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专题18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考点精讲构建知识体系考点梳理1.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6年7考)图形名称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腰直角 三角形图形性 质 边 两腰① 三边相等 勾股定理: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有 两直角边相等角 两底角② 三角相等,且每一个角都等于⑧ 两锐角之和等于 两锐角相等且都等于45°特殊 性质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③ 、④ 、⑤ 相互重合(简记为“三线合一”) 满足“三线合一” (1)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2)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1.满足“三线合一” 2.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对称 性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⑥ 条对称轴,对称轴是 ⑦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⑨ 条对称轴,对称轴是 ⑩ — 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条对称轴,对称轴是 面积计 算公式 S= S=ah= S=ch= S=ch= 2.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6年6考)练考点1. 在△ABC中,AB=AC.(1)若△ABC的周长为12,一边长为5,则BC= ;(2)若△ABC的一个内角为80°,则∠B= °;(3)如图,延长BC至点D,使得CD=AC,CE平分∠ACD交AD于点E,若AB=5,AD=8,则CE= .第1题图2. 如图,在Rt△ABC中,∠BAC=90°,AD是BC边上的中线.第2题图(1)若∠B=2∠C,则∠B= ;(2)在(1)的条件下,若AB=4,则AD= ,∠ADB= °;(3)若△ABC中两边长分别为3,4,则△ABC的周长为 .3. 如果△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b∶c=1∶1∶,那么△ABC是( )A. 等边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高频考点考点1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证明及计算 (2020.20)例1 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F为CA的延长线上一点,过点F作FG⊥BC于点G,交AB于点E.(1)求证:AD∥FG;(2)试判断△A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图②,连接CE,若CE⊥AB,AB=13,BC=10,求CE的长;(4)若∠B=60°,BC=8,E为AB的中点,求BG的长.图①图②例1题图考点2 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证明及计算 (6年3考)例2 如图①,已知在△ABC中,CD是边AB上的高,∠A=∠BC D.(1)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30°,BD=,求AC的长;(3)若AC=,BD=4,求AD的长;(4)如图②,AE平分∠CAB交CD于点F,交CB于点E,求证:CE=CF.图①图②例2题图真题及变式命题点1 特殊三角形的判定 (6年7考,常在计算题中涉及考查)1. (2020广东20题6分·人教七上习题改编)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BD=CE,∠ABE=∠ACD,BE与CD相交于点F.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第1题图(2020广东21(2)题5分)若a=-4,b=12,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长为2,另外两条边的长是关于x的方程x2+ax+b=0的解.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1变条件——将已知条件变为与非负性结合已知△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b)2++|c-3|=0,则△ABC是( )A. 等边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命题点2 与特殊三角形有关的计算 (6年7考,常在几何题中涉及考查) 3. (2021广东20题6分·北师八下习题改编)如图,在Rt△ABC中,∠A=90°.作B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延长AC至点E,使CE=A B.(1)若AE=1,求△ABD的周长;(2)若AD=BD,求tan ∠ABC的值.第3题图新考法4. [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以“黄金三角形”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查阅资料】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底与腰的比是,则这个三角形是黄金三角形.【动手操作】如图①是老师展示的一张邮票,同学们发现邮票中五角星的五个角都是36°,并制作了相同五角星如图②所示,∠A的度数为36°,且AD=AB=1,于是猜测△ABD是黄金三角形.【解决问题】(1)∠CBD= °;(2)求证:△ABD是黄金三角形;(3)如图③,在Rt△ABC中,∠ACB=90°,∠BAC=18°,BC=1,求AB的长.第4题图考点精讲①相等 ②相等 ③平分线 ④底边上的高 ⑤底边上的中线 ⑥1 ⑦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⑧60° ⑨3 ⑩每条边上的高(或中线或内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a2+b2=c2 90° 斜边的一半 斜边的一半 斜边的一半 一 斜边上的高(或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ah a2 ab a2 90°(直角) 60° 相等 练考点1. (1)2或5;(2)50或80;(3)32. (1)60°;(2)4,60;(3)12或7+3. D高频考点例1 (1)证明:∵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AD⊥BC,∵FG⊥BC,∴AD∥FG;(2)解:△AEF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BAD=∠CAD,由(1)知AD∥FG,∴∠F=∠CAD,∠AEF=∠BAD,∴∠F=∠AEF,∴AF=AE,即△AEF是等腰三角形;(3)解:∵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BD=CD=5,AD⊥BC,∴在Rt△AB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D===12,∵CE⊥AB,∴S△ABC=BC·AD=AB·CE,即×10×12=×13×CE,解得CE=;(4)解:∵∠B=60°,AB=AC,∴△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8,∵FG⊥BC,∴∠BEG=90°-∠B=30°,∵E是AB的中点,∴BE=AB=4,∵在Rt△BEG中,∠BEG=30°,∴BG=BE=2.例2 (1)解:△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CD是边AB上的高,∴∠ADC=90°,即∠A+∠ACD=90°.∵∠A=∠BCD,∴∠ACD+∠BCD=90°=∠ACB,∴△ABC是直角三角形;(2)解:∵∠ACB=90°,∠A=30°,∴AB=2BC,∠B=60°,∵CD是斜边AB上的高,∴∠BDC=90°,∴∠DCB=90°-∠B=30°,∴BC=2BD,∴AB=4BD;∴AB=4,BC=2,∴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6;(3)解:∵CD⊥AB,∴∠ADC=∠ACB=90°,且∠CAD=∠BAC,∴△ACD∽△ABC,∴=,∵AB=BD+AD,∴=,∵AC=,BD=4,∴=,解得AD=-5(舍去)或AD=1,∴AD=1;(4)证明:在Rt△AEC中,∠CEA=90°-∠1,在Rt△AFD中,∠AFD=90°-∠2,∵AE平分∠CAB,∴∠1=∠2,∴∠AFD=∠CEF,又∵∠CFE=∠AFD,∴∠CEF=∠CFE,∴CE=CF.真题及变式1. 证明:在△BDF和△CEF中,,∴△BDF≌△CEF(AAS),∴BF=CF,∴∠FBC=∠FCB,∴∠DBF+∠FBC=∠ECF+∠FCB,即∠ABC=∠ACB,∴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 解:该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4,b=12,∴关于x的方程x2+ax+b=0即为x2-4x+12=0,解得x1=x2=2,∴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2+(2)2=(2)2,∴该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式2.1 D 【解析】由题意得,解得,∵a2+b2=c2,且a=b,∴△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 解:(1)如解图,设DF交BC于点F,由题意得AB=CE,DF垂直平分BC,连接BD,∴BD=DC,∴△ABD的周长=AB+AD+BD=CE+AC=AE=1;(2)设AD=x,由AD=BD,得BD=3x,在Rt△ABD中,∠A=90°,∴AB==2x,由(1)得CD=BD=3x,∴AC=AD+CD=4x,∴tan∠ABC===.第3题解图4. (1)解:36;【解法提示】∵∠A=36°,AB=AD,∴∠ADB=(180°-∠A)=72°,又∵∠ADB=∠C+∠CBD,∠C=36°,∴∠CBD=∠ADB-∠C=36°.(2)证明:∵∠A=∠C=∠CBD=36°,∴AB=BC=1,∴△BDC∽△ABC,∴=.设BD=x,则AC=1+x,∴=,整理得x2+x-1=0,解得x1=,x2=(不符合题意舍去),∴===,∴△ABD是黄金三角形;(3)解:如解图①,延长BC至点D,使得BC=CD,连接AD,则BD=2BC=2.∵∠ACB=90°,∴AC是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AB=AD,∴∠BAD=2∠BAC=36°,由(2)可知,等腰△ABD是黄金三角形,∴=,即=,解得AB=+1.第4题解图①一题多解法如解图②,记AB的中点为E,连接CE,即AE=CE=BE=AB,∴∠BEC=∠BAC+∠ACE=2∠BAC=36°,又∵BE=CE,∴由(2)可知,等腰△BCE是黄金三角形,∴=,即=,解得BE=,∴AB=2BE=2×=+1.第4题解图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