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我的音量我做主 教学设计 人教版(简谱)(2024)音乐一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我的音量我做主 教学设计 人教版(简谱)(2024)音乐一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我的音量我做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音量的概念,包括强音(f)和弱音(p)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
熟练掌握在演唱和演奏中运用不同音量来表达音乐情感和塑造音乐形象的技巧。
识别常见音乐作品中音量变化对音乐表现力的影响,并能对简单音乐片段进行音量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对比、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音量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实践,提高学生在音乐表演中自主控制音量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表现音乐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创作环节中发挥想象力,运用音量元素构建独特的音乐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到音量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细节的关注与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学会通过音量的巧妙运用创造美、感受美,提升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清晰地理解强音和弱音的概念,并能准确地在演唱和演奏中表现出来。
学会分析音乐作品中音量变化与音乐情感、形象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不同的音乐情境和情感表达需求,自如且恰当地控制音量的渐变与突变,使音乐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引导学生在音乐创作中,以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方式运用音量元素,展现个人的音乐理解与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音量的基本概念、符号表示以及在音乐中的作用,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理性认识。
演示法:教师通过演唱、演奏示范,直观地展示强音和弱音的效果,以及在音乐作品中音量变化的处理方式,让学生有更清晰的感知。
体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演唱、演奏实践,亲身体验不同音量的发声感觉和在音乐表达中的差异,加深对音量控制的理解和掌握。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音量运用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各种音乐情境,如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展示音乐表演视频等,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音量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氛围和情感冲击,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情感共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导入主题)
播放一段音乐视频,视频内容为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演出。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中的声音变化,尤其是音量的起伏。
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音乐视频中,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音乐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变化。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声音有时大有时小,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音量。
教师向学生解释音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就像绘画中的色彩明暗对比一样,音量的变化能为音乐增添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表现力。
(二)知识讲解(深入剖析,奠定基础)
音量的概念阐述
教师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音量的基本概念,即声音的大小强弱程度。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的区别,汽车喇叭声的强弱等。
介绍音乐中表示音量的常用符号,强音用 “f”(forte)表示,弱音用 “p”(piano)表示,同时展示在乐谱上的标记位置,让学生对这些符号有初步的认识。
强音与弱音的特点及表现
强音(f)的特点讲解
教师通过演唱一段歌曲片段,如《歌唱祖国》中的高潮部分,用较强的音量来表现,让学生感受强音的力量感、明亮度和饱满度。
引导学生分析强音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通常强音可以用来表达激动、热烈、欢快、强调等情感或音乐主题,如在进行曲中,强音常出现在节奏鲜明的部分,以增强行进的气势。
弱音(p)的特点讲解
教师接着演唱一首抒情歌曲,如《茉莉花》的部分段落,用较弱的音量来表现,让学生体会弱音的柔和、细腻、幽静等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弱音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弱音往往适用于表现安静、舒缓、优美、抒情、神秘等情境,像在摇篮曲中,弱音能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帮助宝宝入睡。
(三)聆听与分析(经典赏析,感悟内涵)
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片段进行播放,如古典音乐中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民族音乐中的《彩云追月》、流行音乐中的某首抒情歌曲等。
在播放每段音乐之前,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该音乐作品的背景和风格特点,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播放过程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音乐中的音量变化,并思考这些音量变化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描绘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音乐片段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对于《命运交响曲》,教师可以提问:“在开头的几个音符中,音量是怎样的?这种音量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随着音乐的发展,音量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表现命运的主题有什么帮助?”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中音量运用的理解。
以《彩云追月》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弱音部分如何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幽,而强音部分又怎样表现出云彩飘动的活泼与灵动,使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中音量变化与意境营造的巧妙结合。
在分析流行音乐片段时,探讨歌手如何通过音量的控制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起伏,如在副歌部分适当增强音量以突出情感的高潮,在主歌部分则采用相对较弱的音量来铺垫情感,让学生感受流行音乐中音量运用的独特魅力。
(四)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提升技能)
演唱实践
选择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如《小星星》,让学生先按照原曲的正常音量进行演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音量处理。将歌曲分为几个部分,如第一段用弱音(p)演唱,表现出夜晚星空的宁静与神秘;第二段逐渐增强音量至中强(mf),仿佛星星越来越亮,闪烁的频率加快;第三段用强音(f)演唱,突出歌曲的欢快氛围,就像星星们在欢快地跳舞。
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在音量控制上的问题,如音量过大或过小、音量变化不自然等。每个小组练习结束后,进行展示表演,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聆听并评价,重点评价音量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乐器演奏实践(针对有乐器基础的学生)
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鼓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乐器进行演奏实践。
教师提供一段简单的音乐旋律,要求学生先演奏一遍,不做音量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这段旋律设计音量变化。例如,在旋律的开头部分用弱奏引入,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在旋律的高潮部分加大音量,增强音乐的张力;在结尾部分逐渐减弱音量,使音乐平稳地结束。
学生进行乐器演奏练习,教师同样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乐器演奏中对音量控制的技巧运用,如在钢琴演奏中,通过手指触键的力度来控制音量;在弦乐器演奏中,通过弓子的压力和速度来调节音量;在打击乐器演奏中,通过敲击的力度和节奏来实现音量变化。每个学生演奏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分享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对音量运用的心得体会。
(五)创作与展示(发挥想象,展现才华)
分组创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木鱼、三角铁、沙锤、响板等,以及一些可以发出声音的日常物品,如易拉罐、玻璃瓶等。
教师给定一个创作主题,如 “森林音乐会” 或 “海边的一天”,要求各小组以音量为创作元素,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讨论如何运用不同的音量来表现主题中的场景、人物或情感。例如,在 “森林音乐会” 的创作中,可以用弱音来表现森林深处小动物们的轻声细语,用强音来模拟大型动物的吼叫或狂风呼啸的声音;在 “海边的一天” 的创作中,用弱音表现清晨海浪轻轻拍打沙滩的宁静,用中强音表现白天人们在海边嬉戏的热闹,用强音表现暴风雨来临前的汹涌海浪。
各小组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在旁边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品展示与评价
每个小组完成创作后,进行作品展示。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聆听,并从音量运用的合理性、创新性、与主题的契合度以及整体音乐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的建议。最后,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现力奖等,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六)总结与拓展(回顾总结,延伸课外)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音量的概念、强音和弱音的特点、音量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在演唱、演奏和创作实践中的体验与收获。
强调音量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它是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音乐的情感内涵,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和欣赏中,更加关注音量的变化,用心感受音乐艺术家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音量来创造出精彩绝伦的音乐世界的。
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音量分析,并写成一篇短文。要求在短文中描述该作品中音量的变化特点、与音乐情感和形象的关系,以及自己对这些音量运用的感受和理解。
推荐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德彪西的《月光》等,并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特别留意作品中的音量处理,思考这些音量运用对作品整体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模仿这些作品中的音量变化进行演唱或演奏练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量控制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音乐视频、音频片段以及展示教学课件。
各种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鼓、木鱼、三角铁、沙锤、响板等,以及一些可以发出声音的日常物品,如易拉罐、玻璃瓶等,供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创作环节中使用。
相关音乐教材、乐谱资料,为教师的教学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六、教学反思
在《我的音量我做主》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对音量这一音乐要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导入环节的兴趣激发,到知识讲解的理论奠基,再到聆听分析、实践操作和创作展示的亲身体验与能力提升,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逐步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演唱、演奏和创作活动,表现出了对音乐音量探索的浓厚兴趣。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合作创作环节,部分小组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和创造力的差异,参与度不够均衡,个别学生的创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和对个别学生的引导与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长与进步。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虽然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评价标准的细化和量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情况。总体而言,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为今后进一步优化音乐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经验积累,将在后续教学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更好地领略音量变化的魅力,提升音乐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