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工农武装割据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6张PPT。工农武装割据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叛乱,屠杀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叛乱,屠杀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概况
1)背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2)形成: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3)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一探:为何选择井冈山?
(客观、主观)
再探:为何选择农村?
(政治、经济、思想)工农武装割据 《湖南党史论丛》记载:毛泽东率领起义军到达酃县水口之后,没有再向南运动,于1927年10月27日上井冈山,开展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 为何选择井冈山?“井冈双雄” 两人皆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客籍人。受到当地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被迫上井冈,多次反“进剿”成功,成为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 袁文才王佐 毛泽东在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在1927年2月来到湖南衡山县城,访问过当地的妇女会干部张琼。张琼说起她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逃进了井冈山。那儿山高皇帝远,国民党鞭长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冈山上躲了几个月,知道山上的详细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土匪盘踞。”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朱本良 《毛泽东年谱》(上卷)记载,
1927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34次会议,在讨论湖南问题时,他在发言中,就主张“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8月,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在讨论湖南秋收暴动时,毛泽东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一探:为何选择井冈山?客观方面:
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地处湘赣边界,敌人力量薄弱
3)有一定群众基础,袁文才、王佐组建的工农自卫军一场关于革命道路的争论再探:为何选择农村?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物产丰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力更生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农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革命性强
城市敌强我弱,农村里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
群众基础好,有利于政权的建立和巩固3、思想方面:北伐后,革命思想得到一定传播选择农村的“后续”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国民党方面编撰战史时感叹:“现匪军之所谓战斗员,苏区农民,几占十分之七八,彼等皆被伪政府所欺骗利诱,即每人或分有田地,减惑于所谓‘红军眷属优待条例’,故在匪军中较为坚决可靠。”选择农村的“后续” “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1934年11月《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工农武装割据,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