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1.(2024七上·浦北期中)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组织 B.器官 C.细胞 D.细胞膜【答案】C【知识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解析】【解答】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植物体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而动物则由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构成动物体.所有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选C。【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病毒除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系统,进而构成生物体.生物体的细胞有细胞膜,可以保护细胞,同时控制物质的进出,使之从结构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细胞内有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里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把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使之从功能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因此从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角度来看,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2024七上·浦北期中)动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下图是动植物细胞模式图及相关结构,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桂味荔枝果肉很甜,相关糖类存在于⑤液泡中B.动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④细胞核中C.能控制植物细胞物质进出的结构是①细胞壁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含有③叶绿体【答案】C【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解析】【解答】A.⑤液泡是细胞中储存水分、糖类、色素等物质的场所,对于植物细胞而言,液泡中的糖类是其甜味的主要来源。A正确。B.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库,其中的DNA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B正确。C.②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①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C错误。D.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部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含有③叶绿体,D正确。故选C。【分析】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线粒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化学能转换成其他能量。3.(2024七上·浦北期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印有“pobd”字样的玻片标本时,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A.pqod B.boqp C.bdop D.dbop【答案】A【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显微镜成像原理是成倒像,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观察“pobd”字样的玻片,把它倒过来, 那么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就是“pqod”字。A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4.(2024七上·浦北期中)在日常生活中指纹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手机解锁、在线支付等领域,非常方便快捷。决定人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A.叶绿体 B.细胞膜 C.线粒体 D.细胞核【答案】D【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解析】【解答】A.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与遗传信息的储存无关,A错误。B.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不储存遗传信息,B错误。C.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细胞呼吸作用,虽然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DNA,但其主要功能不是储存决定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C错误。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着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包括指纹信息,D正确。故选D。【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5.(2024七上·浦北期中)人和高等动物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其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等功能的组织是(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答案】B【知识点】动物体的基本组织【解析】【解答】A. 上皮组织:主要功能是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位于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如皮肤的表皮、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内壁等,不符合题意。B. 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功能,是人体内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组织,如血液、骨组织、脂肪组织等,符合题意。C. 肌肉组织:主要功能是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不符合题意。D. 神经组织: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动物细胞组织的结构、功能与分布表格如下:名称 结构 功能 分布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 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结缔组织 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分布最广泛,如:血液、肌腱、骨、韧带和脂肪等肌肉组织 肌肉细胞 收缩、舒张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和血管等处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传到兴奋 脑和脊髓中的组织6.(2024七上·浦北期中)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如图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B.动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先形成新的细胞膜再产生新的细胞壁C.细胞分裂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D.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答案】B【知识点】细胞分裂【解析】【解答】A.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核分裂,即染色体复制和分离,确保每个新细胞都能获得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A正确。B.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在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会在两个新细胞核之间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完全分隔开,B错误。C.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的增加,受遗传物质的控制,细胞分裂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C正确。D.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自我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正确。故选B。【分析】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7.(2024七上·浦北期中)如图表示人体的结构层次,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个系统相对独立,没有联系 B.②表示组织层次C.比植物的结构层次多了系统 D.①经过分化后形成②【答案】A【知识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解析】【解答】A.人体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互相联系,人体才能正常进行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A错误。B.细胞分化后形成组织,因此②确实表示组织层次,B正确。C.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可见,人体比植物的结构层次多了系统,C正确。D.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①细胞经过分化后形成②不同的组织,D正确。故选A。【分析】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8.(2024七上·浦北期中)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作用是( )A.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 B.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净化污水 D.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答案】B【知识点】藻类【解析】【解答】在生物圈中,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不仅支持了水生和陆生生物的呼吸作用,还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藻类植物作为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其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作用。故选B。【分析】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它们可以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包括: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藻类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基础,为许多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对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至关重要。净化污水:某些藻类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净化水质。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一些藻类植物可以直接作为食物,或从中提取药物成分。9.(2024七上·浦北期中)葫芦藓进化出了类似根的结构,称为假根,假根的作用是( )A.吸收水和无机盐 B.吸收有机物C.提供观赏价值 D.单纯只是固定作用【答案】D【知识点】苔藓植物【解析】【解答】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根结构简单,没有真正根的功能,只是起到固定植物体的作用。故答案为:D。【分析】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10.(2024七上·浦北期中)鹿角蕨是一种蕨类植物,株型美观大方,叶片酷似鹿角,叶色素雅,观赏价值极高。下列关于鹿角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B.具有输导组织C.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D.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答案】D【知识点】蕨类植物【解析】【解答】A. 蕨类植物,包括鹿角蕨,确实有根、茎、叶的分化,这是它们能够吸收水分和养分,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A正确;B.蕨类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这使得它们能够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支持其生长,B正确;C.鹿角蕨属于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生殖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温暖潮湿的环境里,C正确;D.鹿角蕨属于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新的个体,属于孢子植物,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鹿角蕨属于蕨类植物,这类植物的特征包括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通常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且通过孢子进行繁殖。11.(2024七上·浦北期中)下列各选项的植物中,种子都裸露的植物是( )A.刺槐、玫瑰 B.红豆杉、油松C.樱桃、雪松 D.牡丹、玉米【答案】B【知识点】裸子植物【解析】【解答】A.刺槐和玫瑰都是被子植物,其种子有果皮包被,A不符合题意。B.红豆杉、油松都是裸子植物,其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B符合题意。C.樱桃是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雪松是裸子植物,种子裸露,C不符合题意。D.牡丹、玉米都是被子植物,其种子有果皮包被,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裸子植物的胚珠裸露,外面无子房壁,不能发育成果皮,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因此裸子植物只有种子,无果实。裸子植物也无花,只有孢子叶球,孢子叶球还不能看作真正的花,其形态结构上与被子植物的花是不同的,只是有些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球花)相当于被子植物的花的功能,因此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且根、茎、叶发达,并且有发达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12.(2024七上·浦北期中)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植物。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 )A.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B.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D.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答案】C【知识点】对植物进行分类【解析】【解答】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这些植物不结种子,而是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种子植物则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通过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树、柏树等;被子植物的种子则被果皮包被,如苹果、水稻等。因此,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以被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故选C。【分析】植物的分类依据多种多样,但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而种子植物则通过产生种子进行繁殖。13.(2024七上·浦北期中)下列一组动物中,全是环节动物的是( )A.蚯蚓、草履虫、蝗虫 B.蚯蚓、水蛭、沙蚕C.珊瑚、变形虫、蚯蚓 D.海蜇、蜘蛛蟹、沙蚕【答案】B【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蝗虫属于节肢动物,A不符合题意。B.蚯蚓、水蛭、沙蚕都属于环节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节,具有刚毛或疣足,符合环节动物的特征,B符合题意。C.珊瑚属于腔肠动物、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C不符合题意。D.海蜇属于腔肠动物、蜘蛛蟹属于节肢动物、沙蚕属于环节动物,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14.(2024七上·浦北期中)预防蛔虫病,必须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下列关于蛔虫描述错误的是( )A.蛔虫是常见的线虫动物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C.蛔虫有口有肛门D.蛔虫的生殖器官不发达,生殖能力很弱【答案】D【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蛔虫属于线虫门,是线虫动物中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是常见的寄生虫之一,A正确。B.蛔虫的体表覆盖着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能够有效抵御寄主消化液的侵蚀,保护蛔虫免受伤害,是其适应寄生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B正确。C. 蛔虫的消化道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消化道不弯曲,这是线虫动物的典型特征之一,C正确。D.蛔虫的生殖器官也非常发达,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几十万个,这些寄生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发达的生殖器官,产下如此数量的受精卵,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D错误。故选D。【分析】线虫动物: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15.(2024七上·浦北期中)蝗虫比蚯蚓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是因为( )①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扩大了活动范围②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③蝗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④气门用于呼吸,能适应干旱的环境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①胸部有三对足,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扩大了活动范围,这是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②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适应陆地生活,这是蝗虫与蚯蚓相比,适应陆地生活的一大优势,因为蚯蚓没有外骨骼,需要保持体表湿润。④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小孔为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体内的门户,和蝗虫体内的气管相通,在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这使得蝗虫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而蚯蚓则依赖于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适应能力较弱。③蝗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这与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无关,因为蜕皮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与适应陆地环境无直接关系。综上所述,蝗虫比蚯蚓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是因为①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扩大了活动范围;②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④气门用于呼吸,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蝗虫作为节肢动物,具有许多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如外骨骼、气门、足和翅等。而蚯蚓作为环节动物,其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依赖于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16.(2024七上·浦北期中)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如图分别为镜头、显微镜以及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乙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填字母)放大倍数的乘积。(2)若想在显微镜的视野下看到细胞数目最多,则选择的图甲中的镜头组合为 (填序号)。(3)如果在进行显微镜对光时,由于视野太暗,则应选用凹面镜和 。(4)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某同学在对光后没有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视野。他采取了以下补救方法,你认为不起作用的一项是_____(填字母)。A.转动遮光器 B.转动转换器C.调节细准焦螺旋 D.转动反光镜(5)如果在使用图乙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除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污点都不动。那么污点很可能位于 上。(6)某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由①变成④,他应将装片向 方移动。【答案】(1)ab(2)①④(3)大光圈(4)C(5)目镜(6)右下【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1)乙图中: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粗准焦螺旋,e细准焦螺旋。显微镜的主要部分是物镜和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因此,图乙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a目镜和b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若想在显微镜的视野下看到细胞数目最多,则放大倍数越大,因此,则选择的图甲中的镜头组合为①目镜,④物镜,放大的倍数是75倍,放大的倍数最小。(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如果在进行显微镜对光时,由于视野太暗,则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4)对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光不正确;另一种是物镜镜头没有正对通光孔,若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即可;若是对光不正确,主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有时还需要更换低倍物镜。所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起作用。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因此,如果在使用图乙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除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污点都不动。那么污点很可能位于目镜上。(6)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某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由①右下方变成④视野的中央,他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分析】甲图中:①②目镜,③④物镜;乙图中: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粗准焦螺旋,e细准焦螺旋。丙图:①②③④表示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图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观察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1)物镜和目镜是显微镜的主要部分,作用是放大物像的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图乙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a目镜和b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若想在显微镜的视野下看到细胞数目最多,则选择的图甲中的镜头组合为①目镜,④物镜,放大的倍数是75倍,放大的倍数最小。(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如果在进行显微镜对光时,由于视野太暗,则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4)对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光不正确;另一种是物镜镜头没有正对通光孔,若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即可;若是对光不正确,主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有时还需要更换低倍物镜。所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起作用。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因此,如果在使用图乙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除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污点都不动。那么污点很可能位于目镜上。(6)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某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由①右下方变成④视野的中央,他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17.(2024七上·浦北期中)下图表示玉米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表示的是 ;过程②表示的是 。经过过程②,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2)根尖的分生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属于B中的 (填写名称)组织;玉米的茎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中,由此可以推断茎中一定有B中的 (填写名称)组织。(3)若D表示的是玉米植株,请据图用文字、箭头写出玉米植物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 。【答案】(1)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组织(2)分生组织;输导组织(3)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植物体的主要组织【解析】【解答】(1)过程①表示的是细胞分裂,即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导致细胞数量的增加。过程②表示的是细胞分化,即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特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即组织。(2)根尖的分生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属于B中的B3分生组织,因为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能不断产生新细胞。玉米的茎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中,由此可以推断茎中一定有B中的B2输导组织,因为输导组织负责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3)玉米植物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这一层次反映了植物体从单个细胞开始,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再由组织构成器官,最终形成完整的植物体。【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的分裂、②表示细胞的分化、B1是保护组织、B2是输导组织、B3是分生组织、B4是营养组织,C是器官、D是植物体。(1)过程①表示的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过程②是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细胞分化小肠不同的组织。(2)根尖的分生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属于B中的B3分生组织;玉米的茎能把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中,由此可推断茎中一定有B中的B2输导组织。(3)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玉米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18.(2024七上·浦北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认真研究银杏、肾蕨、杏树的基础上,借助资料和老师的指导,分别制作了杏、银杏、肾蕨的“果实”图。请分析回答。(1)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其中可以食用的部分是白果仁,具有保健作用。从图中可以判断“银杏果”并非真正的果实,其种子外面没有 包被,所以银杏属于 植物。(2)杏的“果实”由 两部分构成。因此,杏和桃、苹果一样属于 植物,其果实不仅能保护种子成熟,而且还能帮助种子传播。(3)肾蕨的“果实”其实是 ,它里面含有许多可以萌发形成新个体的孢子。与种子相比较,孢子在繁殖方面的不足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适应性弱,繁殖过程离不开 。【答案】(1)果皮;裸子(2)种子和果皮;被子(3)孢子囊;水【知识点】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解析】【解答】(1)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也叫“银杏果”,其实并非真正的果实,因为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其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因此,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其中可以食用的部分是白果仁,具有保健作用。从图中可以判断“银杏果”并非真正的果实,其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所以银杏属于裸子植物。(2)杏属于被子植物,有果实。平常我们吃的“杏”就是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次有些果实的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传播;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利于传播,所以杏和桃、苹果一样属于被子植物,其果实不仅能保护种子成熟,而且还能帮助种子传播。(3)肾蕨的“果实”其实是叶子背面会长出褐色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的实质是孢子囊。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孢子只是一个细胞构成,只有散落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才能萌发长成新的个体,否则很快失去生命力,所以繁殖过程离不开水。【分析】各类植物的比较: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孢子植物 藻 类 植 物(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苔 藓 植 物(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蕨 类 植 物(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种子植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体内有维管组织2、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1)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也叫“银杏果”,其实并非真正的果实,因为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因此,从图中可以判断“银杏果”并非真正的果实,其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所以银杏属于裸子植物。(2)杏属于被子植物,有果实。平常我们吃的“杏”就是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次有些果实的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传播;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利于传播,所以杏和桃、苹果一样属于被子植物,其果实不仅能保护种子成熟,而且还能帮助种子传播。(3) 肾蕨的“果实”其实是叶子背面会长出褐色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的实质是孢子囊。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孢子只是一个细胞构成,只有散落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才能萌发长成新的个体,否则很快失去生命力,所以繁殖过程离不开水。19.(2024七上·浦北期中)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疏松和改良土壤,对人类的益处很多。图示为蚯蚓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区分蚯蚓的前后端,最简单的办法是根据 的位置来判断,可以判断②是前端。(2)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身体的表面,原因是 。(3)用手轻轻触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感觉,这是因为腹面有 ,可协助运动。(4)观察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 构成,这使得运动更加灵活,蚯蚓属于 动物。(5)实验完毕后我们应将蚯蚓 。【答案】(1)环带(2)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正常呼吸(3)刚毛(4)体节;环节(5)放回适宜生活的环境中【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1)蚯蚓的前端有一个不明显的环带,环带是区分蚯蚓前后端的重要标志。环带位于身体的前部,因此,如果观察到某个部位有环带,那么这个部位就是蚯蚓的前端。结合题图可知,②是蚯蚓的前端。(2)蚯蚓通过湿润的体表进行呼吸,体表的黏液层能够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然后通过体壁的毛细血管吸收。因此,保持体表湿润对于蚯蚓的正常呼吸至关重要。(3)蚯蚓的腹面分布着许多刚毛,这些刚毛在蚯蚓运动时起到固定身体和推动身体前进的作用。刚毛与肌肉的配合,使得蚯蚓能够在土壤中灵活移动。(4)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该类动物的运动更灵敏,转向更灵活,有利于其捕食或逃避敌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可见,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使得运动更加灵活。(5)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我们应将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中。【分析】图中:①环带,②前端,③后端。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配合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1)蚯蚓身体的前端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与其它体节不同,较厚,这一结构叫做环带;所以,可根据环带的位置来区分蚯蚓的前后端,结合题图可知,②是蚯蚓的前端。(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原因是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正常呼吸。(3)用手指触摸蚯蚓身体颜色较淡的腹面处,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会发现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叫刚毛,可发现它们朝身体的后方,具有支撑身体,辅助运动的功能。蚯蚓就是依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协调配合,而使身体蠕动的。(4)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该类动物的运动更灵敏,转向更灵活,有利于其捕食或逃避敌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可见,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使得运动更加灵活。(5)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我们应将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中。20.(2024七上·浦北期中)阅读有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资料一:明代《农政全书》中记载:“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唯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自公元前707年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两千多年间,见诸史籍的重大蝗灾就在中国发生过800余次。19世纪,河南、山东的一群飞蝗危害面积就达5800km2;过境时遮天蔽日,太阳为之失色,危害惨重。资料二:“牧鸡治蝗”是防治草原上蝗虫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研究人员在新疆哈密地区选用善于奔跑、生长发育快的麻花鸡,将其调训后集群放牧,用于防治草原蝗虫。数据统计显示,鸡群每天捕蝗4~5次,30天后蝗虫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不仅如此,长大的鸡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牧鸡治蝗” 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资料中介绍的蝗虫跟蜜蜂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分节, 和 都分节。(2)如图是蝗虫的示意图,其运动中心在 (写标号),具有三对足和 对翅,因此运动能力强,危害大。(3)将蝗虫甲的头部浸入水中,同时将蝗虫乙的胸腹部浸入水中,符合结果的选项是_____。A.甲先死 B.乙先死 C.同时 D.不一定(4)一些国家采用了喷洒农药的方法消灭蝗虫,防治效果显著。资料中提及的“牧鸡治蝗”相对于喷洒药剂消灭蝗虫,其优点是 。【答案】(1)身体;附肢(2)二;两(3)B(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降低农药的遗留量,对人、畜更安全等【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1)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因此,蝗虫跟蜜蜂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2)蝗虫的运动中心是胸部,其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结合题图可知,蝗虫的运动中心在【二】胸部,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因此运动能力强,危害大。(3)外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是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所以蝗虫甲的头部深深浸入水中,呼吸正常进行,不会短时间内死亡;而蝗虫乙胸腹部全部浸没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无法进行呼吸而先死。可见,本实验的结果是蝗虫乙先死,B符合题意。故选B。(4)资料中提及的“牧鸡治蝗”属于生物防治,相对于喷洒药剂消灭蝗虫,该方法成本低,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降低残毒的遗留量,对人、畜安全等优点。【分析】(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蝗虫胸部有翅和足是运动中心,足有三对,包括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翅有两对,分为前翅和后翅,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在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小孔为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体内的门户,和蝗虫体内的气管相通,在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蝗虫还有发达的感觉器官比如触角,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2)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结合分析可知,蝗虫跟蜜蜂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2)蝗虫的运动中心是胸部,其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结合题图可知,蝗虫的运动中心在【二】胸部,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因此运动能力强,危害大。(3) 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但外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是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所以蝗虫甲的头部深深浸入水中,呼吸正常进行,不会短时间内死亡;而蝗虫乙胸腹部全部浸没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无法进行呼吸而先死。可见,本实验的结果是蝗虫乙先死,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资料中提及的“牧鸡治蝗”属于生物防治,相对于喷洒药剂消灭蝗虫,该方法成本低,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降低残毒的遗留量,对人、畜安全等优点。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1.(2024七上·浦北期中)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组织 B.器官 C.细胞 D.细胞膜2.(2024七上·浦北期中)动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下图是动植物细胞模式图及相关结构,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桂味荔枝果肉很甜,相关糖类存在于⑤液泡中B.动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④细胞核中C.能控制植物细胞物质进出的结构是①细胞壁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含有③叶绿体3.(2024七上·浦北期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印有“pobd”字样的玻片标本时,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A.pqod B.boqp C.bdop D.dbop4.(2024七上·浦北期中)在日常生活中指纹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手机解锁、在线支付等领域,非常方便快捷。决定人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A.叶绿体 B.细胞膜 C.线粒体 D.细胞核5.(2024七上·浦北期中)人和高等动物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其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等功能的组织是(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6.(2024七上·浦北期中)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如图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B.动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先形成新的细胞膜再产生新的细胞壁C.细胞分裂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D.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7.(2024七上·浦北期中)如图表示人体的结构层次,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个系统相对独立,没有联系 B.②表示组织层次C.比植物的结构层次多了系统 D.①经过分化后形成②8.(2024七上·浦北期中)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作用是( )A.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 B.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净化污水 D.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9.(2024七上·浦北期中)葫芦藓进化出了类似根的结构,称为假根,假根的作用是( )A.吸收水和无机盐 B.吸收有机物C.提供观赏价值 D.单纯只是固定作用10.(2024七上·浦北期中)鹿角蕨是一种蕨类植物,株型美观大方,叶片酷似鹿角,叶色素雅,观赏价值极高。下列关于鹿角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B.具有输导组织C.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D.通过种子进行繁殖11.(2024七上·浦北期中)下列各选项的植物中,种子都裸露的植物是( )A.刺槐、玫瑰 B.红豆杉、油松C.樱桃、雪松 D.牡丹、玉米12.(2024七上·浦北期中)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植物。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 )A.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B.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D.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13.(2024七上·浦北期中)下列一组动物中,全是环节动物的是( )A.蚯蚓、草履虫、蝗虫 B.蚯蚓、水蛭、沙蚕C.珊瑚、变形虫、蚯蚓 D.海蜇、蜘蛛蟹、沙蚕14.(2024七上·浦北期中)预防蛔虫病,必须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下列关于蛔虫描述错误的是( )A.蛔虫是常见的线虫动物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C.蛔虫有口有肛门D.蛔虫的生殖器官不发达,生殖能力很弱15.(2024七上·浦北期中)蝗虫比蚯蚓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是因为( )①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扩大了活动范围②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③蝗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④气门用于呼吸,能适应干旱的环境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6.(2024七上·浦北期中)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如图分别为镜头、显微镜以及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乙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填字母)放大倍数的乘积。(2)若想在显微镜的视野下看到细胞数目最多,则选择的图甲中的镜头组合为 (填序号)。(3)如果在进行显微镜对光时,由于视野太暗,则应选用凹面镜和 。(4)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某同学在对光后没有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视野。他采取了以下补救方法,你认为不起作用的一项是_____(填字母)。A.转动遮光器 B.转动转换器C.调节细准焦螺旋 D.转动反光镜(5)如果在使用图乙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除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污点都不动。那么污点很可能位于 上。(6)某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由①变成④,他应将装片向 方移动。17.(2024七上·浦北期中)下图表示玉米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表示的是 ;过程②表示的是 。经过过程②,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2)根尖的分生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属于B中的 (填写名称)组织;玉米的茎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中,由此可以推断茎中一定有B中的 (填写名称)组织。(3)若D表示的是玉米植株,请据图用文字、箭头写出玉米植物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 。18.(2024七上·浦北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认真研究银杏、肾蕨、杏树的基础上,借助资料和老师的指导,分别制作了杏、银杏、肾蕨的“果实”图。请分析回答。(1)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其中可以食用的部分是白果仁,具有保健作用。从图中可以判断“银杏果”并非真正的果实,其种子外面没有 包被,所以银杏属于 植物。(2)杏的“果实”由 两部分构成。因此,杏和桃、苹果一样属于 植物,其果实不仅能保护种子成熟,而且还能帮助种子传播。(3)肾蕨的“果实”其实是 ,它里面含有许多可以萌发形成新个体的孢子。与种子相比较,孢子在繁殖方面的不足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适应性弱,繁殖过程离不开 。19.(2024七上·浦北期中)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疏松和改良土壤,对人类的益处很多。图示为蚯蚓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区分蚯蚓的前后端,最简单的办法是根据 的位置来判断,可以判断②是前端。(2)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身体的表面,原因是 。(3)用手轻轻触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感觉,这是因为腹面有 ,可协助运动。(4)观察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 构成,这使得运动更加灵活,蚯蚓属于 动物。(5)实验完毕后我们应将蚯蚓 。20.(2024七上·浦北期中)阅读有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资料一:明代《农政全书》中记载:“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唯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自公元前707年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两千多年间,见诸史籍的重大蝗灾就在中国发生过800余次。19世纪,河南、山东的一群飞蝗危害面积就达5800km2;过境时遮天蔽日,太阳为之失色,危害惨重。资料二:“牧鸡治蝗”是防治草原上蝗虫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研究人员在新疆哈密地区选用善于奔跑、生长发育快的麻花鸡,将其调训后集群放牧,用于防治草原蝗虫。数据统计显示,鸡群每天捕蝗4~5次,30天后蝗虫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不仅如此,长大的鸡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牧鸡治蝗” 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资料中介绍的蝗虫跟蜜蜂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分节, 和 都分节。(2)如图是蝗虫的示意图,其运动中心在 (写标号),具有三对足和 对翅,因此运动能力强,危害大。(3)将蝗虫甲的头部浸入水中,同时将蝗虫乙的胸腹部浸入水中,符合结果的选项是_____。A.甲先死 B.乙先死 C.同时 D.不一定(4)一些国家采用了喷洒农药的方法消灭蝗虫,防治效果显著。资料中提及的“牧鸡治蝗”相对于喷洒药剂消灭蝗虫,其优点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解析】【解答】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植物体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而动物则由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构成动物体.所有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选C。【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病毒除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系统,进而构成生物体.生物体的细胞有细胞膜,可以保护细胞,同时控制物质的进出,使之从结构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细胞内有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里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把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使之从功能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因此从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角度来看,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答案】C【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解析】【解答】A.⑤液泡是细胞中储存水分、糖类、色素等物质的场所,对于植物细胞而言,液泡中的糖类是其甜味的主要来源。A正确。B.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库,其中的DNA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B正确。C.②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①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C错误。D.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部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含有③叶绿体,D正确。故选C。【分析】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线粒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化学能转换成其他能量。3.【答案】A【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显微镜成像原理是成倒像,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观察“pobd”字样的玻片,把它倒过来, 那么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就是“pqod”字。A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4.【答案】D【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解析】【解答】A.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与遗传信息的储存无关,A错误。B.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不储存遗传信息,B错误。C.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细胞呼吸作用,虽然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DNA,但其主要功能不是储存决定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C错误。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着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包括指纹信息,D正确。故选D。【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5.【答案】B【知识点】动物体的基本组织【解析】【解答】A. 上皮组织:主要功能是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位于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如皮肤的表皮、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内壁等,不符合题意。B. 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功能,是人体内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组织,如血液、骨组织、脂肪组织等,符合题意。C. 肌肉组织:主要功能是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不符合题意。D. 神经组织: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动物细胞组织的结构、功能与分布表格如下:名称 结构 功能 分布上皮组织 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 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结缔组织 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分布最广泛,如:血液、肌腱、骨、韧带和脂肪等肌肉组织 肌肉细胞 收缩、舒张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和血管等处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传到兴奋 脑和脊髓中的组织6.【答案】B【知识点】细胞分裂【解析】【解答】A.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核分裂,即染色体复制和分离,确保每个新细胞都能获得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A正确。B.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在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会在两个新细胞核之间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完全分隔开,B错误。C.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的增加,受遗传物质的控制,细胞分裂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C正确。D.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自我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正确。故选B。【分析】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7.【答案】A【知识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解析】【解答】A.人体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互相联系,人体才能正常进行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A错误。B.细胞分化后形成组织,因此②确实表示组织层次,B正确。C.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可见,人体比植物的结构层次多了系统,C正确。D.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①细胞经过分化后形成②不同的组织,D正确。故选A。【分析】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8.【答案】B【知识点】藻类【解析】【解答】在生物圈中,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不仅支持了水生和陆生生物的呼吸作用,还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藻类植物作为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其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作用。故选B。【分析】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它们可以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包括: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藻类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基础,为许多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对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至关重要。净化污水:某些藻类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净化水质。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一些藻类植物可以直接作为食物,或从中提取药物成分。9.【答案】D【知识点】苔藓植物【解析】【解答】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根结构简单,没有真正根的功能,只是起到固定植物体的作用。故答案为:D。【分析】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10.【答案】D【知识点】蕨类植物【解析】【解答】A. 蕨类植物,包括鹿角蕨,确实有根、茎、叶的分化,这是它们能够吸收水分和养分,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A正确;B.蕨类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这使得它们能够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支持其生长,B正确;C.鹿角蕨属于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生殖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温暖潮湿的环境里,C正确;D.鹿角蕨属于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新的个体,属于孢子植物,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鹿角蕨属于蕨类植物,这类植物的特征包括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通常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且通过孢子进行繁殖。11.【答案】B【知识点】裸子植物【解析】【解答】A.刺槐和玫瑰都是被子植物,其种子有果皮包被,A不符合题意。B.红豆杉、油松都是裸子植物,其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B符合题意。C.樱桃是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雪松是裸子植物,种子裸露,C不符合题意。D.牡丹、玉米都是被子植物,其种子有果皮包被,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裸子植物的胚珠裸露,外面无子房壁,不能发育成果皮,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因此裸子植物只有种子,无果实。裸子植物也无花,只有孢子叶球,孢子叶球还不能看作真正的花,其形态结构上与被子植物的花是不同的,只是有些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球花)相当于被子植物的花的功能,因此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且根、茎、叶发达,并且有发达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12.【答案】C【知识点】对植物进行分类【解析】【解答】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这些植物不结种子,而是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种子植物则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通过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树、柏树等;被子植物的种子则被果皮包被,如苹果、水稻等。因此,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以被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故选C。【分析】植物的分类依据多种多样,但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而种子植物则通过产生种子进行繁殖。13.【答案】B【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蝗虫属于节肢动物,A不符合题意。B.蚯蚓、水蛭、沙蚕都属于环节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节,具有刚毛或疣足,符合环节动物的特征,B符合题意。C.珊瑚属于腔肠动物、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C不符合题意。D.海蜇属于腔肠动物、蜘蛛蟹属于节肢动物、沙蚕属于环节动物,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14.【答案】D【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A.蛔虫属于线虫门,是线虫动物中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是常见的寄生虫之一,A正确。B.蛔虫的体表覆盖着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能够有效抵御寄主消化液的侵蚀,保护蛔虫免受伤害,是其适应寄生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B正确。C. 蛔虫的消化道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消化道不弯曲,这是线虫动物的典型特征之一,C正确。D.蛔虫的生殖器官也非常发达,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几十万个,这些寄生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发达的生殖器官,产下如此数量的受精卵,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D错误。故选D。【分析】线虫动物: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15.【答案】C【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①胸部有三对足,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扩大了活动范围,这是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②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适应陆地生活,这是蝗虫与蚯蚓相比,适应陆地生活的一大优势,因为蚯蚓没有外骨骼,需要保持体表湿润。④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小孔为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体内的门户,和蝗虫体内的气管相通,在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这使得蝗虫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而蚯蚓则依赖于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适应能力较弱。③蝗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这与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无关,因为蜕皮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与适应陆地环境无直接关系。综上所述,蝗虫比蚯蚓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是因为①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扩大了活动范围;②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④气门用于呼吸,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蝗虫作为节肢动物,具有许多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如外骨骼、气门、足和翅等。而蚯蚓作为环节动物,其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依赖于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16.【答案】(1)ab(2)①④(3)大光圈(4)C(5)目镜(6)右下【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解答】(1)乙图中: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粗准焦螺旋,e细准焦螺旋。显微镜的主要部分是物镜和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因此,图乙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a目镜和b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若想在显微镜的视野下看到细胞数目最多,则放大倍数越大,因此,则选择的图甲中的镜头组合为①目镜,④物镜,放大的倍数是75倍,放大的倍数最小。(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如果在进行显微镜对光时,由于视野太暗,则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4)对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光不正确;另一种是物镜镜头没有正对通光孔,若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即可;若是对光不正确,主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有时还需要更换低倍物镜。所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起作用。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因此,如果在使用图乙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除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污点都不动。那么污点很可能位于目镜上。(6)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某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由①右下方变成④视野的中央,他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分析】甲图中:①②目镜,③④物镜;乙图中: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粗准焦螺旋,e细准焦螺旋。丙图:①②③④表示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图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观察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1)物镜和目镜是显微镜的主要部分,作用是放大物像的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图乙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a目镜和b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若想在显微镜的视野下看到细胞数目最多,则选择的图甲中的镜头组合为①目镜,④物镜,放大的倍数是75倍,放大的倍数最小。(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如果在进行显微镜对光时,由于视野太暗,则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4)对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光不正确;另一种是物镜镜头没有正对通光孔,若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即可;若是对光不正确,主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有时还需要更换低倍物镜。所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起作用。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因此,如果在使用图乙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除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点,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污点都不动。那么污点很可能位于目镜上。(6)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某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效果由①右下方变成④视野的中央,他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17.【答案】(1)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组织(2)分生组织;输导组织(3)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植物体的主要组织【解析】【解答】(1)过程①表示的是细胞分裂,即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导致细胞数量的增加。过程②表示的是细胞分化,即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特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即组织。(2)根尖的分生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属于B中的B3分生组织,因为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能不断产生新细胞。玉米的茎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中,由此可以推断茎中一定有B中的B2输导组织,因为输导组织负责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3)玉米植物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这一层次反映了植物体从单个细胞开始,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再由组织构成器官,最终形成完整的植物体。【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的分裂、②表示细胞的分化、B1是保护组织、B2是输导组织、B3是分生组织、B4是营养组织,C是器官、D是植物体。(1)过程①表示的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过程②是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细胞分化小肠不同的组织。(2)根尖的分生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属于B中的B3分生组织;玉米的茎能把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中,由此可推断茎中一定有B中的B2输导组织。(3)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玉米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18.【答案】(1)果皮;裸子(2)种子和果皮;被子(3)孢子囊;水【知识点】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解析】【解答】(1)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也叫“银杏果”,其实并非真正的果实,因为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其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因此,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其中可以食用的部分是白果仁,具有保健作用。从图中可以判断“银杏果”并非真正的果实,其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所以银杏属于裸子植物。(2)杏属于被子植物,有果实。平常我们吃的“杏”就是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次有些果实的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传播;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利于传播,所以杏和桃、苹果一样属于被子植物,其果实不仅能保护种子成熟,而且还能帮助种子传播。(3)肾蕨的“果实”其实是叶子背面会长出褐色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的实质是孢子囊。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孢子只是一个细胞构成,只有散落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才能萌发长成新的个体,否则很快失去生命力,所以繁殖过程离不开水。【分析】各类植物的比较: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孢子植物 藻 类 植 物(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苔 藓 植 物(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蕨 类 植 物(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种子植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体内有维管组织2、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1)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也叫“银杏果”,其实并非真正的果实,因为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因此,从图中可以判断“银杏果”并非真正的果实,其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所以银杏属于裸子植物。(2)杏属于被子植物,有果实。平常我们吃的“杏”就是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次有些果实的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传播;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利于传播,所以杏和桃、苹果一样属于被子植物,其果实不仅能保护种子成熟,而且还能帮助种子传播。(3) 肾蕨的“果实”其实是叶子背面会长出褐色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的实质是孢子囊。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孢子只是一个细胞构成,只有散落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才能萌发长成新的个体,否则很快失去生命力,所以繁殖过程离不开水。19.【答案】(1)环带(2)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正常呼吸(3)刚毛(4)体节;环节(5)放回适宜生活的环境中【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1)蚯蚓的前端有一个不明显的环带,环带是区分蚯蚓前后端的重要标志。环带位于身体的前部,因此,如果观察到某个部位有环带,那么这个部位就是蚯蚓的前端。结合题图可知,②是蚯蚓的前端。(2)蚯蚓通过湿润的体表进行呼吸,体表的黏液层能够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然后通过体壁的毛细血管吸收。因此,保持体表湿润对于蚯蚓的正常呼吸至关重要。(3)蚯蚓的腹面分布着许多刚毛,这些刚毛在蚯蚓运动时起到固定身体和推动身体前进的作用。刚毛与肌肉的配合,使得蚯蚓能够在土壤中灵活移动。(4)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该类动物的运动更灵敏,转向更灵活,有利于其捕食或逃避敌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可见,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使得运动更加灵活。(5)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我们应将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中。【分析】图中:①环带,②前端,③后端。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配合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1)蚯蚓身体的前端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与其它体节不同,较厚,这一结构叫做环带;所以,可根据环带的位置来区分蚯蚓的前后端,结合题图可知,②是蚯蚓的前端。(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原因是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正常呼吸。(3)用手指触摸蚯蚓身体颜色较淡的腹面处,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会发现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叫刚毛,可发现它们朝身体的后方,具有支撑身体,辅助运动的功能。蚯蚓就是依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协调配合,而使身体蠕动的。(4)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该类动物的运动更灵敏,转向更灵活,有利于其捕食或逃避敌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可见,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其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使得运动更加灵活。(5)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我们应将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中。20.【答案】(1)身体;附肢(2)二;两(3)B(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降低农药的遗留量,对人、畜更安全等【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析】【解答】(1)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因此,蝗虫跟蜜蜂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2)蝗虫的运动中心是胸部,其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结合题图可知,蝗虫的运动中心在【二】胸部,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因此运动能力强,危害大。(3)外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是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所以蝗虫甲的头部深深浸入水中,呼吸正常进行,不会短时间内死亡;而蝗虫乙胸腹部全部浸没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无法进行呼吸而先死。可见,本实验的结果是蝗虫乙先死,B符合题意。故选B。(4)资料中提及的“牧鸡治蝗”属于生物防治,相对于喷洒药剂消灭蝗虫,该方法成本低,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降低残毒的遗留量,对人、畜安全等优点。【分析】(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蝗虫胸部有翅和足是运动中心,足有三对,包括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翅有两对,分为前翅和后翅,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在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小孔为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体内的门户,和蝗虫体内的气管相通,在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蝗虫还有发达的感觉器官比如触角,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2)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结合分析可知,蝗虫跟蜜蜂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2)蝗虫的运动中心是胸部,其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结合题图可知,蝗虫的运动中心在【二】胸部,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因此运动能力强,危害大。(3) 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但外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是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所以蝗虫甲的头部深深浸入水中,呼吸正常进行,不会短时间内死亡;而蝗虫乙胸腹部全部浸没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无法进行呼吸而先死。可见,本实验的结果是蝗虫乙先死,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资料中提及的“牧鸡治蝗”属于生物防治,相对于喷洒药剂消灭蝗虫,该方法成本低,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降低残毒的遗留量,对人、畜安全等优点。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学生版).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