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6《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但在阅读策略和写
作方法方面还缺乏理性的分析。
本课教学要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主题。
【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 15 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 20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重点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位壮士的
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重点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重点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任务一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林则徐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不缺少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嗯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信念,那这几位英雄大家认识吗,对,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书空,齐读)
活动二、题目释疑。
1. 介绍狼牙山。
2.大家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壮士呢?你来说?
(勇敢的人、心雄胆壮的人、意气豪壮的人……)
大家觉得是勇敢的,敢于跟敌人作斗争而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人才能被称为壮士。好,把你对壮士的理解读进课题里。(再读课题)
任务二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画生字词。
活动一、认识生字
1.检查生字读音。
崎岖(qíqū) 叽里呱啦(guā) 嗖(sōu)着zhuó (着落) zháo(着凉) zhe(跑着)
2.识字游戏。
3.指导易混淆的字。(寇、棋、悬)
任务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活动一、理清思路,加小标题。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2.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交流
预设(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预设(2):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 1941 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移群众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 4-5 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 6-9 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4.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又能分成几部分呢?分别可以概括出什么样的小标题呢?
预设: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5.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本文记叙了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6.课文中的五壮士分别指谁?他们做了什么?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任务四 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故事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反复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圈画具体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活动一、精读“痛击敌人”。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五壮士的英雄形象。
预设:
师:你读出了什么?从他的表现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勇敢、沉着、作战经验丰富,以及对敌人的恨。
师: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沉着、走近了、才、狠狠地”。这是什么描写?对,这是神态描写。
师傅: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指导“抡”。你读出了什么?抡动的是——(生:是对敌人的仇恨!是战胜
敌人的力量。)
小结:还有副班长、胡德林和胡福才,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以后作文时也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将人物形象写具体。 请同学们再带着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完整读这一自然段。起!
活动二:生死抉择。
过渡:五位壮士顺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的过程中,哪个场景最令你感动?
1.预设: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班长顾全大局,不怕牺牲!)从那个地方看出来?(一个“走”字。这一走,就是一条——绝路。)
2.师:难道他面前只有这一条路?(不是的,还有一条通往主力转移方向的,可是他们为了人民毅然决然的选择走上了一条绝路,一条死亡之路)
师:他犹豫了吗?徘徊了吗?害怕了吗?(是呀,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
丝徘徊,没有一丝害怕,这、就是、斩钉截铁!齐读)
3. 听了这一声“走”,其他战士怎么反应 (热血沸腾、紧跟。)你从中体会
到了什么?
预设:五壮士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和班长想的一样,同样有舍生取义的决心,多么令人敬佩!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读这句话。
任务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两条路之中,五位战士选择了通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那一条路,他们选择了悬崖峭壁,选择了把敌人引上绝路,也就选择了把自己逼上绝路。他们选择了把转移的时间留给群众和主力部队——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就是这种义无反顾、毫不畏惧,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就是我们毫不畏惧的——(生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记叙顺序,初步读懂了课文,了解了五壮士的英雄壮举。五壮士走向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又是和敌人怎样战斗到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作业设计:
1. 课后预习其它的几个片段。
2. 找描写抗日英雄的书读一读。
【板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学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通过本文人物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文本: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憾,这是五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二、成功之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
士"?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设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努力方向
首先新课一开始,我就扣住"壮"字进行设疑: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接下来,我紧扣"壮"字这个疑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针对这四个问题,抓住文中能体现"壮"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然后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引导的逐层品味,步步深入,学生体会到了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感受到了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领悟到了五壮士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最后设置悬念、形成包袱。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到这里,作者所用称呼的都是五位战士,那么由"战士"到"壮士"是怎么形成的?文章在什么地方这种称呼才进行了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