【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虽然两侧对称是许多动物的特征,但并不是节肢动物特有的,因此不能作为判断螃蟹是否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B:身体和附肢是否都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由多个节段组成,这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移动和适应环境。螃蟹的身体和附肢确实都是分节的,因此这个特征可以作为判断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C:是否有触角和足。虽然触角和足是节肢动物的常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节肢动物都有触角,而且这个特征也不足以单独作为判断螃蟹是否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D:是否用鳃呼吸。虽然螃蟹确实用鳃呼吸,但这并不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特征,因此也不能作为判断螃蟹是否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故选B。【分析】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7.(2024八上·松原期中)飞鱼是一类能在海面上滑翔的鱼。下列关于飞鱼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流线型的身体——减小阻力 B.有翼状的胸鳍——利于滑翔C.体表覆有鳞片——保持体温 D.体色背深腹浅——易于隐藏【答案】C【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飞鱼的身体呈流线型,这种形状可以有效减少在水中或空气中移动时的阻力,使其能够更高效地游动或滑翔,A正确。B.飞鱼的胸鳍呈翼状,这种结构有助于其在海面上滑翔,利用风力和水的表面张力,从而实现远距离的移动,B正确。C.鳞片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同时鳞片表面的粘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但保持体温并不是鳞片的主要功能。飞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C错误。D.飞鱼身体的颜色背深腹浅为鱼的保护色,适应水中生活,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8.(2024八上·松原期中)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完全可以离开水环境生存。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是( )①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②头可以灵活转动;③呼吸器官肺比较发达;④四肢短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D【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①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使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上的干燥环境,这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①正确。②头可以灵活转动,虽然有助于捕食和观察环境,但并不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关键特征,因此②不正确。③呼吸器官肺比较发达,能够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这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因此③正确。④四肢短小,这并不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特征,反而长而有力的四肢更有利于陆地上的移动,因此④不正确。综上所述,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完全可以离开水环境生存的特征是①和③,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9.(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为银喉长尾山雀,因可爱的外形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列与其适于飞行特点无关的是( )A.身体呈流线型B.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可提供充足能量C.视觉发达,可在飞行中捕食D.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答案】D【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流线型的身体可以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是鸟类飞行的重要适应特征,A不符合题意。B.鸟类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飞行,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非常高效,能够快速消化食物并提供能量,B不符合题意。C.发达的视觉系统使鸟类能够在飞行中准确地定位和捕捉猎物,这是飞行捕食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D.鸟类体内受精,通过产卵繁殖后代,与飞行无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①肢变成双翼,翼展开呈扇形,面积大,利于扇动空气而飞翔。②身体呈流线型,被覆羽毛,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③有的骨薄而轻,坚固而轻巧,长骨中空,直肠短,排便快,有利于减轻体重。④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两侧,利于牵引翅膀扇动。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⑥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10.(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表示兔和狼的牙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是兔的牙齿,乙是狼的牙齿B.A是门齿,C是犬齿C.人类牙齿的分化更接近甲D.牙齿分化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答案】C【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中食草性动物的牙齿只有臼齿和门齿,没有犬齿;肉食性动物有门齿、臼齿和发达的犬齿,适于撕裂食物,因此,图甲是兔的牙齿,图乙是狼的牙齿,不符合题意;B.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门齿,B是臼齿,C是犬齿,不符合题意;C.人属于杂食性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因此人类牙齿的分化更接近乙,符合题意;D.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图甲中:A门齿、B臼齿;图乙中A门齿、B臼齿、C犬齿。甲是兔的牙齿;乙是狼的牙齿。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长在上下颌的中央部分,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适于撕裂肉食,狼属于肉食性动物,犬齿的作用是撕裂食物,而家兔属于草食性动物则没有犬齿。11.(2024八上·松原期中)“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下列属于动物传递信息的“行为语言”是( )A.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 B.河蚌受到惊扰时关闭贝壳C.壁虎断尾求生 D.蜜蜂发现蜜源时跳圆形舞【答案】D【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解析】【解答】ABC、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乌贼遇到敌害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跑,河蚌受到惊扰时关闭贝壳、壁虎“自动断尾”掩护自己逃跑,都属于防御性为,ABC不符合题意;D、蜜蜂发现蜜源时跳圆形舞,告知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这是群体中不同动物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行为语言”, 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12.(2024八上·松原期中)下列运动形式中,是由骨骼和肌肉配合完成的是( )A.草履虫的游动 B.蜗牛的爬行C.蚯蚓的蠕动 D.蝙蝠的飞行【答案】D【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解析】【解答】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具备骨骼和肌肉,其运动依赖于纤毛的摆动,故A错误。B.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其运动主要依赖于腹部肌肉的波状蠕动,虽然有肌肉参与,但没有骨骼的配合,故B错误。C.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蚯蚓依靠纵、横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进行蠕动,故C错误。D.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前肢特化成翼手,与身体侧面、后肢以及尾之间连成一个薄而柔韧的翼膜,借助翼膜蝙蝠可实现飞行,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动物的主要类群和运动方式比较:生 活 环 境 名 称 运 动 方 式 运 动 器 官 呼 吸 器 官水 中(以游泳为主) 水 母草 履 虫鱼 类青 蛙 漂浮、倒退摆 动游 泳跳跃、游泳 伞 部纤 毛鳍、尾部蹼皮 膜鳃肺和皮肤陆 地 蜥 蜴鸵 鸟狗袋 鼠 爬 行奔 跑行 走跳 跃 四 肢后 肢四 肢后 肢 肺肺和气囊肺肺空 中(以飞行为主) 鸟 类会飞的昆虫蝙 蝠 飞 行 两 翼双 翅翼 膜 肺和气囊气 管肺13.(2024八上·松原期中)轮滑运动要规范佩戴护具,护具紧实的包裹可以避免关节受伤。护具的作用相当于关节结构中的( )A.关节囊 B.关节腔 C.关节软骨 D.关节头【答案】A【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解析】【解答】关节结构主要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和关节软骨。其中,关节囊是包裹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它不仅将关节的两部分连接在一起,还通过其内部的滑液提供润滑,减少摩擦,同时其坚韧的结构也提供了额外的保护,防止关节在运动中受到损伤。轮滑护具通过紧实的包裹,提供额外的支撑和保护,防止关节过度弯曲或受到外部冲击,这与关节囊的功能最为相似。因此,护具的作用相当于关节结构中的关节囊。故选A。【分析】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叫作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覆盖有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震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联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14.(2024八上·松原期中)下列关节的结构中,既能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相互摩擦,又能减缓震荡的是( )A.关节腔 B.关节软骨 C.韧带 D.关节囊【答案】B【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解析】【解答】A.关节腔内含有滑液,虽然有助于关节的润滑,但其主要功能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而不是直接减少震荡,A错误。B.关节软骨覆盖在关节面上,它由软骨组织构成,具有弹性,能够有效减少运动时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同时还能吸收和分散运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减缓震荡,B正确。CD.关节囊以及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能使关节牢固,CD错误。故选B。【分析】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在关节囊里面和外面还有韧带,使两块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因此关节既灵活又牢固。如图:。15.(2024八上·松原期中) 欧非肋突螈能够将肋骨从身体中穿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肋骨会分泌毒素,形成一种有效的刺痛机制来对抗捕食者,关于它的这种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B.该行为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C.对欧非肋突螈身体造成伤害,不利于适应环境D.与蚯蚓走迷宫属于同一种行为【答案】A【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解析】【解答】AB、欧非肋突螈能够将肋骨从身体中穿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肋骨会分泌毒素,形成一种有效的刺痛机制来对抗捕食者,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正确,B错误。C、欧非肋突螈能够将肋骨从身体穿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对欧非肋突螈身体造成伤害,有利于适应环境,C错误。D、蚯蚓走迷宫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16.(2024八上·松原期中)“春燕衔泥筑爱巢,呕心沥血不畏劳”。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选项中与其相同的是( )A.惊弓之鸟 B.蜜蜂筑巢 C.鹦鹉学舌 D.老马识途【答案】B【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解析】【解答】题目中的“春燕衔泥筑爱巢,呕心沥血不畏劳”描述的是春燕筑巢的行为,这属于先天性行为。ACD.惊弓之鸟、鹦鹉学舌、老马识途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故ACD错误。B.蜜蜂筑巢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B正确。故选B。【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17.(2024八上·松原期中)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群体的生存、繁殖和防御敌害有重要意义,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A.狒狒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B.狼群分工合作,捕食猎物C.蚁后负责产卵,兵蚁负责蚁巢的保卫D.蝗虫成群的觅食【答案】D【知识点】社会行为【解析】【解答】A. 狒狒群体中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首领享有优先获取食物和配偶的权利,这体现了社会行为中的等级制度,属于社会行为,不符合题意。B. 狼群在捕食时分工合作,每只狼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这种合作行为是社会行为的典型表现,不符合题意。C. 蚁群中,蚁后负责产卵,兵蚁负责保卫蚁巢,工蚁负责觅食和照顾幼蚁,这种明确的分工和合作是社会行为的体现,不符合题意。D. 蝗虫成群觅食,虽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但群体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形成等级制度,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社会行为是指动物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制度。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繁殖和防御敌害具有重要意义。18.(2024八上·松原期中)下表为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果,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动物种类 小鸡 小乌龟 小狗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24 65 5A.小狗的学习能力最强B.小乌龟的学习能力最强C.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答案】A【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解析】【解答】A.根据实验结果,小狗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最少,为5次,这表明小狗的学习能力最强,能够快速掌握绕道取食的技巧,A符合题意。B.实验结果显示,小乌龟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最多,为65次,这表明小乌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B不符合题意。C.动物的绕道取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行为,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行为是在动物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尝试与错误”的方式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D.实际上,动物越高等,其神经系统越发达,学习能力也就越强。这意味着在学习新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会越少,D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19.(2024八上·松原期中)渡渡鸟灭绝后,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再也没有种子发过新芽。据此推测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的作用最可能是( )A.取食其种子,减少其数量 B.产生粪便,促进树木生长C.保护其不被其他动物伤害 D.有助于大颅榄树种子萌发【答案】D【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解析】【解答】渡渡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包括取食、传播种子等。题目中提到,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这表明渡渡鸟在大颅榄树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渡渡鸟可能通过取食大颅榄树的果实,将种子吞入体内,经过消化道的处理,种子的种皮被软化或部分消化,当种子随粪便排出后,这种处理过程使得种子更容易萌发。因此,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是最合理的解释。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20.(2024八上·松原期中)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宇航史上的伟大壮举,宇航员身上穿的宇航服的发明是仿生于( )A.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 B.乌龟的背甲结构C.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 D.萤火虫的发光原理【答案】C【知识点】动物与仿生【解析】【解答】A. 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蝙蝠通过发出超声波并接收回声来定位物体,这一原理被用于雷达和声呐系统,但与宇航服的设计无关。B. 乌龟的背甲结构:乌龟的背甲结构坚固且轻便,这一特性被用于建筑设计,如薄壳结构,但与宇航服的设计关系不大。C. 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血压,即使在头部位置较高时也能保持血压稳定。这一原理被用于宇航服的设计,以确保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血液循环的正常,防止血液在头部积聚导致的血压升高。D.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用于冷光源的开发,但与宇航服的设计无关。故选C。【分析】仿生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的科学。21.(2024八上·松原期中)动物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水螅的形态图。水螅身体呈 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2)图2是鲫鱼的形态图。鲫鱼游泳时通过 的摆动获得前进的动力。(3)图3是蜥蜴的形态图。蜥蜴的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 ,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4)图4是鸟的呼吸结构图。鸟类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5)上述四种动物中,体内无脊柱的是图 (填数字序号,下同),体温恒定的是图 。【答案】(1)辐射(2)尾部和躯干部(3)鳞片(4)肺(5)1;4【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解析】【解答】(1)图1 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其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2)图2鲫鱼属于鱼类,其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而侧线系统则用于感知水流的速度和方向。(3)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其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这既保护了身体,又减少了体内水分的蒸发。(4)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这种独特呼吸方式,满足鸟飞行时消耗大量的能量。(5)根据体内有无脊柱这一特征,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无脊柱;体温恒定的是图3的家鸽。【分析】图1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图2鲫鱼属于鱼类,图3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图4家鸽属于鸟类。(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2)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4)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1)图1水螅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体内有消化腔,因此属于腔肠动物。(2) 图2鲫鱼水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3) 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适于陆生生活。(4)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这种独特呼吸方式,满足鸟飞行时消耗大量的能量。(5)根据体内有无脊柱这一特征,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无脊柱;体温恒定的是图3的家鸽。22.(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交流的方式各不相同。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观察到相关的实验现象:步骤一:在饥饿的蚁群附近放置一些食物,等蚁群中的侦察蚁找到食物后,在其返巢的路上放置一些纸片。侦察蚁沿着纸片返巢后,大批工蚁沿着纸片找到食物(如甲图)。步骤二:将这些纸片排成圆圈,把食物放在圆圈中央,把其中几只工蚁放到纸上。这些工蚁沿着纸片转圈,不知道爬下纸片来找食物(如乙图)。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以下问题:(1)提出问题: (2)步骤二中的蚂蚁找不到食物的原因是: 。(3)本实验选用饥饿的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 。(4)本实验在放置和移动纸片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纸片的原因是 。(5)得出结论: 。(6)有的同学观察更仔细,他们发现有的侦查蚁回巢后,与工蚁间有接触(如图丙),推测蚂蚁还可以靠 进行信息交流。(7)除了本实验中的角色,蚂蚁中还有蚁后、雌蚁、雄蚁和兵蚁。像蚂蚁这样,有分工、有组织的行为,属于 。【答案】(1)蚂蚁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吗(2)侦查蚁在走过的纸片上留下了气味(3)提高实验的效率(4)手上有汗液和气味,对纸片上蚂蚁留下的气味有干扰(5)蚂蚁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6)动作(7)社会行为【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解析】【解答】(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实验过程:该实验要探究的是“蚂蚁的通讯”,据此可提出问题:蚂蚁能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吗?(2)步骤二中的蚂蚁找不到食物的原因是:蚂蚁依赖于侦查蚁在走过的纸片上留下了气味来找到食物。当纸片被排成圆圈时,蚂蚁沿着纸片转圈,无法找到通往食物的路径,因为它们没有沿着气味直线前进。(3)本实验选用饥饿的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饥饿的蚂蚁更有动机寻找食物,这使得实验观察到的行为更加明显和可靠,提高实验的效率。(4)本实验在放置和移动纸片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纸片的原因是:人的手上有汗液和气味,如果直接接触纸片,会干扰蚂蚁的气味跟踪,从而影响实验结果。(5)得出结论:蚂蚁通过在路径上留下气味来进行信息交流,指导其他蚂蚁找到食物。当路径被干扰时,它们无法有效地找到食物。(6)有的同学观察更仔细,他们发现有的侦查蚁回巢后,与工蚁间有接触(如图丙),推测蚂蚁可能通过动作,如触角的物理接触来进行信息交流。(7)除了本实验中的角色,蚂蚁中还有蚁后、雌蚁、雄蚁和兵蚁。像蚂蚁这样,有分工、有组织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蚂蚁群体中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它们通过合作和信息交流来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2)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1)该实验要探究的是“蚂蚁的通讯”,据此可提出问题:蚂蚁能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吗?(2)步骤二中的蚂蚁找不到食物的原因是:蚂蚁依赖于侦查蚁在走过的纸片上留下了气味来找到食物。当纸片被排成圆圈时,蚂蚁沿着纸片转圈,无法找到通往食物的路径,因为它们没有沿着气味直线前进。(3)本实验选用饥饿的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饥饿的蚂蚁更有动机寻找食物,这使得实验观察到的行为更加明显和可靠,提高实验的效率。(4)本实验在放置和移动纸片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纸片的原因是:人的手上有汗液和气味,如果直接接触纸片,会干扰蚂蚁的气味跟踪,从而影响实验结果。(5)得出结论:蚂蚁通过在路径上留下气味来进行信息交流,指导其他蚂蚁找到食物。当路径被干扰时,它们无法有效地找到食物。(6)有的同学观察更仔细,他们发现有的侦查蚁回巢后,与工蚁间有接触(如图丙),推测蚂蚁可能通过动作,如触角的物理接触来进行信息交流。(7)除了本实验中的角色,蚂蚁中还有蚁后、雌蚁、雄蚁和兵蚁。像蚂蚁这样,有分工、有组织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蚂蚁群体中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它们通过合作和信息交流来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23.(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甲为人体上肢结构示意图,图乙为A结构(图甲中圆圈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为某人正在进行拉单杠运动的图示,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甲中的B、C结构是上肢的两个重要器官,器官B的名称是 。当人们用筷子夹着菜向自己口中送时,图甲中器官C所处的状态是 (填“收缩”或“舒张”)。(2)下列关于结构A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动物的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来完成B.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腱和肌腹组成C.图乙中结构②和③中滑液的存在使A灵活D.结构B可跨越一个或多个关节(3)图乙中使结构A牢固的结构是 (填数字序号);结构①从④中滑脱出来的现象,称为 (4)图丙为一个人的双手紧握着单杠吊挂在上面的状态,此时图甲中B、C所处的状态分别为____(填字母)。A.B收缩,C舒张 B.B舒张,C收缩C.B和C都收缩 D.B和C都舒张【答案】(1)肱三头肌;收缩(2)D(3)②;脱臼(4)C【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B是肱三头肌,C是肱二头肌。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能产生一定的拉力,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当人们用筷子夹着菜向自己口中送时,属于屈肘,此时,C肱二头肌收缩,B肱三头肌舒张。(2)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A错误。B.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组成,故B错误。C.图乙中②关节囊能分泌滑液,但分泌的滑液只存在于③关节腔中,滑液能使A关节更加灵活,故C错误。D.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故D正确。故选D。(3)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增加了A关节的牢固性。由于运动时用力过猛或者因不慎摔倒导致①关节头从④关节窝里脱落出来的现象叫脱臼。(4)图丙为双手紧握着单杠吊挂在上面的状态,此时,C肱二头肌和B肱三头肌都收缩,所以会感觉特别累,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分析】观图可知:甲中A是肘关节,B是肱三头肌,C是肱二头肌;乙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1)据图可知,图甲中B是肱三头肌,C是肱二头肌。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能产生一定的拉力,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当人们用筷子夹着菜向自己口中送时,属于屈肘,此时,C肱二头肌收缩,B肱三头肌舒张。(2)A.动物的运动不仅依赖于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还需要能量的供给,这涉及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协同作用,故A错误。B.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组成,故B错误。C.图乙中②关节囊能分泌滑液,但分泌的滑液只存在于③关节腔中,滑液能使A关节更加灵活,故C错误。D.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故D正确。故选D。(3)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增加了A关节的牢固性。由于运动时用力过猛或者因不慎摔倒导致①关节头从④关节窝里脱落出来的现象叫脱臼。(4)图丙为双手紧握着单杠吊挂在上面的状态,此时,C肱二头肌和B肱三头肌都收缩,所以会感觉特别累,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24.(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是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2)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 参加物质循环。(3)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 (“促进”或“抑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 中起到重要作用。(5)我市某精准扶贫对象割草养羊,自力更生。羊本身并不能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但其胃肠内生活着一些细菌,羊则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场所和食物,这些细菌和羊的关系是 。【答案】(1)光合作用(2)分解者(3)促进(4)生态平衡(5)共生【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①过程代表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加物质循环。(3)羊作为消费者,直接以草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灭绝后,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或该动物原来所控制的某种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态平衡,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5)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因此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分析】图中: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分解作用。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1)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①过程代表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加物质循环。(3)羊作为消费者,直接以草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灭绝后,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或该动物原来所控制的某种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态平衡,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5)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因此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25.(2024八上·松原期中)请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问题。资料一:一只失去雏鸟的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资料二: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转呼啦圈等节目往往赢得观众喝彩。资料三:图1表示动物运动的结构及其过程的概念图,图2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点,图3表示骨、关节和肌肉的模式图。(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行为。(2)红雀和海豚的运动主要是运动系统完成的,它是由图1中的 (填图中字母)组成,其中起动力作用的是 (填图中字母)。(3)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都是生来就有 B.都需生活经验C.都由环境因素决定 D.都与遗传物质有关(4)图3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先天性(2)abc;a(3)D(4)A;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叙述合理即可)【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先天性行为【解析】【解答】(1)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因此,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2)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肌肉(或骨骼肌)组成,起动力作用的是肌肉,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因此,红雀和海豚的运动主要是运动系统完成的,它由图1的a肌肉(或骨骼肌),b骨,c关节组成,其中起动力作用的是a肌肉(或骨骼肌),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3)“红雀喂鱼”属于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海豚表演”属于学习行为,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综上分析可知,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征,表述正确的是都与遗传物质有关。故选D。(4)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图3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A,说明理由是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分析】图1:B神经、a骨骼肌、b骨、c关节。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2)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肌肉(或骨骼肌)组成,起动力作用的是肌肉,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因此,红雀和海豚的运动主要是运动系统完成的,它由图1的a肌肉(或骨骼肌),b骨,c关节组成,其中起动力作用的是a肌肉(或骨骼肌),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3)“红雀喂鱼”属于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海豚表演”属于学习行为,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综上分析可知,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征,表述正确的是都与遗传物质有关。故选D。(4)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图3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A,说明理由是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1 / 1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名校调研生物学试题1.(2024八上·松原期中)布氏姜片吸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无肛门,寄生在人的小肠内。由此判断布氏姜片吸虫属于(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线虫动物 D.环节动物2.(2024八上·松原期中)海葵是一种腔肠动物,它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口排出 B.由肛门排出 C.由触手排出 D.由胚层排出3.(2024八上·松原期中)同学们听说过蛔虫减肥法吗?它的原理是服下有蛔虫卵的胶囊,待蛔虫长大后,会消耗人体内的营养,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对人体危害较大,该疗法极不可取。与蛔虫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不包括( )A.体表有角质层 B.消化管结构简单C.生殖能力强 D.运动器官发达4.(2024八上·松原期中)沙蚕没有发达的骨骼,但也能灵活运动,主要原因是( )A.身体分节 B.体表有黏液C.有刚毛和疣足 D.肌肉发达5.(2024八上·松原期中)关于如图所示三种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生活在水中 B.都是爬行动物C.都有贝壳保护 D.都是软体动物6.(2024八上·松原期中)古诗云“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描述的是餐桌上的美味——螃蟹。判断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A.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 B.身体和附肢是否都分节C.是否有触角和足 D.是否用鳃呼吸7.(2024八上·松原期中)飞鱼是一类能在海面上滑翔的鱼。下列关于飞鱼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流线型的身体——减小阻力 B.有翼状的胸鳍——利于滑翔C.体表覆有鳞片——保持体温 D.体色背深腹浅——易于隐藏8.(2024八上·松原期中)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完全可以离开水环境生存。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是( )①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②头可以灵活转动;③呼吸器官肺比较发达;④四肢短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9.(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为银喉长尾山雀,因可爱的外形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列与其适于飞行特点无关的是( )A.身体呈流线型B.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可提供充足能量C.视觉发达,可在飞行中捕食D.通过产卵繁殖后代10.(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表示兔和狼的牙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是兔的牙齿,乙是狼的牙齿B.A是门齿,C是犬齿C.人类牙齿的分化更接近甲D.牙齿分化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11.(2024八上·松原期中)“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下列属于动物传递信息的“行为语言”是( )A.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 B.河蚌受到惊扰时关闭贝壳C.壁虎断尾求生 D.蜜蜂发现蜜源时跳圆形舞12.(2024八上·松原期中)下列运动形式中,是由骨骼和肌肉配合完成的是( )A.草履虫的游动 B.蜗牛的爬行C.蚯蚓的蠕动 D.蝙蝠的飞行13.(2024八上·松原期中)轮滑运动要规范佩戴护具,护具紧实的包裹可以避免关节受伤。护具的作用相当于关节结构中的( )A.关节囊 B.关节腔 C.关节软骨 D.关节头14.(2024八上·松原期中)下列关节的结构中,既能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相互摩擦,又能减缓震荡的是( )A.关节腔 B.关节软骨 C.韧带 D.关节囊15.(2024八上·松原期中) 欧非肋突螈能够将肋骨从身体中穿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肋骨会分泌毒素,形成一种有效的刺痛机制来对抗捕食者,关于它的这种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B.该行为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C.对欧非肋突螈身体造成伤害,不利于适应环境D.与蚯蚓走迷宫属于同一种行为16.(2024八上·松原期中)“春燕衔泥筑爱巢,呕心沥血不畏劳”。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选项中与其相同的是( )A.惊弓之鸟 B.蜜蜂筑巢 C.鹦鹉学舌 D.老马识途17.(2024八上·松原期中)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群体的生存、繁殖和防御敌害有重要意义,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A.狒狒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B.狼群分工合作,捕食猎物C.蚁后负责产卵,兵蚁负责蚁巢的保卫D.蝗虫成群的觅食18.(2024八上·松原期中)下表为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果,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动物种类 小鸡 小乌龟 小狗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24 65 5A.小狗的学习能力最强B.小乌龟的学习能力最强C.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19.(2024八上·松原期中)渡渡鸟灭绝后,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再也没有种子发过新芽。据此推测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的作用最可能是( )A.取食其种子,减少其数量 B.产生粪便,促进树木生长C.保护其不被其他动物伤害 D.有助于大颅榄树种子萌发20.(2024八上·松原期中)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宇航史上的伟大壮举,宇航员身上穿的宇航服的发明是仿生于( )A.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 B.乌龟的背甲结构C.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 D.萤火虫的发光原理21.(2024八上·松原期中)动物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水螅的形态图。水螅身体呈 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2)图2是鲫鱼的形态图。鲫鱼游泳时通过 的摆动获得前进的动力。(3)图3是蜥蜴的形态图。蜥蜴的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 ,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4)图4是鸟的呼吸结构图。鸟类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5)上述四种动物中,体内无脊柱的是图 (填数字序号,下同),体温恒定的是图 。22.(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交流的方式各不相同。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观察到相关的实验现象:步骤一:在饥饿的蚁群附近放置一些食物,等蚁群中的侦察蚁找到食物后,在其返巢的路上放置一些纸片。侦察蚁沿着纸片返巢后,大批工蚁沿着纸片找到食物(如甲图)。步骤二:将这些纸片排成圆圈,把食物放在圆圈中央,把其中几只工蚁放到纸上。这些工蚁沿着纸片转圈,不知道爬下纸片来找食物(如乙图)。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以下问题:(1)提出问题: (2)步骤二中的蚂蚁找不到食物的原因是: 。(3)本实验选用饥饿的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 。(4)本实验在放置和移动纸片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纸片的原因是 。(5)得出结论: 。(6)有的同学观察更仔细,他们发现有的侦查蚁回巢后,与工蚁间有接触(如图丙),推测蚂蚁还可以靠 进行信息交流。(7)除了本实验中的角色,蚂蚁中还有蚁后、雌蚁、雄蚁和兵蚁。像蚂蚁这样,有分工、有组织的行为,属于 。23.(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甲为人体上肢结构示意图,图乙为A结构(图甲中圆圈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为某人正在进行拉单杠运动的图示,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甲中的B、C结构是上肢的两个重要器官,器官B的名称是 。当人们用筷子夹着菜向自己口中送时,图甲中器官C所处的状态是 (填“收缩”或“舒张”)。(2)下列关于结构A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动物的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来完成B.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腱和肌腹组成C.图乙中结构②和③中滑液的存在使A灵活D.结构B可跨越一个或多个关节(3)图乙中使结构A牢固的结构是 (填数字序号);结构①从④中滑脱出来的现象,称为 (4)图丙为一个人的双手紧握着单杠吊挂在上面的状态,此时图甲中B、C所处的状态分别为____(填字母)。A.B收缩,C舒张 B.B舒张,C收缩C.B和C都收缩 D.B和C都舒张24.(2024八上·松原期中)如图是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2)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 参加物质循环。(3)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 (“促进”或“抑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 中起到重要作用。(5)我市某精准扶贫对象割草养羊,自力更生。羊本身并不能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但其胃肠内生活着一些细菌,羊则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场所和食物,这些细菌和羊的关系是 。25.(2024八上·松原期中)请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问题。资料一:一只失去雏鸟的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资料二: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转呼啦圈等节目往往赢得观众喝彩。资料三:图1表示动物运动的结构及其过程的概念图,图2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点,图3表示骨、关节和肌肉的模式图。(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行为。(2)红雀和海豚的运动主要是运动系统完成的,它是由图1中的 (填图中字母)组成,其中起动力作用的是 (填图中字母)。(3)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都是生来就有 B.都需生活经验C.都由环境因素决定 D.都与遗传物质有关(4)图3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解析】【解答】A.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布氏姜片吸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不符合腔肠动物的特征,故A不符合题意。B.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布氏姜片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属于扁形动物,故B符合题意。C.线虫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故C不符合题意。D.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2.【答案】A【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腔肠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内胚层细胞围成的消化腔构成,食物在消化腔内被消化。由于腔肠动物没有肛门,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不能通过肛门排出。而是通过口排出。故选A。【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3.【答案】D【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体表有角质层,这是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角质层可以保护蛔虫免受宿主消化液的侵蚀,A错误。B.消化管结构简单,蛔虫的消化系统简单,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因为蛔虫可以直接从宿主的消化道中获取营养,B错误。C.生殖能力强,蛔虫的生殖系统非常发达,这有助于其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增加后代的存活率,C错误。D.运动器官发达,这与蛔虫的寄生生活不相适应。蛔虫的运动能力并不发达,因为它们主要依靠宿主的消化道运动,而不是自身运动,D正确。故选D。【分析】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其生活史和生理结构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蛔虫发展出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如体表的角质层、简单的消化系统、发达的生殖系统等。这些特征帮助蛔虫抵御宿主的免疫反应,获取营养,以及增加后代的存活率。4.【答案】A【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沙蚕作为环节动物,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A符合题意。B.沙蚕体表有黏液,但这并不是其灵活运动的主要原因。黏液主要起到保护和润滑的作用,有助于沙蚕在湿润环境中保持体表湿润并减少摩擦阻力,B不符合题意。C.刚毛和疣足是沙蚕的辅助运动器官。刚毛可以钉入土内或其他介质中,为沙蚕提供支撑和前进的动力;疣足则具有游泳和爬行的功能。然而,这些器官虽然对沙蚕的运动有辅助作用,但并不是其灵活运动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D.沙蚕的肌肉发达确实为其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力量支持。但是,单纯的肌肉发达并不足以解释沙蚕为何能够灵活运动。更重要的是其身体分节的结构特征以及肌肉与刚毛、疣足等器官的协同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5.【答案】D【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大多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如乌贼生活在水中,但有的就不是,蜗牛生活在陆地上,故A错误。BD.软体动物的特征包括:身体柔软,通常有外套膜,大多数有贝壳,如图所示三种动物都属于软体动物,故B错误,D正确。C.软体动物大多具有坚硬的贝壳如蜗牛、石鳖,有的贝壳退化,如乌贼、鱿鱼,故C错误。故选D。【分析】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6.【答案】B【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虽然两侧对称是许多动物的特征,但并不是节肢动物特有的,因此不能作为判断螃蟹是否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B:身体和附肢是否都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由多个节段组成,这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移动和适应环境。螃蟹的身体和附肢确实都是分节的,因此这个特征可以作为判断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C:是否有触角和足。虽然触角和足是节肢动物的常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节肢动物都有触角,而且这个特征也不足以单独作为判断螃蟹是否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D:是否用鳃呼吸。虽然螃蟹确实用鳃呼吸,但这并不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特征,因此也不能作为判断螃蟹是否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依据。故选B。【分析】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7.【答案】C【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飞鱼的身体呈流线型,这种形状可以有效减少在水中或空气中移动时的阻力,使其能够更高效地游动或滑翔,A正确。B.飞鱼的胸鳍呈翼状,这种结构有助于其在海面上滑翔,利用风力和水的表面张力,从而实现远距离的移动,B正确。C.鳞片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同时鳞片表面的粘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但保持体温并不是鳞片的主要功能。飞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C错误。D.飞鱼身体的颜色背深腹浅为鱼的保护色,适应水中生活,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8.【答案】D【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①皮肤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使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上的干燥环境,这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①正确。②头可以灵活转动,虽然有助于捕食和观察环境,但并不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关键特征,因此②不正确。③呼吸器官肺比较发达,能够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这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因此③正确。④四肢短小,这并不是爬行动物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的特征,反而长而有力的四肢更有利于陆地上的移动,因此④不正确。综上所述,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完全可以离开水环境生存的特征是①和③,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9.【答案】D【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流线型的身体可以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是鸟类飞行的重要适应特征,A不符合题意。B.鸟类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飞行,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非常高效,能够快速消化食物并提供能量,B不符合题意。C.发达的视觉系统使鸟类能够在飞行中准确地定位和捕捉猎物,这是飞行捕食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D.鸟类体内受精,通过产卵繁殖后代,与飞行无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①肢变成双翼,翼展开呈扇形,面积大,利于扇动空气而飞翔。②身体呈流线型,被覆羽毛,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③有的骨薄而轻,坚固而轻巧,长骨中空,直肠短,排便快,有利于减轻体重。④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两侧,利于牵引翅膀扇动。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⑥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10.【答案】C【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中食草性动物的牙齿只有臼齿和门齿,没有犬齿;肉食性动物有门齿、臼齿和发达的犬齿,适于撕裂食物,因此,图甲是兔的牙齿,图乙是狼的牙齿,不符合题意;B.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门齿,B是臼齿,C是犬齿,不符合题意;C.人属于杂食性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因此人类牙齿的分化更接近乙,符合题意;D.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图甲中:A门齿、B臼齿;图乙中A门齿、B臼齿、C犬齿。甲是兔的牙齿;乙是狼的牙齿。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长在上下颌的中央部分,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适于撕裂肉食,狼属于肉食性动物,犬齿的作用是撕裂食物,而家兔属于草食性动物则没有犬齿。11.【答案】D【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解析】【解答】ABC、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乌贼遇到敌害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跑,河蚌受到惊扰时关闭贝壳、壁虎“自动断尾”掩护自己逃跑,都属于防御性为,ABC不符合题意;D、蜜蜂发现蜜源时跳圆形舞,告知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这是群体中不同动物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行为语言”, 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12.【答案】D【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解析】【解答】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具备骨骼和肌肉,其运动依赖于纤毛的摆动,故A错误。B.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其运动主要依赖于腹部肌肉的波状蠕动,虽然有肌肉参与,但没有骨骼的配合,故B错误。C.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蚯蚓依靠纵、横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进行蠕动,故C错误。D.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前肢特化成翼手,与身体侧面、后肢以及尾之间连成一个薄而柔韧的翼膜,借助翼膜蝙蝠可实现飞行,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动物的主要类群和运动方式比较:生 活 环 境 名 称 运 动 方 式 运 动 器 官 呼 吸 器 官水 中(以游泳为主) 水 母草 履 虫鱼 类青 蛙 漂浮、倒退摆 动游 泳跳跃、游泳 伞 部纤 毛鳍、尾部蹼皮 膜鳃肺和皮肤陆 地 蜥 蜴鸵 鸟狗袋 鼠 爬 行奔 跑行 走跳 跃 四 肢后 肢四 肢后 肢 肺肺和气囊肺肺空 中(以飞行为主) 鸟 类会飞的昆虫蝙 蝠 飞 行 两 翼双 翅翼 膜 肺和气囊气 管肺13.【答案】A【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解析】【解答】关节结构主要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和关节软骨。其中,关节囊是包裹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它不仅将关节的两部分连接在一起,还通过其内部的滑液提供润滑,减少摩擦,同时其坚韧的结构也提供了额外的保护,防止关节在运动中受到损伤。轮滑护具通过紧实的包裹,提供额外的支撑和保护,防止关节过度弯曲或受到外部冲击,这与关节囊的功能最为相似。因此,护具的作用相当于关节结构中的关节囊。故选A。【分析】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叫作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覆盖有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震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联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14.【答案】B【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解析】【解答】A.关节腔内含有滑液,虽然有助于关节的润滑,但其主要功能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而不是直接减少震荡,A错误。B.关节软骨覆盖在关节面上,它由软骨组织构成,具有弹性,能够有效减少运动时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同时还能吸收和分散运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减缓震荡,B正确。CD.关节囊以及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能使关节牢固,CD错误。故选B。【分析】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在关节囊里面和外面还有韧带,使两块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因此关节既灵活又牢固。如图:。15.【答案】A【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解析】【解答】AB、欧非肋突螈能够将肋骨从身体中穿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肋骨会分泌毒素,形成一种有效的刺痛机制来对抗捕食者,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正确,B错误。C、欧非肋突螈能够将肋骨从身体穿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对欧非肋突螈身体造成伤害,有利于适应环境,C错误。D、蚯蚓走迷宫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16.【答案】B【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解析】【解答】题目中的“春燕衔泥筑爱巢,呕心沥血不畏劳”描述的是春燕筑巢的行为,这属于先天性行为。ACD.惊弓之鸟、鹦鹉学舌、老马识途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故ACD错误。B.蜜蜂筑巢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B正确。故选B。【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17.【答案】D【知识点】社会行为【解析】【解答】A. 狒狒群体中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首领享有优先获取食物和配偶的权利,这体现了社会行为中的等级制度,属于社会行为,不符合题意。B. 狼群在捕食时分工合作,每只狼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这种合作行为是社会行为的典型表现,不符合题意。C. 蚁群中,蚁后负责产卵,兵蚁负责保卫蚁巢,工蚁负责觅食和照顾幼蚁,这种明确的分工和合作是社会行为的体现,不符合题意。D. 蝗虫成群觅食,虽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但群体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形成等级制度,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社会行为是指动物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制度。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繁殖和防御敌害具有重要意义。18.【答案】A【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解析】【解答】A.根据实验结果,小狗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最少,为5次,这表明小狗的学习能力最强,能够快速掌握绕道取食的技巧,A符合题意。B.实验结果显示,小乌龟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最多,为65次,这表明小乌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B不符合题意。C.动物的绕道取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行为,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行为是在动物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尝试与错误”的方式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D.实际上,动物越高等,其神经系统越发达,学习能力也就越强。这意味着在学习新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会越少,D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19.【答案】D【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解析】【解答】渡渡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包括取食、传播种子等。题目中提到,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这表明渡渡鸟在大颅榄树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渡渡鸟可能通过取食大颅榄树的果实,将种子吞入体内,经过消化道的处理,种子的种皮被软化或部分消化,当种子随粪便排出后,这种处理过程使得种子更容易萌发。因此,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是最合理的解释。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20.【答案】C【知识点】动物与仿生【解析】【解答】A. 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蝙蝠通过发出超声波并接收回声来定位物体,这一原理被用于雷达和声呐系统,但与宇航服的设计无关。B. 乌龟的背甲结构:乌龟的背甲结构坚固且轻便,这一特性被用于建筑设计,如薄壳结构,但与宇航服的设计关系不大。C. 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血压,即使在头部位置较高时也能保持血压稳定。这一原理被用于宇航服的设计,以确保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血液循环的正常,防止血液在头部积聚导致的血压升高。D.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用于冷光源的开发,但与宇航服的设计无关。故选C。【分析】仿生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的科学。21.【答案】(1)辐射(2)尾部和躯干部(3)鳞片(4)肺(5)1;4【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解析】【解答】(1)图1 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其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2)图2鲫鱼属于鱼类,其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而侧线系统则用于感知水流的速度和方向。(3)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其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这既保护了身体,又减少了体内水分的蒸发。(4)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这种独特呼吸方式,满足鸟飞行时消耗大量的能量。(5)根据体内有无脊柱这一特征,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无脊柱;体温恒定的是图3的家鸽。【分析】图1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图2鲫鱼属于鱼类,图3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图4家鸽属于鸟类。(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2)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4)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1)图1水螅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体内有消化腔,因此属于腔肠动物。(2) 图2鲫鱼水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3) 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适于陆生生活。(4)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这种独特呼吸方式,满足鸟飞行时消耗大量的能量。(5)根据体内有无脊柱这一特征,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无脊柱;体温恒定的是图3的家鸽。22.【答案】(1)蚂蚁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吗(2)侦查蚁在走过的纸片上留下了气味(3)提高实验的效率(4)手上有汗液和气味,对纸片上蚂蚁留下的气味有干扰(5)蚂蚁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6)动作(7)社会行为【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解析】【解答】(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实验过程:该实验要探究的是“蚂蚁的通讯”,据此可提出问题:蚂蚁能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吗?(2)步骤二中的蚂蚁找不到食物的原因是:蚂蚁依赖于侦查蚁在走过的纸片上留下了气味来找到食物。当纸片被排成圆圈时,蚂蚁沿着纸片转圈,无法找到通往食物的路径,因为它们没有沿着气味直线前进。(3)本实验选用饥饿的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饥饿的蚂蚁更有动机寻找食物,这使得实验观察到的行为更加明显和可靠,提高实验的效率。(4)本实验在放置和移动纸片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纸片的原因是:人的手上有汗液和气味,如果直接接触纸片,会干扰蚂蚁的气味跟踪,从而影响实验结果。(5)得出结论:蚂蚁通过在路径上留下气味来进行信息交流,指导其他蚂蚁找到食物。当路径被干扰时,它们无法有效地找到食物。(6)有的同学观察更仔细,他们发现有的侦查蚁回巢后,与工蚁间有接触(如图丙),推测蚂蚁可能通过动作,如触角的物理接触来进行信息交流。(7)除了本实验中的角色,蚂蚁中还有蚁后、雌蚁、雄蚁和兵蚁。像蚂蚁这样,有分工、有组织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蚂蚁群体中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它们通过合作和信息交流来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2)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1)该实验要探究的是“蚂蚁的通讯”,据此可提出问题:蚂蚁能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吗?(2)步骤二中的蚂蚁找不到食物的原因是:蚂蚁依赖于侦查蚁在走过的纸片上留下了气味来找到食物。当纸片被排成圆圈时,蚂蚁沿着纸片转圈,无法找到通往食物的路径,因为它们没有沿着气味直线前进。(3)本实验选用饥饿的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饥饿的蚂蚁更有动机寻找食物,这使得实验观察到的行为更加明显和可靠,提高实验的效率。(4)本实验在放置和移动纸片时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纸片的原因是:人的手上有汗液和气味,如果直接接触纸片,会干扰蚂蚁的气味跟踪,从而影响实验结果。(5)得出结论:蚂蚁通过在路径上留下气味来进行信息交流,指导其他蚂蚁找到食物。当路径被干扰时,它们无法有效地找到食物。(6)有的同学观察更仔细,他们发现有的侦查蚁回巢后,与工蚁间有接触(如图丙),推测蚂蚁可能通过动作,如触角的物理接触来进行信息交流。(7)除了本实验中的角色,蚂蚁中还有蚁后、雌蚁、雄蚁和兵蚁。像蚂蚁这样,有分工、有组织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蚂蚁群体中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它们通过合作和信息交流来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23.【答案】(1)肱三头肌;收缩(2)D(3)②;脱臼(4)C【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B是肱三头肌,C是肱二头肌。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能产生一定的拉力,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当人们用筷子夹着菜向自己口中送时,属于屈肘,此时,C肱二头肌收缩,B肱三头肌舒张。(2)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A错误。B.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组成,故B错误。C.图乙中②关节囊能分泌滑液,但分泌的滑液只存在于③关节腔中,滑液能使A关节更加灵活,故C错误。D.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故D正确。故选D。(3)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增加了A关节的牢固性。由于运动时用力过猛或者因不慎摔倒导致①关节头从④关节窝里脱落出来的现象叫脱臼。(4)图丙为双手紧握着单杠吊挂在上面的状态,此时,C肱二头肌和B肱三头肌都收缩,所以会感觉特别累,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分析】观图可知:甲中A是肘关节,B是肱三头肌,C是肱二头肌;乙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1)据图可知,图甲中B是肱三头肌,C是肱二头肌。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能产生一定的拉力,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当人们用筷子夹着菜向自己口中送时,属于屈肘,此时,C肱二头肌收缩,B肱三头肌舒张。(2)A.动物的运动不仅依赖于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还需要能量的供给,这涉及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协同作用,故A错误。B.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组成,故B错误。C.图乙中②关节囊能分泌滑液,但分泌的滑液只存在于③关节腔中,滑液能使A关节更加灵活,故C错误。D.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故D正确。故选D。(3)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增加了A关节的牢固性。由于运动时用力过猛或者因不慎摔倒导致①关节头从④关节窝里脱落出来的现象叫脱臼。(4)图丙为双手紧握着单杠吊挂在上面的状态,此时,C肱二头肌和B肱三头肌都收缩,所以会感觉特别累,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24.【答案】(1)光合作用(2)分解者(3)促进(4)生态平衡(5)共生【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①过程代表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加物质循环。(3)羊作为消费者,直接以草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灭绝后,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或该动物原来所控制的某种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态平衡,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5)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因此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分析】图中: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分解作用。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1)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①过程代表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③过程主要是由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加物质循环。(3)羊作为消费者,直接以草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灭绝后,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或该动物原来所控制的某种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态平衡,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5)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因此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25.【答案】(1)先天性(2)abc;a(3)D(4)A;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叙述合理即可)【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先天性行为【解析】【解答】(1)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因此,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2)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肌肉(或骨骼肌)组成,起动力作用的是肌肉,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因此,红雀和海豚的运动主要是运动系统完成的,它由图1的a肌肉(或骨骼肌),b骨,c关节组成,其中起动力作用的是a肌肉(或骨骼肌),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3)“红雀喂鱼”属于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海豚表演”属于学习行为,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综上分析可知,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征,表述正确的是都与遗传物质有关。故选D。(4)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图3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A,说明理由是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分析】图1:B神经、a骨骼肌、b骨、c关节。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2)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肌肉(或骨骼肌)组成,起动力作用的是肌肉,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因此,红雀和海豚的运动主要是运动系统完成的,它由图1的a肌肉(或骨骼肌),b骨,c关节组成,其中起动力作用的是a肌肉(或骨骼肌),它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3)“红雀喂鱼”属于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海豚表演”属于学习行为,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综上分析可知,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红雀喂鱼”和“海豚表演”的共同特征,表述正确的是都与遗传物质有关。故选D。(4)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图3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A,说明理由是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名校调研生物学试题(学生版).docx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名校调研生物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