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解析:“什么是最困难之事”与“什么是最容易之事 ”【作文原题】有人问泰勒斯①,什么是最困难之事, 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问他:“什么是最容易之事 ”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 请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注】①泰勒斯: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审题指导】这是一道较为典型的多观点材料作文题。两个观点分别是“认识你自己最困难”和“给别人提建议最容易”。因为要求里是“选准角度”而非“自选角度”,所以这道作文题最合乎题意的立意角度一定是能“罩得住”这两个观点的立意角度。选择单独谈对前一个观点的思考和感悟,或者单独谈对后一个观点的思考和感悟,严格来说都不算是符合题意的立意角度。而要能罩得住两个观点,最好用的就是“交集思维”,即咱们可以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些角度来寻找交集。“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两个观点是否有存在有现象上的交集?“认识你自己”和“给别人提建议”从现象上来看,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而“最困难”和“最容易”又恰恰构成了一对矛盾,所以这两个观点从现象上来看,其实是不存在什么交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可能拿到这个作文题,想凭着直觉找交集,会觉得有点懵的原因。因为它们“一点也不像”,没有什么显见的共同点。那么再看看“为什么”——也就是我们可以从原因的角度来看,想想“认识你自己最困难”和“给别人提建议最容易”会否有可能是由于同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把这些个原因拎出来,这个两个观点咱们就都可以罩住了。从视角上说,我们很可能会只看得到自己,只沉浸在自己的感觉和判断里,于是就导致“认识你自己最困难”和“给别人提建议最容易”。(原因:陷入视觉盲区,缺乏多元视角。如:“何不食肉糜”;《逍遥游》中的惠子);从思维上说,我们很可能会因为思维方式的封闭,固守在自己的认知里,导致“认识你自己最困难”和“给别人提建议最容易”。(原因:封闭固执,不能开放变通。如:《乾隆皇帝写给英王乔治三世》)也可能因为缺乏具体入微的思维,只能进行宏观抽象的思考,而导致“认识你自己最困难”和“给别人提建议最容易”。(原因:缺乏情境化思维,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李佳琦建议嫌眉笔贵的网友好好工作。其实这个也可以说是“视觉盲区”的副产品。)从价值观上说,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习焉不察的价值观,导致我们会忘记审视自己,而对别人提建议。(原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中或许有落后于时代的不合理之处。如:很多人到了年龄就开始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而提建议的人里面,很可能还有本身因为结婚潦草而陷入不幸婚姻的人。)从做人方式上说,有些人常常陷入“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误区里,对人对己双标。(原因:时刻原谅自己,毫不宽容别人。如:网络键盘侠)。从做人态度上说,有些人往往迷信自己,狂妄自大,故而无法看清自己,也喜欢对人指手画脚。(原因:失去敬畏,自高自大。如:各式各样指导行内人的外行“专家”。)从才学智识上说,有些人才学贫乏却不以为意,信奉经验大于知识,甚至会因为超出经验而害怕未知。(原因:智识贫乏,害怕未知。如:过去的人害怕照相,建议他人不要照相,会摄魂。)从情感立场上说,有些人一开始就会用立场决定观点,带着偏见而不自知。(原因:抱持偏见,远离真相。例:一些“地域偏见”造成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建议等等。)……总之,从原因的层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能“罩得住”题干里那两个观点的因由。而咱们能深入这些原因,并且结合社会现实来进行分析,应该是可以写出很多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的。而从“怎么样”、“怎么做”的层面来看,每一种原因又会对应一类结果,以一类正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道作文题,只要把“为什么”层面思考透彻了,那整道作文题怕是就想透彻了。当然,以上只是一孔之见,有不当之处,或者有思考不周全的地方,还望各位看倌不吝赐教。另,说一点作文题审题之外的有趣思考——题干里泰勒斯的那节对话有点类似于《论语》里的情形,是抽离了具体情境的一段对话。而文本中“接着”这个词,大概率可以理解为是同一个人在问泰勒斯。那么泰勒斯的回答就不太像是两句自省式的感悟,而是对提问者意味深长的回答。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最困难和最容易的事情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来看,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泰勒斯对于面前的这个人,却单单给出了这个回答,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是有的放矢的——这不也很像孔子吗?有那么一点“因材施教”的味道了。而如果现实情境果真符合这种猜想,那就说明泰勒斯真的是很智慧了。他对于提问的这个人,或许很想“提建议”,但却并没有采取直接提建议的方式,而是用一种揭示普适性规律的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方式来说。而这番话,泰勒斯如果是带着笑笑的表情来说,那就八成是在“蛐蛐”对方;如果带着语重心长的表情来说,那就是在规劝对方了。然而,我的这种猜想,也不过是许多种猜想中的一种罢了。真实的情境,谁又知道呢?历史情境的重建或许有一万种可能,但“语文”的学科思维会让你的情境复原得形象逼真并饶有趣味。你瞧,“语文”不仅能让你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还会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