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表 学科 授课年级 学校 教师姓名章节名称 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 计划学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顾中西美术比较知识,探究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历史背景,对比传统文人画与新中国画,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主要现象,掌握中西融合型画家和借古开今型画家的绘画特点。 (2)过程与方法:借助对画家作品的分析与讨论,理解中国画变革的原因,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绘画革新与继承的内容,在中西美术比较中提高对艺术融合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多元艺术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体会中国画家在时代变革中的创新精神,激发传承与发展中国美术文化的使命感。教学重点 (1)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中国美术变革的内在逻辑。 (2)探究中西方绘画相互影响下中国画在技法与风格上的具体变革。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避免走入极端。 (2)如何让学生把握中西方艺术交融的历程及其对中国画变革的影响。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件、展示中国画作品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画的变革与创新。 (2)教材和参考资料:提供《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 (3)笔墨纸砚:准备足够的笔墨纸砚,供学生进行山石皴法的临摹练习,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教师:“为了更好地学习今天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二单元中关于中西美术的比较。” 复习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小结:中国传统绘画倾向于主观表达,而西方古典绘画则更侧重客观表现。这两种艺术形式各有特色,大家应该理解和认同它们之间的差异。 引入新课。效果: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的艺术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对彼此产生了影响。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一批杰出的艺术家进行了积极的变革与创新,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播放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点。(生:观看课件,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笔墨小尝试(临摹山石的皴法)。教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准备好的笔墨纸砚进行山石皴法的临摹练习。”效果:教师提示:“对于没有国画基础的同学来说,纯靠临摹可能效果一般,但有基础或有天赋的同学或许会临出不错的作品。记住,脱离实际和缺乏情感投入的绘画,即使技巧再高超也难以打动观众。”(生:理解并感受笔墨的重要性。) 二、分析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原因 介绍中国画变革的背景。教师:“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面临了怎样的变化呢?” (1)旧文人画家因袭守旧,使中国画创作陷入僵局。 (2)“五四运动”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倡导反对封建文化,推动了美术的变革。 (3)在这场变革中,一些画家主张融合中西技法,而另一些画家则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更有价值的创新。 “中西融合型画家”与“借古开今型画家”的介绍。教师:“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中西融合型画家’和‘借古开今型画家’。” “融合型”画家徐悲鸿:将西方技法融入中国画,创造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如《愚公移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奔马》《八骏图》等则体现了他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生:讨论对徐悲鸿的认识及他的作品。)李可染:擅长表现逆光效果,使其画作带有朦胧的美感。代表作品有《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牛》等。 (生:感受李可染的画作。)林风眠:将西方艺术与中国民间美术结合,开创方形构图的新面貌。代表作品有《仕女图》《风景画》等。 (生:欣赏林风眠的构图风格。)蒋兆和:融合西画技法与中国笔墨,致力于西画改良中国画。代表作品为《流民图》。 (生:通过教师分析进一步理解这些画家的艺术特点和作品风格。) “借古开今型画家”吴昌硕:形成“大写意”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梅花》《墨荷》等。 (生:分享对吴昌硕的认识及其作品。)齐白石:成功传达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代表作品有《虾》。 (生:分享对齐白石的认识及其作品。)潘天寿:追求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代表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体会潘天寿的构图。)黄宾虹:以其黑、密、厚、重的画风著称,代表作品包括《山水画》。 (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三、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一:人物画、花鸟画革新了什么继承了什么?提示:从造型、明暗、色彩、审美追求方面入手。(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二:山水画革新了什么继承了什么?(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总结融合型画家的艺术主张:徐悲鸿的“写实改造中国画”理念。林风眠的“齐写求画,墨色结合”思想。 四、再次感知 介绍“借古开今”型画家的具体特点和作品。吴昌硕:形成“大写意”表现形式。《梅花》《墨荷》齐白石:传达现代艺术精神。《虾》潘天寿:追求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映日荷花别样红》黄宾虹:以黑、密、厚、重的画风著称。《山水画》(生:深入了解这些画家的艺术特征和作品。) 思考讨论三:“借古开今”型画家创新了什么?从题材、色彩、审美追求上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分析讨论四:对应画派与作品连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连线,并解释每个画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生:完成连线,加深对不同画派的理解。) 五、达标拓展 分析讨论五: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师:“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可以对中国画的古今进行比较。”(生:互动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介绍新中国涌现的一批杰出画家及其作品。刘文西《祖孙四代》、方增先《说红书》、石鲁《转战陕北》、关山月《绿色长城》、贾又福《太行丰碑》。(生:欣赏这些作品,感受新中国丰富多彩的新风格绘画。) 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1)西方绘画受到中国京剧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派的变化。(2)中国传统绘画在郎世宁将西画技法带入中国以及中国留学生带回西方技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发展。(生:理解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总结升华 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师:“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根基的,任何艺术都不能脱离生活闭门造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国画也应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在风格上创新求变,在题材和技法上进行探索和创造。吸收西方艺术精华,融合本民族艺术特色,才能创造出更高境界的艺术精品。”(生:深刻理解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重要性。)课后作业布置 (1)选择一位“中西融合”型画家和一位“借古开今”型画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具体阐述他们在绘画风格和技法上的创新与继承。 (2)结合所学内容,以“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理解和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