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张家港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
1.西域地区(含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2.汉朝时期,通过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不包括(  )
A.玉米 B.核桃 C.葡萄 D.石榴
3.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这一发现证明(  )
A.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西汉已发明可绘写的纸
D.纸在当时仅用于绘图
4.美国学者德克 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麻沸散” B.造纸术 C.印刷术 D.道教
5.“在汉朝统王权的统治下,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汉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材料中主要论述的是(  )
A.“文景之治” B.三皇五帝
C.“光武中兴” D.孝文帝改革
6.邯郸市某学校七年级(1)班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应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曹操
7.归纳概括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如图是学习与秦始皇有关的知识中,常见的图示归纳。那么下面三个图示集中反映了哪一个中心主题(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8.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三国鼎立 D.贞观之治
9.如图中以“胡”命名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 B.卫温到夷州
C.玄奘西游 D.设立市舶司
10.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韩信和张良 D.刘秀和朱元璋
11.《史记 淮阴侯列传》写道:“淮阴侯韩信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的确如此。”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查看档案文献 B.搜集民间传说
C.找寻口述资料 D.进行实地探访
12.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并修筑长城,东起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应是(  )
A.鲜卑 B.匈奴 C.大宛 D.安息
13.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位于我国的(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14.如图①处应填写的朝代是(  )
A.东晋 B.北魏 C.陈朝 D.东汉
15.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表中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因 果
A 汉武帝推行儒学 儒学开始于主导地位
B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C 八王之乱、匈奴人灭西晋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A.A B.B C.C D.D
16.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三国演义》描述的发生于东汉末年、三方角逐的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17.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导致前秦政权很快瓦解,北方重陷混乱”的战役分别是(  )
A.官渡之战、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D.漠北之战、淝水之战
18.下列选项中,关于西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B.被东晋所灭
C.曾发生重大叛乱 D.实行暴政
19.以下史料可研究的主题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臿 汉代的三腿耧车 曹魏时期的翻车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迁 B.国内商业贸易的往来
C.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20.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21.《晋书》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矫若惊龙。”材料中的“其”指的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阎立本
22.该作品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它是(  )
A.《齐民要术》 B.《缀术》
C.《女史箴图》 D.《兰亭集序》
23.《齐民要术 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  )
A.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24.《齐民要术》强调:“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即上天给了耕种的好时机,就不可能收获到粮食。这体现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因地制宜 C.以农为本 D.不违农时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文献整理
朝代 作者及文献 有关秦始皇的论述
西汉 贾谊《过秦论》 “贤文书而酷刑法 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 陆贾《新语 无为》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东汉 班固《汉书 晁错传》 “法令烦僭(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
(2)请概括上述材料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评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史实,说明理由。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写出该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图二反映了他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春秋战国以来之所以会诸侯混战,连年不断,根源正在于分封制。而今终于实现了统一,那就势必架空中央政权,重蹈诸侯割据争战的覆辙。而只有实行郡县制,也才能确保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具有的进步性。
材料三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中“主父偃的建议”是什么?
材料四 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秋》,竟能拜相封侯,必须学习儒经。汉武帝此举,意在树立榜样
——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
(4)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怎样的治国思想?实行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接受先进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①和②政权(或王朝)的名称。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两支方向。结合所学,概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北魏政权面临的最大问题,并用史实说明北魏统治者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28.政权林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采取的措施。你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
材料二: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的混乱局面。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分崩瓦解,使中国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2)材料二所指的是哪个朝代?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引发了哪一动乱?
(3)根据材料二,说明江南许多地区出现一派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是什么?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材料及所学。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参考答案
1-10 CACBA CDAAB
11-20 DBAAC ACBDA
21-24 CCDD
25.(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
(2)共同点:实施暴政。
答案示例一:我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
答案示例二: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尽管秦始皇性格上急于求成,秦朝法律严苛,但是不能仅用暴政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需要全面看待秦始皇。
26.(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创立者:秦始皇(嬴政);措施:统一货币。
(2)进步性:避免诸侯割据争战,断去诸多功臣的非分之想,确保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3)建议:推恩措施。
(4)治国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根本目的:巩固专制统治(巩固大一统王朝)。
27.(1)①:吴;②:东晋。
(2)方向: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3)问题: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
“抉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
28.(1)魏;措施:组织流亡农民和士兵,开垦荒地,实行屯田;采取恰当的战术取得官渡之战胜利;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等。(两条即可)
人物评价:曹操是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一个胸襟广阔,求贤若渴的英雄人物。
(2)西晋;八王之乱。
(3)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两点)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