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3 女娲造人 袁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本文时,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联想和想象的运用。2、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去解决。【教学目标】理解并把握《女娲造人》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写作背景】课文是根据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作者介绍】(一)作者介绍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第二部分(第4~16自然段):叙述女娲造人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7、18自然段):叙写女娲解决了造人后的麻烦。【中心思想】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全文分析】一、看图识故事1、看图识故事。看看大家能不能答得又快又好!【显屏:图片】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2、那我们说一说神话和其他故事不一样的地方呢?总结神话的特点:展开想象,运用夸张手法,故事虚构。有神通广大的形象、离奇的情节,是先民解释世界的尝试。(和日月有关)3、今天我们就学习《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并进行神话的创作。二、速读,概括文章1、这篇《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改编的。请同学们齐读《风俗通》中对于《女娲造人》情节的叙述。【显屏:《风俗通》】2、为什么袁珂的神话更加丰富?他增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2分钟内速读文章例:女娲造人原因女娲造人具体过程女娲人造出后欢乐的场面女娲心理活动与情绪袁珂笔下的女娲对造人原因和过程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有哪些心理活动?(添点什么东西才好呢?添点生物?怎么布满大地?有考虑人死亡,再创造?)在神话故事的推进中,袁珂利用一个一个疑问,发挥想象,产生自己的思考,推进故事,使得故事更加完整。3、请同学们串联这些疑问,概述文章内容,请前后讨论。例:很久以前大地上没有人,女神女娲觉得很孤独,她想造出和她一样的生物来布满大地。她分别用黄泥捏人、用藤条甩人、让男女婚配的办法,让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那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概述课文呢?例:女娲抟土造人。所以,一个一个的疑问是这是神话的灵感来源,让作者展开想象,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板书:灵感促想象)三、精读,赏析人物形象(总结想象的方法)(一)剖析神性,点明想象神奇性1、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一共给了3个批注。我们看看第2个批注。【显屏】“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怎么说呢?例:①“说也奇怪”一出现,一般就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出现不可思议、神奇的情节了。②“说也奇怪”,预示着,这个人和普通的人不一样。所以,作为神话,需要作者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人物变得与凡人不同。2、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女娲与凡人不同之处?例:七十次变化、揉泥土就可以变成人、枯藤挥洒泥浆成人3、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娲?——神通广大、能力非凡。4、正是因为作者奇特的想象力,给我们塑造了神力非凡的女娲形象。(板书:神奇的想象)(二)剖析人性,点明想象合理性1、除此之外,第一条批注说:女娲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2、女娲身上有哪些普通人的特性呢?请你再次速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有语句。师:结合你提取的关键句,来点评: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倒不如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显屏】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倒不如说她是一个 人?例;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个温柔、慈爱的人。她看到孩子们在周围笑着跳着的时候,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都忘记自己造人的辛苦了。3、师:为什么小人称呼女娲为母亲(妈妈)?那我们我们常常把土地叫做母亲,这两者有什么关联?明确:因为土地生长万物,孕育人类,土地是人类的母亲,受人们尊敬爱戴;而女娲用泥土造出了人,让人类繁衍,也受小人的喜爱,从这个意义说,女娲也是人类的母亲。因为女娲和土地之间有相似性,所以那些小人称呼女娲为“妈妈”,这就是作者想象的合理之处!4、文中很多想象都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你能找到哪些?例:女子、男子与人类的逻辑合理。环境描写与人类逻辑合理(自然有昼夜变化)泥土捏人(引申,泥土原因:泥土可以捏+泥土孕育生命万物,母亲般情怀)找镜子,女人普遍爱美5、神话除了拥有奇特的想象,还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读一读。【显屏】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结论:女娲的聪颖、勤劳、负责都是现实中人的特性。所以想象所展示的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这就是想象的合理性。(板书:合理的想象)四、对《夸父逐日》进行想象掌握了方法,我们就要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开始自己的文学的创作。要求:发挥想象,梳理情节,突出形象,将《夸父逐日》改写为神奇、合理的神话。五、对照三年级课文《盘古开天辟地》,结合投影上的文言文版本,大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模仿《女娲造人》,给《盘古开天辟地》改写一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中昏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要求:1.内容丰富,可将一系列的疑问串连成线索,推动故事发展2.大胆地展开想想和联想,使其神奇起来3.依据一定的事实,讲求合理性。【板书设计】女娲造人袁 珂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课后反思】本节课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我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我却因为下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其次是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教育有不足之处,对问题的认识较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