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快乐的罗嗦》教案教材内容课型:新授课课时1 课时 40 分钟教材分析《快乐的罗嗦》是人音版(2012)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是一首具有彝族特色的乐曲,通过旋律和节奏展现了彝族人民欢乐的生活场景。教材中通过对乐曲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同时,教材中可能还会涉及到相关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中,全面地体验彝族文化。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简单地识读乐谱和感受节奏。然而,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快乐的罗嗦》这首具有彝族特色的乐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听、唱、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教学目标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和学习《快乐的罗嗦》,让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引导学生通过演唱、演奏乐器和舞蹈方式,表现《快乐的罗嗦》的音乐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快乐的罗嗦》进行改编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音乐文化,感受彝族人民的欢乐生活,增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快乐的罗嗦》的旋律和节奏,感受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地表现出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尤其是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上。教具准备彝族乐器的模型、多媒体设备、舞蹈道具。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 分钟)老师穿着彝族特色的服装走进教室,微笑着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穿得漂亮吗?这是彝族的传统服装哦。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彝族的音乐世界,感受他们的欢乐。” 接着,老师播放一段彝族的生活视频,视频中有彝族人民在载歌载舞,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彝族的文化氛围,自然地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乐曲 ——《快乐的罗嗦》。环节二:讲授新课(250 分钟)感知老师再次播放《快乐的罗嗦》,让学生安静地聆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彝族的节日场景中。听完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像看到了彝族的小朋友在跳舞。”老师拿出彝族乐器的模型,如月琴、大三弦,简单介绍这些乐器在彝族音乐中的作用,然后播放乐曲中乐器演奏的片段,让学生听辨是哪种乐器在演奏。探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乐曲的简单节奏谱,用拍手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节奏。例如,老师拍一段节奏,让学生模仿,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自己拍出乐曲的节奏。老师逐句教唱歌曲,注意发音和旋律的准确性。每教一句,让学生跟唱几遍,然后再连起来唱。在教唱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欢乐情绪。示范老师示范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如摆手、跺脚、旋转,边示范边讲解动作的含义和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在各小组间巡视,给予指导和帮助。环节三:巩固延伸(10 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演唱歌曲和表演舞蹈。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评价,说一说他们表演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例如:“如果我们要给这首歌曲加入一些新的乐器,你们觉得可以加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意。小结拓展、布置作业小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老师说:“今天我们走进了彝族的音乐世界,学习了《快乐的罗嗦》,大家唱得开心,跳得也很棒。希望同学们记住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创编一段彝族风格的舞蹈,下节课来展示。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频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彝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音乐环节:通过听、唱、拍节奏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快乐的罗嗦》的音乐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巩固延伸环节:通过小组展示和创意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板书课题:快乐的罗嗦艺术特点:彝族风格,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创作过程:感受彝族文化 - 学习音乐 - 表演展示教学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视觉展示、互动体验,成功地引导学生走进了彝族音乐的世界。然而,在舞蹈教学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协调性不够,表现得有些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更简单易懂的舞蹈教学方法,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参与。同时,在创意实践环节,学生们的想法非常丰富,今后可以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