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 《跳月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 《跳月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跳月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跳月歌》的学习,能准确识别乐曲中的乐器,感受其独特的5/8拍节奏,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 (2)在欣赏、演唱、舞蹈等学习过程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学会从音乐作品中联想不同场景。 (3)增进对彝族民俗文化的喜爱,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积极参与彝族音乐文化的体验与传承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跳月歌》的音乐风格与节奏特点。 (2)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能与音乐相配合。
教学难点
(1)理解乐曲《跳月歌》的风格特点与其背后的彝族文化背景。 (2)掌握舞蹈动作与5/8节拍音乐的准确同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生:56个) 教师引入乐曲相关内容(1)教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音乐了解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请看这张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哪个民族?(生:彝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补充介绍彝族的特色服饰和生活环境。 (2)教师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区,有多个支系。其中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的一个彝族分支。(播放火把节传说动画) (生:认真观看动画,对火把节有了初步的认识) (3)教师介绍“跳月”的故事: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歌舞形式,通常在宽敞的草坪或树林中举行。活动中,男女青年手持不同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场面十分热烈。(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生:听得很入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欣赏乐曲 1. 初次聆听《跳月歌》 教师播放《跳月歌》,并提问: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生:音乐很欢快,让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教师接着问:你们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吗?(生: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舞蹈活动,他们在空旷的地方举行舞会,演奏各种乐器并跳舞)教师讲解“跳月”的背景及其由来:据说在很久以前,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家齐心协力灭火后,为了庆祝胜利,模仿打火的动作创造了这种舞蹈,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跳月”。是不是很有意义呢?让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段音乐吧。 2. 再次聆听《跳月歌》 教师提问:你们能找出乐曲中重复最多的一段旋律吗? 教师指导学生学唱主题旋律,并用手拍打出节奏。 学生尝试哼唱并跟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练习。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旋律的魅力,在结尾处加上拍手两下或加衬词呐喊声,准备进入下一步学习吧!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拍打节奏,加强音乐记忆。 3. 乐器辨识 教师提问:这段乐曲属于民乐合奏,里面使用了多种乐器。(播放《跳月歌》动画)谁能听出这些乐器有哪些?(生:三弦、笛子、鼓等) 教师展示三弦,解释其结构特点及在彝族音乐中的重要性。 4. 乐曲分析 教师提问:乐曲中频繁出现的变化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场景?(生: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其中……)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及背后的文化含义。 5. 学习基本舞步 教师详细介绍并演示“跳月”的基本步伐: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左脚紧跟上;右脚再次向外迈出一步,同时左脚蹬空两次,配合拍掌与呐喊;换方向重复以上步骤。 学生认真学习每个动作,尝试跟着老师一起做。老师逐一向学生解释每一步的具体动作要领,确保大家都能掌握正确的舞步技巧。 (生:逐渐掌握了基础舞步后,开始自信地跟随音乐起舞) 6. 练习与表演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练习刚刚学到的舞蹈动作。分组进行实践表演,每组选择特定的情境进行演绎。(如:青年男女的聚会、节日庆典等) 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增强互动体验。 三、拓展学习 1. 欣赏不同版本的《跳月歌》 播放吕薇演唱版的《跳月歌》,让学生对比纯器乐版本与歌唱版的区别。 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版本之间的主要差异在哪里?(生:歌唱版更注重歌词的表现力,而器乐版则侧重于旋律和伴奏的丰富性) 2. 了解其他彝族音乐 欣赏《彝族舞曲》和《北京喜讯到边寨》,加深对彝族文化艺术多样性的认识。 教师简要介绍每首曲目的特点及文化背景,鼓励学生发现各自独特的韵味所在。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音乐是我们走进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跳月”不仅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今天通过《跳月歌》,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了这份来自遥远山寨的热情与活力。希望大家今后也能继续保持好奇心,探索更多未知的美好事物。最后,在轻快美妙的《跳月歌》中,师生共同起舞,让欢乐延续至课后的每一刻。 全班同学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充分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