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12)音乐三年级下册3.2 (听赏)喜事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12)音乐三年级下册3.2 (听赏)喜事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听赏)喜事》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湘艺版 授课类型 听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听赏)喜事》是一首充满欢乐和喜庆氛围的乐曲,主要表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或婚礼等喜庆场合的热闹场景。该作品通过丰富的乐器编配和旋律变化,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元素。乐曲以欢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色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传达出人们在喜庆时刻的喜悦心情。学生通过欣赏这首乐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文化,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听觉感受到音乐的基本情绪和节奏变化。然而,对于乐曲的结构和乐器的特点,学生的理解还相对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乐曲的情感表达。此外,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具体的形象和情境。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理解 1. 通过欣赏《(听赏)喜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文化,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认识并了解乐曲中使用的民族乐器,如二胡、唢呐、锣鼓等,初步了解其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 艺术表现 1. 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律动,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2.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乐曲的情感变化和音乐特点。 审美感知 1. 通过分段欣赏,感受乐曲中不同段落的情感表达和音乐主题的变化。
2. 体会乐曲中欢快、喜庆的氛围,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创意实践 1. 在小组合作中,根据乐曲的不同段落,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表演形式。
2. 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通过欣赏《(听赏)喜事》,感受乐曲中欢快、喜庆的氛围,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了解乐曲中使用的民族乐器及其音色特点,认识二胡、唢呐、锣鼓等常见民族乐器。
3. 通过分段欣赏,理解乐曲的结构和情感变化,掌握乐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特点。 难点 1. 学生如何通过音乐感知乐曲的情感变化,并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2. 如何引导学生区分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理解乐器在乐曲中的作用。
3. 如何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专注,避免因乐曲节奏较快而产生疲劳感。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音响、民族乐器图片、打击乐器(如木鱼、沙锤等)、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传统婚礼的视频片段,展示婚礼现场的热闹场面,包括新人入场、宾客欢笑、鞭炮声等,引导学生进入喜庆的氛围。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氛?
(3) 引导学生回答,总结出“喜庆”这一主题,引出今天要欣赏的乐曲《(听赏)喜事》。
(4) 简单介绍乐曲的背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表现中国传统喜庆场合的音乐作品。
(5) 展示乐曲封面,让学生观察封面上的图案,提问:从封面上你能看出这首乐曲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表达?
(6) 播放乐曲的第一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7) 提问: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8) 总结学生回答,引出接下来的分段欣赏环节。 引入乐器知识 (1) 出示二胡、唢呐、锣鼓等民族乐器的图片,简单介绍这些乐器的名称和外观。
(2) 播放每种乐器的单独演奏片段,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3) 提问:你觉得这些乐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适合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4) 结合乐曲中的乐器使用,告诉学生这些乐器在《(听赏)喜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 再次播放乐曲的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乐器声音。
(6) 提问: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是如何配合的?
(7)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乐器在乐曲中的重要性。
(8)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些乐器,乐曲会变得怎么样? 1. 观看视频,感受喜庆氛围。
2. 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视频的感受。
3. 观察乐曲封面,猜测乐曲的情感表达。
4. 初步聆听乐曲,感受节奏和旋律。
评价任务 1. 情感表达:☆☆☆
2. 乐器识别:☆☆☆
3. 情境联想:☆☆☆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创设喜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的主题。同时,通过乐器的介绍和单独演奏片段的播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乐曲中使用的民族乐器,为后续的分段欣赏打下基础。
分段欣赏 活动一:第一段欣赏 引导学生感受节奏 (1) 再次播放乐曲的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乐曲的节奏特点。
(2) 提问:这段音乐的节奏是快还是慢?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3) 引导学生用拍手或跺脚的方式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律动,感受节奏的变化。
(4) 提问:你在拍手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段音乐的节奏有没有变化?
(5) 总结学生回答,指出这段音乐的节奏较为紧凑,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6) 再次播放第一段,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自由舞动,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7) 提问:你认为这段音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
(8)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庆场合的热烈氛围。 引导学生感受旋律 (1) 播放乐曲的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乐曲的旋律特点。
(2) 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是高还是低?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3)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手势(如手臂上下摆动)跟随旋律的变化进行律动,感受旋律的起伏。
(4) 提问:你在做手势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段音乐的旋律有没有变化?
(5) 总结学生回答,指出这段音乐的旋律较为跳跃,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6) 再次播放第一段,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自由舞动,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7) 提问:你认为这段音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
(8)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庆场合的欢乐氛围。 1. 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律动。
2. 用简单的手势跟随旋律的变化进行律动。
3. 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4.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评价任务 1. 节奏感知:☆☆☆
2. 旋律感知:☆☆☆
3. 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通过律动和手势的参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合作探究 活动二:第二段欣赏 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变化 (1) 播放乐曲的第二段,提醒学生注意乐曲的情感变化。
(2) 提问:这段音乐的情绪和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3)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表情(如微笑、惊讶等)表达对乐曲情感的理解。
(4) 提问:你在做表情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段音乐的情感有没有变化?
(5) 总结学生回答,指出这段音乐的情感较为舒缓,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6) 再次播放第二段,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自由舞动,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7) 提问:你认为这段音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
(8)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庆场合中的温馨时刻。 引导学生感受乐器配合 (1) 播放乐曲的第二段,提醒学生注意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配合。
(2) 提问:这段音乐中有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是如何配合的?
(3)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和配合方式。
(4) 提问:你觉得这些乐器的配合给乐曲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
(5) 总结学生回答,指出这段音乐中乐器的配合非常和谐,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6) 再次播放第二段,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自由舞动,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7) 提问:你认为这段音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
(8)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庆场合中的温馨时刻。 1. 用简单的表情表达对乐曲情感的理解。
2.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和配合方式。
3. 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4.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评价任务 1. 情感理解:☆☆☆
2. 乐器配合:☆☆☆
3. 情境联想:☆☆☆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感变化和乐器的配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乐曲的内涵。通过表情和语言的参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拓展延伸 活动三:第三段欣赏 引导学生感受高潮部分 (1) 播放乐曲的第三段,提醒学生注意乐曲的高潮部分。
(2) 提问:这段音乐的情绪和前两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3)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动作(如挥舞手臂、跳跃等)表达对乐曲高潮部分的理解。
(4) 提问:你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段音乐的高潮部分有什么特点?
(5) 总结学生回答,指出这段音乐的高潮部分节奏加快,情感更加激昂。
(6) 再次播放第三段,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自由舞动,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7) 提问:你认为这段音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
(8)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庆场合中的高潮时刻。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结束部分 (1) 播放乐曲的结束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乐曲的结尾。
(2) 提问:这段音乐的情绪和高潮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3)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动作(如慢慢放下手臂、轻轻拍手等)表达对乐曲结束部分的理解。
(4) 提问:你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段音乐的结束部分有什么特点?
(5) 总结学生回答,指出这段音乐的结束部分节奏逐渐放缓,情感趋于平和。
(6) 再次播放结束部分,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自由舞动,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7) 提问:你认为这段音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
(8)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庆场合中的圆满结束。 1. 用简单的动作表达对乐曲高潮部分的理解。
2. 用简单的动作表达对乐曲结束部分的理解。
3. 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4.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评价任务 1. 高潮感知:☆☆☆
2. 结尾感知:☆☆☆
3. 情境联想:☆☆☆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高潮部分和结束部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乐曲的情感变化。通过动作的参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总结提升 回顾乐曲整体结构 (1) 提问:今天我们欣赏了《(听赏)喜事》的三个段落,你能回忆一下每个段落的主要特点吗?
(2) 引导学生回顾乐曲的节奏、旋律、情感变化以及乐器的配合。
(3) 总结学生回答,指出乐曲的整体结构和情感变化。
(4) 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5)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6) 总结学生回答,强调乐曲通过丰富的乐器编配和旋律变化,成功地表达了喜庆场合的热闹氛围。
(7)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喜庆音乐?它们和今天的乐曲有什么不同?
(8)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喜庆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布置作业 (1) 请同学们回家后再次欣赏《(听赏)喜事》,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乐曲的情感变化。
(2)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其他的喜庆音乐,下节课带来分享。
(3) 请同学们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1. 回顾乐曲的三个段落,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喜庆音乐。
3.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任务 1. 回顾总结:☆☆☆
2. 作业完成:☆☆☆
3. 音乐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乐曲的整体结构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升对乐曲的理解。通过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喜庆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创造力。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 1. 请同学们回家后再次欣赏《(听赏)喜事》,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乐曲的情感变化。
2.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其他的喜庆音乐,下节课带来分享。
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赏)喜事》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板书设计如下: 一、乐曲基本信息 二、乐曲结构 三、乐曲中使用的乐器 四、情感表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喜庆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律动和舞蹈活动中,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2. 通过分段欣赏,学生们能够逐步理解乐曲的结构和情感变化,尤其是在感受乐曲的高潮部分和结束部分时,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情感共鸣。通过引导学生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3. 通过乐器的介绍和单独演奏片段的播放,学生们对乐曲中使用的民族乐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二胡、唢呐、锣鼓等乐器的音色特点,学生们能够准确地辨认出来。这为他们后续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感变化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音乐基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表达时显得较为困难。今后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2. 在分段欣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分心,尤其是在乐曲节奏较快的段落,学生们容易失去专注。今后可以考虑通过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3. 在布置作业时,部分学生对打击乐器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伴奏的效果不佳。今后可以考虑在课堂上增加打击乐器的练习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伴奏技巧,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