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精练1 人口分布(分值:5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基础过关】 读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和人口比例图,完成1~2题。1.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200千米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 )大洋洲 南美洲亚洲 欧洲2.非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比例最小的原因是 ( )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据此完成3~4题。3.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地形和气候 土壤和植被历史和文化 政治和经济4.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人口分布较集中地区大多 ( )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地处山麓,临近河流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5.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地形 气候河流 土壤6.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① ②③ ④ 图1为“澳大利亚人口、矿产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7.澳大利亚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北部地区 东南沿海8.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气候因素 交通因素开发历史 矿产分布 中亚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如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数量、领土面积柱状图”。完成9~10题。9.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土库曼斯坦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10.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热量 矿产水源 土壤【能力提升】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1~12题。11.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非季风区多季风区少 沿海多内陆少高原多平原少 西北多东南少12.影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气候 地形土壤 水源 读近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3~14题。13.由图可知,江苏省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为 ( )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四周人口密度大于中部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较大14.影响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气候 国家政策经济因素 地形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部和南部为突起的鲁中南山地丘陵,东部是起伏和缓的丘陵,西部和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每一次改道都会形成巨大的黄泛区;入海口处,由于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严重。图1示意山东省地形、矿产分布,图2示意某年山东16地市人口密度。图1图2(1)整体上看,山东省人口分布呈 特点,主要集中在 部。(2分) (2)分析山东省人口众多的原因。(4分)(3)与菏泽相比,东营人口密度较 ,主要原因是 。(6分) 课时精练1 人口分布1.A [从图中可以读出,大洋洲居住在距海岸200千米之内“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在各大洲中比例是最大的。]2.C [据图可知,非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大洲总面积的比例约18%,是各大洲中最小的,这是由于非洲的海岸线最为平直,少海湾和半岛。]3.A [人口、聚落分布区主要是自然条件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小,以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A正确。土壤和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的制约,B错误。历史和文化、政治和经济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C、D错误。故选A。]4.B [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地处山麓,临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西北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但夏季炎热,A错。西北地区矿产丰富,工业不发达,C错。沙漠戈壁面积广,土壤肥力差,D错,故选B。]5.A [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6.D [由图可知,④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人口分布相对数量最多,密度最大。]7.D [据图1可知,澳大利亚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部,西部、北部,尤其是中部地区人口稀少,故D正确,A、B、C错误。]8.D [据图2及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东南沿海是温带、亚热带气候,气候暖湿;且东南部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早,利于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故排除A、B、C。据图1可知,澳大利亚的西部多矿产资源分布,但是人口稀少,故矿产分布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最小,选D。]9.B [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土地面积。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①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70万人÷19.9万km2≈33.7人/km2;②塔吉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990万人÷14.3万km2≈69.2人/km2;③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3 426万人÷44.9万km2≈76.3人/km2;④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1 915万人÷272.5万km2≈7.0人/km2;⑤土库曼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18万人÷49.1万km2≈12.6人/km2。因此,中亚五国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10.C [中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其东南部为高原山地,降水较多,冰雪融水丰富,人口分布较密集,因此,导致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C正确;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中亚东南部地区不具备明显优势,B错误;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成土条件较差,土壤不肥沃,D错误。]11.B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季风气候区人口多,西部非季风气候区人口少,A、D错误。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B正确。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C错误。故选B。]12.B [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青海、西藏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多米,故影响该地区成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B正确。故选B。]13.D [据图可知,江苏省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大致为南部人口密度大于北部,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较大。D正确。]14.C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省内气候差异不大,A错误;江苏省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且南部经济水平高于北部,导致人口密度南部高于北部,C正确;国家对苏南苏北的人口政策没有差异,苏南苏北的地形差异小,对人口密度影响小,B、D错误。]15.(1)不均衡 西南(西)(2)自然原因:多平原、低山丘陵,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较丰富。社会经济原因: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3)小(低) 位于黄河入海口,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势低洼,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严重(或土壤肥力低);开发历史短课时精练2 人口迁移(分值:6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基础过关】 伴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与人力资源短缺,各大城市争相发布“抢人才”政策,但常住人口转化为户籍人口的数量却相对有限,城市户籍缺口较大。下图示意2001~2018年间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1 000万人口以上)的常住与户籍人口变化。据此完成1~3题。1.与北京相比,2001~2018年间深圳 ( )常住人口数量较多 户籍人口数量较多常住人口增长较慢 户籍人口增长较快2.2018年北上广深四城户籍缺口最大的是 ( )北京 上海广州 深圳3.当前对中国超大城市户籍人口转化影响最小的是 ( )城市供水 医疗资源教育资源 绿地面积 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为人口普查带来困难(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据此完成4~6题。4.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 ( )①旧城的危房改造 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③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 ④严格的户籍管理②③ ①②②④ ①③5.“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黑龙江省 浙江省安徽省 四川省6.主要表现在“有户(籍)无人”地区的特点有 ( )①经济的发展水平低 ②经济的发展水平高③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④医疗、教育条件差①② ②③①④ ②④ 下图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浙江省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及占比(%)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7.甲省为 ( )苏 闽皖 桂8.来自贵、川两省的外来人口占比差异较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人口总量 产业活动国家政策 气候条件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9~10题。9.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生育政策调整 落户政策放宽医疗条件改善 行政区划变动10.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人口老龄化加剧 GDP增长缓慢环境承载力下降 产业结构优化【能力提升】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某时段人口增长状况示意图。完成11~12题。11.图示时段人口数量最少的年份是 ( )2013年 2014年2015年 2016年12.2016~2018年期间该城市最有可能 ( )总人口快速减少 城市房价增长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实施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规定2021年之后入职唐山的研究生可获得10万元的购房补贴,博士生可获得30万元的购房补贴,并降低了唐山市的落户门槛。据此完成13~14题。13.唐山市修订人口落户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吸引人口迁入 推动房地产发展带动旅游业发展 推动城镇化进程14.唐山市人才引进政策在短期内未对人才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其原因可能是 ( )购房优惠力度小城市产业结构不完善城市发展潜力较小地理位置偏僻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总人口9 851万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 101万人。下图为东北三省位置示意图。(1)分析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原因。(6分)(2)推测东北三省外流人口的主要迁入省市,并说明理由。(6分)(3)简述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不利影响。(6分)课时精练2 人口迁移1.D [据图可知,北京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大于深圳,深圳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北京快。]2.B [据图可知2018年上海户籍缺口最大,超过1 000万;北京户籍缺口大约是700万,深圳大约是800万,广州大约是600万。]3.D [城市供水、医疗资源、 教育资源对中国超大城市户籍人口转化影响都很大,而绿地的多少对其影响是最小的,绿地条件优越对于吸引人口落户影响微弱。]4.C [由于广大务工人员的户籍与常住地不一致,造成“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务工人员外出务工,而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务工人员难以在务工地入户,②④正确。旧城的危房改造、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对“人户分离”现象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①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5.B [“有户(籍)无人”应该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户籍在当地,人不在当地的现象,安徽省、四川省以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外出务工人口多,“有户(籍)无人”现象比较普遍,A、C、D错误;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应是“有人无户(籍)”,B正确。]6.C [根据材料信息,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有户(籍)无人”说明为人口迁出地,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大部分由欠发达地区迁移到较发达地区。人口迁出地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低,①正确,②错误;人口迁出地为欠发达地区,以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③错误;人口迁出地为欠发达地区,医疗、教育条件差,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C。]7.C [阅读表格可知,甲省为浙江省外来人口中占比最高的省,江苏省(苏)、福建省(闽)经济发展较好,是人口流入区,不会占比高, A、B错误;安徽省(皖)与浙江省临近,人口流入方便,且经济发展较浙江差,因此甲省为安徽省, C 正确。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距离浙江省较为遥远,距离广东较近,人口流入广东较多,流入浙江较少,不会占比最高, D 错误。]8.B [读图可知,来自贵州省的外来人口占比明显比来自四川省的外来人口占比大。从人口总量来看,四川省的人口总量远大于贵州省,不会导致来自四川省的外来人口占比低,排除A;可能四川省的产业规模及对就业人口的吸引力比贵州省大,因此迁入浙江省的人口相对较少,B符合题意;贵州、四川两省的国家政策、气候条件相似,不应是导致来自贵、川两省的外来人口占比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排除C、D。]9.B [户籍人口来源于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落户。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每年增长大约10万~20万,增长率可达5%~10%,与我国目前实际自然增长率不足0.6%相比明显偏高,意味着大量的户籍人口增量来自外来人口的落户,A错。2016年之前的户籍人口增量不大,2016年后增量明显加速,结合我国户籍管理实际情况可知,为保障本地市可持续发展,很多地区实施了优惠政策刺激各类人才落户本地,选B。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二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错。]10.D [本市常住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活动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市产业的变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时期,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前来务工,一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会减少,常住人口的增速会减慢。2010年之前,常住人口增速较快,之后明显减慢,与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关系最大,选D。人口老龄化只是影响人口结构,对人口数量影响较小,A错;GDP是国民经济的宏观数据,是多种生产要素综合的结果,而不是要素变化的原因,B错;环境承载力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提升,C错。]11.A [读图可知,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的和小于0,说明人口减少;2014年至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的和大于0,说明人口增加;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均为正值,人口增加;由上述分析可知,图示时段人口数量最少的年份是2013年,A正确,B、C、D错误。]12.B [由上题分析可知,2016~2018年该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房价会增长加快,A错误,B正确;2016~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没有变化,但人口机械增长率负值不断变小,直至转为正值,说明人口迁出减少,直至人口迁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比重下降,C、D错误。]13.A [根据材料可知,购房补贴和修订人口落户政策的目的是吸引人口迁入,A正确;对房地产发展有推动作用,能带动旅游业发展,也能推动城镇化进程,但都不是修订人口落户政策的主要目的。]14.C [根据材料可知,购房优惠力度较大,A错误;唐山的地理位置优越,D错误;唐山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对人才吸引力小,但不是主要的原因,B错误;唐山地处环渤海地区,相对北京、天津等城市,发展潜力较小,C正确。]15.(1)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促使部分人口离开去寻找就业机会;重工业的发展使其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人们选择搬离;东北三省纬度高,冬季严寒,加之森林广布,宜居范围较小等。(2)主要迁入省市:山东、北京、天津等。理由: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机会多;距离东北地区较近,交通便利等。(3)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速慢;人才外流,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负担加重等。课时精练3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分值:5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基础过关】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影响二战后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经济 政策战争 气候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 )欧洲 非洲北美洲 亚洲 “七普”显示,我国目前进入了人口迁移规模迅速扩大、增速和活跃度明显上升的时期。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2020年不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比重。据此完成3~4题。3.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是 ( )城城迁移 镇城迁移乡城迁移 乡镇迁移4.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人口 ( )迁移方向变化较大向乡镇回流更明显平均迁移距离缩短城城迁移比重下降“反向春运”是指部分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一起过年的现象(如图)。除夕前一周飞往某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迅速,“四老两小”旅客订单显著增长。完成5~6题。5.“反向春运”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①人口流动的规模近年来逐渐加大 ②人口流动主要受环境的影响 ③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④人口流动以年轻劳动力为主①② ①③②④ ③④6.春节前踏上“反向春运”的旅客最可能要去省份是 ( )江苏 四川西藏 山西 不同乡村地区存在两类人口迁移导致的老龄化:一类是大量年轻人口迁出导致的残留老龄化;一类是大量老年人迁入导致的集聚老龄化。我国长三角G村,山环水绕,森林茂密,风光秀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吸引了周围大城市的退休老年人迁入。据此完成7~8题。7.不同乡村地区出现两类人口迁移导致的老龄化,主要取决于不同乡村 ( )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②生态环境差异 ③人口年龄结构不同 ④人口密度因素①② ③④①③ ②④8.外来老年人口迁入对G村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①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②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③解决都市养老难题 ④促进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发展①② ③④②③ ①④ 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劳动者。人口城乡两栖,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的两栖。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户籍藩篱的逐步打破以及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产权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城里人下乡的两栖状态。人口城乡两栖是我国社会在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据此完成9~10题。9.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两栖”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快速工业化 农村经济振兴服务业的发展 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10.城乡两栖人口现象的出现,对农村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劳动力短缺消费需求旺盛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有利于农村产业的多元化【能力提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空间格局上呈现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三大分区,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人口密度北部明显高于南部和中部。从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先后进行了六次生态移民工程,将123万贫困群众迁到宜居之地。下图为“2010~2019年宁夏人口重心分布演变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关于宁夏人口重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口重心一直向东北方向移动2010~2013年人口重心在几何中心北侧2013~2015年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较慢2016~2019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12.生态移民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为安置区提供廉价劳动力,减轻负担安置区工业化水平提高,加剧环境污染原居住地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不稳定移民群众生活生产环境转变,适应困难 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量减去人口迁出量的绝对值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人口迁移增长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1949年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13~14题。13.下列有关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T2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T2时期人口机械增长减慢14.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压力不断增大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促进了农业的发展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经济的发展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藏南河谷区因其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和工农业相对发达,成为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迁入区。藏南河谷区的林周县白朗村原住户138户,到2019年末迁入住户157户。下图是“白朗村作为迁入区前后的土地利用分布图”。(1)简述藏南河谷区作为迁入区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2)描述白朗村在移民迁入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4分)(3)说明西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有利影响。(4分)课时精练3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1.A [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战后流向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政策、战争、气候不是影响二战后人口迁移的因素,B、C、D错误。]2.D [结合图片可知,箭头粗细表示迁移人口数量的多少,亚洲大量人口前往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迁出人口最多,D正确,A、B、C错误。]3.C [由2020年不同区域人口迁移比重可知,城城迁移占比为19.18%,镇城迁移占比为6.78%,乡城迁移占比为40.63%,乡镇迁移占比为18.94%,占比最大的是乡城迁移,是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故选C。]4.D [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仍以乡城迁移为主,迁移方向变化不大,A错误。迁往乡、镇的人口占比略有增加,变化不大,B错误。图示信息只能反映出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无法判断迁移距离的变化,C错误。城城迁移的比重由2010年的22.38%降至2020年的19.18%,D正确,故选D。]5.B [由材料除夕前一周飞往某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迅速可知,近几年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①对。反向春运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②错。子女一般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故反向春运是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③对。人口流动以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为主,④错。排除A、C、D,故选B。]6.A [由材料可知反向春运是在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人和孩子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去度春节的现象,江苏为经济发达省份,是旅客最可能去的省份,A正确;四川、 西藏和山西为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反向春运”的旅客去的可能性更小,B、C、D错误。故选A。]7.A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年轻人口大量迁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容易出现残留老龄化,①正确;不同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村庄能够吸引退休老人迁入,②正确;材料说明是因人口迁移导致的老龄化,即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比例大,③错误;人口密度差异不是导致老龄化的因素,④错误。]8.D [外来老年人口迁入使乡村人口增多,同时外来老年人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①正确;老年人口不属于劳动力人口,不会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②错误;外来老年人口迁入会缓解都市养老问题,但不会彻底解决都市养老难题,③错误;外来老年人口迁入要解决住房问题,可以促进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发展,④正确。]9.A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差距,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A正确,B错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不是服务业,C错误;此时仍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错误。故选A。]10.B [人口城乡两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目前也出现了城里人下乡的两栖状态,这种现象对农村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表现在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说法正确;有利于将资金、技术引入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D说法正确;不利的方面表现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A说法正确;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主要在城市消费,造成农村消费需求不旺盛,B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11.B [人口重心先向西北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材料中“人口密度北部明显高于南部和中部”表明,宁夏人口重心在几何中心北侧,所以2010~2013年人口重心在几何中心北侧;2013~2015年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较远,速度较快;2016~2019年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2.D [生态移民可以为安置区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不属于问题;生态移民安置区不一定是从事工业生产,不一定加剧迁入区的环境污染;原居住地人口迁出,就业机会增加;移民群众到新的地区,环境条件发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发生转变,适应较为困难。]13.B [由图示信息无法判断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A错误;T2时期人口迁入率高,迁入的主要是劳动人口,所以老年人口比重下降,B正确;T1时期人口以迁出为主,人口总量下降,C错误;T2时期人口迁入率高于人口迁出率,人口机械增长加快,D错误。]14.C [据材料可知,人口迁移增长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读图可知,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就业压力不断减轻,A错误;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主要是劳动人口迁出,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C正确;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丰富的劳动力主要就业于该地区的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促进了经济发展,B、D错误。]15.(1)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降水相对较多,河谷汇聚水流,水源充足;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草地减少;耕地、建设用地增加。(3)迁出地:植被覆盖率提升,生态环境修复;迁入地: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课时精练4 人口容量(分值:5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基础过关】 下图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 )水资源 土地资源经济结构 生活水平2.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 )小于0.04亿介于0.04亿到0.25亿之间介于4.05亿到33.34亿之间大于33.34亿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下图为“不同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生态足迹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是 ( )甲 乙丙 丁4.下列措施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是 (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工业密度大限制公共交通发展 建筑密度大 新加坡被称作“城市国家”,面积不及北京的通州区大。国土狭小使得水资源的汇集和保存成为难题。经过填海工程,新加坡已经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582 km2,扩展到2015年的719 km2;水资源问题则通过海水淡化、向邻国购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解决。据此完成5~6题。5.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科技发展水平 政策土地和水资源 消费水平6.文字材料说明,新加坡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发展科技 扩展国土对外开放 降低消费水平 下图为“不同气候区世界人口容量测算柱状图”。读图,完成7~8题。7.图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社会经济 生物资源科技技术 地形8.按图中推算,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 )热带雨林气候区 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9~10题。9.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可养活人口不超过1 000人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稳定t4时期,该岛屿的生态环境优于t2时期10.关于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能力提升】 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该区域地形状况和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1~12题。11.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科技水平 消费水平水资源 对外开放程度12.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读江苏省江阴市各种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示意图,完成13~14题。13.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可能为 ( )600万人 200万人700万人 400万人14.为了提高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列措施效果最明显的是 ( )改善城市水环境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超2 700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下面两图分别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1)简述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2分)(2)分析澳大利亚中部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4分)(3)有人认为澳大利亚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6分)课时精练4 人口容量1.B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数量最小的资源。图中土地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最小,因而影响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土地资源,故选B。]2.A [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可知,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0.04亿,而人口合理容量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人口合理容量应小于0.04亿,故选A。]3.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结合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定义可知,乙区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生态环境压力小,B错误。甲、丙、丁三个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丙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差值最大,表明丙生态环境压力最大,C正确。]4.A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会节约水资源,提高区域水资源的供应能力,有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A正确。工业密度大,会加剧环境污染,B错误。限制公共交通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会加剧大气污染与能源紧张,C错误。建筑密度大,区域内人口数量大,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增大,不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D错误。]5.C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故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新加坡被称作“城市国家”,面积不及北京的通州区大,国土面积狭小使得水资源的汇集和保存成为难题,故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水资源,C正确。]6.D [经过填海工程,新加坡已经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582 km2,扩展到2015年的719 km2;水资源问题则通过海水淡化、向邻国购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解决,包括了发展科技、扩展国土、对外开放,排除A、B、C。但没有提到降低消费水平,D正确。]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约一个区域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在图中所示的四种气候类型区域中,热带雨林气候的生物资源是最丰富的,其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测算值也是最高的,因此可知图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生物资源,B正确。]8.A [读图可知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密度和人口合理容量远高于图中其他气候区,但现实状况是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稀少,所以热带雨林气候区是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B、C、D错误,A正确。]9.B [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大约可养活2 000人;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源得以开发、农产品产量增加,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t3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远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生存危机严重;t4时期,该岛屿生态环境比T2时期差。故选B。]10.D [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很多,不局限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较大。故选D。]11.C [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贫乏,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水资源较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12.B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不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错误。]13.B [根据“木桶效应”原理,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受水环境影响,要在300万人以下;则A、C、D都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14.A [由图可知,制约江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城市水环境,因此,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质量,可以提高其资源环境承载力,A正确。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增加当地的水资源,但是不能改变水环境,不能有效提高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B不对。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能改变水环境,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不大,C不对。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可以节约资源,但是对水环境影响不大,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作用不明显,D不对。故选A。]15.(1)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及西南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人口稀疏。(2)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3)国土面积广大;矿产、草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精练1 人口分布.docx 课时精练2 人口迁移.docx 课时精练3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docx 课时精练4 人口容量.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