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创设“走近历史人物 讲好中华故事”的学习情境,明确单元任务;2.调动已有学习经验,并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探究“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1.调动已有学习经验,并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探究“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生字识别与拓展1. 最易写错的字:"戎"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个字最容易写错?(预期学生回答:戎)师:没错!让我们一起来看"戎"字。(板书:戎)师:大家注意观察,"戎"旁边还有哪些相似的字?生:有"戒"字!生:还有"成"字!师:太棒了!我们来比较一下:课件展示"戒":约束的意思"成":完成、成就"戎":古代指军事、武器师:请同学们用这三个字各造一个词。生:我的"戒":戒烟生:我的"成":成功生:我的"戎":戎装(军装)2. 古今意义差异最大的字a. "尝"古义:曾经现代用法:品尝师:听我读:"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是什么意思?生:表示曾经!b. "诸"古义:许多现代用法:指代师:在这里"诸小儿"指的是?生:很多小朋友!3. 最适合表演的字:"竞"师:谁能表演"竞走"是什么样子?(学生模仿快速奔跑)师:我们来看"竞"和"竟"有什么不同?生:一个是比赛,一个是意外生:"竞"像冲刺,"竟"像突然3.问一问师:谁能代替王戎,再说说这个道理?生:我觉得王戎是通过观察,知道路边的果子不受欢迎,所以才不去摘。师:非常好,通过这一层提问,我们实现了更深的理解。4.认一认文言小知识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小知识,三个“之”字的用法。1. “诸儿竞走取之”2. “人问之”3. “取之”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之”字在句子中各自的意义是什么?生:它们都是代词,在不同句子中指代不同的对象。师:我们通过“读与讲”这几个环节,不仅朗读和理解了这篇文言文,还学到了“之”字的用法。三、创意表达与故事分层师:首先我们把这篇文言文分层次。师:故事分为三个部分:起因是什么?生:起因就是“王戎七岁,常与诸小儿游”。师:对,经过呢?生:经过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师:结果是什么?生:结果是“取之,信然”。1.故事扩充与创意演绎师:好,我们来丰富故事的经过部分。大家可以展开想象,想象画面、角色以及发生的事情。师:想象一下,看到道边的李树上果实累累,有什么感觉?生:很馋,想吃李子!师:对,那谁会去抢李子呢?为什么?生:小朋友们会去,因为他们觉得李子多一定很好吃。师:请大家演一演这个场景,有的孩子用竹竿打,有的爬上树,有的把李子藏进衣服里。有趣的是,尝一口后会怎样?生:有的孩子发现很酸,但怕丢面子,不敢说,只好自己咽口水。四、第二次升级:王戎的前传与后传师:同学们,我们来想想,王戎这个故事发生在他7岁时。你们觉得这次事件是偶然的吗?生:可能不是。王戎之前有经验,他可能以前吃过苦李。师:对,有可能!他可能多次经过这棵李子树,观察过其他人尝试过,了解这里的果子不好吃。这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师:那后传呢?在这件事情后,小伙伴们会怎样评价王戎?生:他们可能觉得王戎很聪明,以后都愿意跟着他。师:很好,大家都觉得王戎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王戎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就是跟随智者。五、拓展《世说新语·雅量》师:我们来看《世说新语》的“雅量”篇。谁能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戎的雅量?生:王戎没有被吓到,表现得很沉稳。师:对,王戎处变不惊,心如止水。这种雅量在生活中怎么运用?生:可能是学会在困难时保持冷静。课堂总结孩子们,那时的王戎才七岁,小小年纪就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怪不得他长大后能为竹林七贤之一,获得巨大的成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则故事,一起感受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板书设计25王戎不取道旁李起因:多子折枝经过:竞走取之;不动结果:取之,信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