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2、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3、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时重点分析成因,结合第一、二段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学时难点理清长征线路,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长征师:同学们,在欣赏了课前的歌曲和图片后,大家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生:长征!师:非常好,课前这首红色歌曲《十送红军》表达的就是红军长征前,根据地人民不忍与红军分离,盼望红军早日归来,对红军的深情厚谊。那么。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去长征,长征路上遇到了那些困难,红军是怎么克服的,长征胜利了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师: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1第1、2段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师:同学们都概括地非常好!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利?生1:博古李德推行左倾错误主张生2:敌我力量悬殊师:同学们都概括地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师生: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博古李德推行左倾错误主张和敌我力量悬殊。师:“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面对蒋介石的狂轰滥炸,眼看着中央革命根据地越战越小,为了保存红军实力,1934.10.10,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一路向西、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计划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请同学们用四字来概括长征是红军一场怎样的风雨征程?。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重走这段长征路,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长征路线图填写完整。生:填写师:好了,我们现在有请两位同学,由这位同学来点评另一位同学的填写情况,其余同学如有问题及时提出来纠正。生:……师:现在,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生:是遵义会议。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批判了……,肯定了……,选举……,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确立了……。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师:请同学们用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长征的史实来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生:前:长征初期,红军非常被动,湘江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湘江战役后,红军由出发前的8万多人骤减到3万多人,红军损失惨重;后:遵义会议后,红军重振旗鼓,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之后,红军一路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10,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红军最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师:同学们表述地非常好,当时李德的秘书红军战士伍修权曾作诗:“舵手一易齐撸桨,从此革命上新途。”开国元勋朱德也曾作诗《遵义会议》充分表达了他对遵义会议的高度评价。师:同学们,这是否意味着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就一帆风顺了呢?生:不是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气候图、红军长征路线图)请同学们结合三幅图猜想:“红军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苦?”生1:天气恶劣,缺氧,路难走生2:没衣服、没鞋子、没吃的生3:会生病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这些困苦概括起来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困苦的生活”。师:美国作家伯里在他的著作《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中国的长征是人们求生存的斗争的胜利,是一次从蒋介石的魔爪下死里逃生的可怕而又没有休止的退却,是一场好几次都险些全军覆没但又绝处逢生的战斗。”他很好地揭示了红军长征又是一次“绝处逢生”的生死转移。师:“敌人的围追堵截”没有让我们投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困苦的生活”也没能让我们红军战士倒下,这背后,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胜利完成了这漫长艰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呢?生:精神……师:的确,正是这长征精神!请同学们都来说说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生:……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将长征精神大声地朗读一遍,并用心去倾听这一曲“震人心魄“的革命赞歌!师:同学们,听了那么多人讲长征,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征的“非走不可”,体会了长征的“绝处逢生”,更感受了长征的“震人心魄”,想必,大家对长征的理解也愈加深刻了。在本课的结尾,请同学们通过“仿写”,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长征。生:……师:同学们,长征已过去了70多年,但,在座的你们早已踏上了一段新长征——备战中考。此刻。虽然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没有脚下的雪山草地,但,这是一段同样艰辛的旅程,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最终取得新长征的胜利!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