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96张ppt)---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96张ppt)---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部编版)

资源简介

(共96张PPT)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 4 课
目标·素养
1.掌握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理解这些变法和改革发生的历史条件,培养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2.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影响,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增强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主干·体系
“四翼”检测评价
目 录
[四层]学习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秦国商鞅变法
井田制
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目的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 废除_______,奖励_____,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______等
影响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耕织
县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统治者深受汉文化影响,力主改革
措施 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___、三长制等,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影响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均田制
3.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存在边境危机
措施 针对官僚机构、__________、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新法最终被废止
财政制度
4.张居正改革
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措施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______,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结果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_________ 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考核
社会矛盾
[系统认知]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内容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影响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思想启蒙
续表
2.清末新政
目的 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措施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______、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新军
3.民国时期的改革:因政局动荡,国家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大多失败。
[系统认知] 近代中国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这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的改革,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软弱性的特征,失败是必然的。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完成__________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
2.1956—1978年中国的探索
失误 由于“左”倾错误的出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_______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现代化
3.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1)主要进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2012年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______________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改革开放
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将_____________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
续表
(2)主要内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
(3)历史意义: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系统认知]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无数次革新与变法的实践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四层]学习内容
1. 问题探史——古代中国改革的成功因素
[材料一]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进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提能点(一) 人口
任务驱动
利益博弈,潮流使然——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探究点(一)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提示] 顺应时代潮流,学习借鉴先进制度文化,勇于变革。
2. 史家说史——对清末新政的辩证认识
观点一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观点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解读]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武装力量等,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导火线;清末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可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史论形成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6)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1.商鞅徙木立信,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这反映了两者 (  )
A.成就霸业的理想 B.依法立信的思想
C.富国强兵的理念 D.救亡图存的信念
解析:商鞅徙木立信,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这些做法的本质是要取信于民,而且是用法律的形式取信于民,故选B项。
迁移训练
2.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  )
A.实行因俗而治 B.延揽汉族文士
C.承续华夏传统 D.促进政权认同
解析:北魏皇帝赐名本来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但孝文帝时期开始将之推广,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目的是促进汉族对鲜卑族政权的认同,维护其统治,同时也是鲜卑族封建化的表现,故选D项。
3.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依据西方的天赋人权论,重新塑造了孔子形象,把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统统说成是孔子所创,力图使西方民主思想在观念和语言上呈现为中国化。这一做法 (  )
A.消除了变法图强的阻力
B.有利于中西方文化融合
C.配合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D.启迪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解析:据材料,康有为将西方人权、平等思想附会到孔子学说上,并用中国观念和语言来叙述,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便于宣传维新思想,故选B项;材料中康有为的做法有利于削弱变法的阻力,但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清末新政还没有进行,排除C项;康有为是“托古改制”,借助孔子学说来推行改革,而新文化运动是反对孔教的,因而不可能起到启迪作用,排除D项。
1. 史料证史——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
[材料] 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提能点(一) 人口
任务驱动
曲折艰难,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
探究点(二)
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解读]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史家说史——改革开放的深化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
(1)1949—1956年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土地制度方面,以土地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过渡。
史论形成
(2)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形式。
(3)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经营方式的变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一个目标 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领域 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
五个 转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续表
1.1979年3月20日,《工人日报》整版刊登日本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的广告。各地读者纷纷质问报社:“为什么刊登外国广告 是社会主义报纸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报纸 ”这表明当时我国 (  )
A.社会转型的复杂性   B.商品经济的活跃性
C.改革方式的灵活性   D.经济体制的创新性
迁移训练
解析:据“质问……‘是社会主义报纸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报纸’”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读者对《工人日报》刊登日本企业的广告的质问、姓“社”姓“资”的争论等反映出当时保守思想依然存在,这表明社会转型具有复杂性与艰难性,故选A项;刊登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商品,但受到了质疑,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未被人们所接受,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广告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了质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保守,排除C项;经济体制的创新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2.从1985年开始,我国正式取消粮食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任何单位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这一举措 (  )
A.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B.实现了农民对粮食的自由支配
C.深化了土地所有制变革 D.体现了粮食价格市场化导向
解析:1985年我国正式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这有利于发挥市场对粮食价格的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
3.(2023·湖南高考)如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新华社宣传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行为,并对严宏昌买拖拉机的事情进行了肯定,这张照片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变更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排除A项;农业机械化当时没有实现,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小康社会尚未建成,排除D项。
[四层]学习内容
辩证看待——换一种视角看历史
1.对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
(1)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
(2)传统儒家、道家、杂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
多阅读 发展学科素养
(3)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
(4)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
——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
2.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按《三经新义》,亦为当时及后世攻击荆公(王安石)之一大口实。考荆公平日言论,多以一学术为正人心之本,则史所云云,谅非诬辞,此实荆公政术之最陋者也。考荆公当时,亦非于新义之外,悉禁异说,不过大学以此为教耳。夫既设学校,则必有教者,教者必有其所主张之说。盖使荆公而禁异说,则为戕贼思想之自由,然公固未尝禁之,不过提倡己之所主张而已。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地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当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商鞅变法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 (  )
A.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争
C.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精训练 体现核心价值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制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将大家庭拆分成小家庭,这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行军功爵制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这些措施使秦国国富兵强,增强了国家实力,故选A项;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增强了君主权力,“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争”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实行军功爵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而非提高平民社会地位,排除D项。
2.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下令全国各州县清查丈量耕地,核定各户占地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确定各等地的税额,结果只有少数地区实行,且在元丰八年(1085年)基本废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丈土地繁难 B.此举加重了农民群众负担
C.大地主的反对 D.此举无法增加政府的收入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五年(1072年)推行方田均税法,按各等地的每亩税额进行收税,但遭到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废除,故选C项;清丈土地繁难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该措施丈量出大量隐瞒土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排除B项;该措施减少了隐田逃税现象,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排除D项。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摘自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四翼”检测评价
一、选择题
1.荀子游历至秦国时曾发出感慨:“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秦国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传统的差异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儒家思想的传播 D.外来移民的涌入
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简朴无华的民风、行政效率提高及社会和谐安定的景象,故选B项。
2.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  )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解析:通过题干中“北朝正史记载”“族际通婚”“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
3.王安石上书宋神宗:“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A.强调国家的政治责任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王安石强调应该通过政府减息来减少民众所受剥削,其实质是强调政府应该承担民众困顿的部分责任,故选A项。
4.下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
文献 评述
《魏书》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 《居士集》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马端临 《文献通考》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赵翼 《廿二史札记》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续表
解析:据材料“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务欲以夏变夷”可知,这些典籍都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故选C项;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与“随即崩溃”“武事已渐弛也”等说法不符,排除A项;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欧阳修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评价孝文帝改革,没有体现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5.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  )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故选B项。
6.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故选A项。
7.在康有为70岁寿辰时,梁启超撰写《南海先生七十寿言》一文,文中写道:“戊戌以后之新中国,为先生实自辟之,今之少年或能讥弹先生,然而导河积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 ”作者意在强调康有为 (  )
A.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 B.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
C.致力于推动政治变革 D.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
解析:据材料可知,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故选B项;进入20世纪后,康有为成为保皇派,思想趋于保守,排除A项;据材料“导河积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可知,梁启超强调康有为推动思想解放的贡献,未涉及推动政治变革,排除C项;康有为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
8.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 (  )
人物 言论
商鞅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
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解析: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均认为社会状况变化,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也要相应变化,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发展,故选B项。
9.下面是清末赴日留学生人数统计表和清末学堂数量统计图。这一局面的发展 (  )
年份 人数
1898 48
1901 274
1902 573
1903 1 300左右
1904 2 406
1905 8 000多
1906 12 000—13 000
续表
清末赴日本留学人数统计表
A.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曲折发展 B.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先河
C.体现了近代选官制度的需要 D.结束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904年之前留日学生还较少,之后大幅增加,学堂数量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教育在曲折中发展,故选A项;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先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教育的发展状况,而非选官方式,排除C项;儒家思想在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排除D项。
10.对于清末新政,有人认为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的改革,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还有人认为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这些观点虽有不同,但均认为新政 (  )
A.维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
D.有助于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解析:由“资本主义倾向”“资本主义性质”“近代化性质”可得,上述观点都认为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或者说是近代化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B项;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并未能维护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排除A、C两项;清末新政目的是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结果加重了内外危机,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项。
11.薛福成说:“知西国所以坐致富强者,全在养民教民上用功。而世之侈谈西法者,仅曰:‘精制造、利军火、广船械。’”这说明他 (  )
A.依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 B.突破了洋务运动局限
C.最早提出民主共和思想 D.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薛福成认为西方强大的原因不仅仅是船坚炮利,更重要的是“养民教民”,可知他已经突破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故选B项。
12.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某位史学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该史学家强调戊戌变法 (  )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使人们从“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清醒过来”可知,该史学家强调的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故D项正确。
13.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其中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这可用于说明中央此举旨在 (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调整农村的种植结构
C.全面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D.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解析:据材料“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可知,自由购销使农民有了更多的主动性,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调整农村的种植结构,是农民增收的手段,而非国家颁布政策的目的,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排除D项。
14.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7.8%上升为30.8%;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3.1%上升到47.2%。由此可知,1980年我国 (  )
A.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严峻困难
B.重工业占比已略低于农业占比
C.城乡人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D.农村经济改革刺激了工业发展
解析:据材料数据变化可知,1980年,中央发文件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数省份实行了包产到户,此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轻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故选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重工业比重的具体信息,无法体现重工业占比略低于农业占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重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5.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由此可以推知,新时期的中国 (  )
A.城乡经济差距逐渐加大 B.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C.市场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 D.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解析:据题图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和比重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开放程度加深,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
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
破解我国规模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可知,建立统一的体系;据材料一“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可知,逐渐制度化;据材料一“《唐六典》中规定”“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可知,通过法律进行规范。
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评价。
答案:(1)特点:建立统一的体系;逐渐制度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等。
(2)措施: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的政治变革,是在借鉴西方君主立宪国家政治制度之后,为了缓和革命形势而展开的。其政治制度变革的基础是原有的以军机处、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旧有体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复制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制度。1910年仓促召集的国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传统和政治生态,以致先后被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拿来作为愚弄人民和欺骗舆论的工具。
材料二 孙中山关于政治体制“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构想,没有完全照搬欧美的政治制度。在他所设计的政治体制中既有美国式的分权制衡,又有英国式的权力整合,并有选择地继承传统体制中的精华,超越中西,以缔造一个更完善的政治体制。南京国民政府根据他的五权宪法理论建立了五院制。
——以上材料摘编自余海岗、王卫红
《1900—1949年中国政治变革和启示》
材料三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民主为政治特征。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建立了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摘编自朱祥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创新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复制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制度”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传统和政治生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综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制度确立不断推动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是通过政治变革实现的;清末新政“借鉴西方君主立宪国家政治制度”最终失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反映了政治改革应该适合本国国情;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保证了广大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答案:(1)原因: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缺乏相应的政治传统和政治生态);②人民的民主自由意识尚未广泛觉醒;③清政府的反动性(政治变革的基础是中央集权的旧有体制、封建地主阶级主导);④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⑤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⑥西方、日本民主制度具有内生性和民族性,难以复制。
(2)趋势:①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②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到逐渐建立人民民主专政;③由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到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制度创新;④从少数人专权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认识:①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是通过政治变革实现的;②政治改革应该适合本国国情;③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保证了广大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