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之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教学设计课题中国抗日战争之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课程标准3-1-5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材料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并简单分析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从局部侵华走向全面侵华的原因。2.通过日本侵华的几件大事,能够以南京大屠杀等史实为例,说明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为后面的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做铺垫。3.通过对图片的分析、解读提升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通过文字、图表、视频等资料展示全面侵华的过程及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南京大屠杀为例)2.通过当事人回忆、数据、图文等总结日本能从局部侵华走向全面侵华的原因。课型新授课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单词EXCUSE提问学生这个单词的意思。用NO EXCUSE提示学生日本九一八找了什么借口?猜单词对不起——借口学生回顾九一八英文导入,增加趣味性,提起学生兴致。同时总结日本侵华方式上的共性。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抗战的全面爆发)日军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日本为了扩大在华战事找了什么新借口?(视频:七七事变)面对日本对华北地区的侵略,中国守军的态度较之九一八有什么变化?呈现“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呈现战死将领图片、大刀队图片等播放《大刀进行曲》中国军队并没能抵御日军的铁蹄,随后平津沦陷。提问: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国性抗战的开始?7月底平津沦陷,11月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教师提供五段资料,层层提问1.田中奏折2.日本九一八的速胜3.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4.国联李顿调查团报告5.日本从东北攫取的资源设计表格要求学生根据课本资料总结日军在华罪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目的何在?(看似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并不一目了然)《日日新闻》两名日本少尉的杀人比赛反映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平民是什么态度?展示南京大屠杀元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南京大屠杀的示意图获取大屠杀的信息呈现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4分48秒)继而呈现《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着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为何要反抗?学生看视频后总结并说明日方借口的无耻本质之体现。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描述,司令部命令,以及当时驻军的图片总结中国守军面对日军进攻的反应。同时根据图片简要分析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术和装备情况学生欣赏,感受二十九军抗战对民众的影响。日军所到之处都遭遇了抵抗。教师提示从侵略的区域层面总结全面侵华的特点:由北至南中国的三大平原,侵华行动普遍展开。阅读沦陷时间学生产生困惑,思索。阅读相关资料解读文字信息,以及产生的影响。并将这些信息与中日抗战初期战争结果建立起相关联系。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后方城市轰炸三光政策潘家峪惨案铭记民族耻辱,反思战争中的人性。认识大屠杀的残酷性,日军的丧心病狂,对待生命的漠视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集体屠杀次数很多,屠杀地点分布集中,国际安全区不安全,屠杀是无差别的,异常残忍。学生安静观看不愿做奴隶,不愿任人宰割侵华战争的开始和全面侵华的标志都源于日方借口。回顾之前史实引出新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国军队御敌态度的变化。训练学生从多种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的使用价值。承上启下,二十九军的成败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此刻拿起了反抗的武器。标题中是“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需要学生解读全面二字,运用文字,也需要运用地理上的一些知识。用时间强化学生对中国各地沦陷的印象,自然引出学生内心困惑,反思中国军队速败的原因。通过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培祥学生阅读资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表格形式列举罪行,加深学生印象。(罪行不要发展为讨伐)南京大屠杀作为侵华罪行的典型案例进行学习。不在讨伐罪行,反日,也不要拔高到和平的角度。重在通过各种资料(敌我双方的)认识这场大屠杀,认识大屠杀的残忍性,以及让学生明了为何我们面对日本侵略要奋起反抗,即明了日本侵华的本质就是要掠夺中国,奴役中国人民。进而引出新课。测评1.“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时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2.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件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这个“更大图谋”指日本( )A.割占台湾 B.侵占东北三省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灭亡中国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A.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4.“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诚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是在哪个纪念馆门前的发言?( )A.人民英雄纪念碑 B.淮海战役纪念馆C.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D.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教学反思本课教材的主要篇幅在日军罪行,但是在本设计中罪行并非长篇累牍的出现,而已表格形式呈现,辅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处理教材的主要内容。列举日军罪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体现日军的残暴,战争的残酷,民众的无辜,为呈现罪行而呈现罪行是没有必要的,只需要抓住重点进行突破即可。故而在设计中选择了“淡化”罪行篇幅,而不“淡化”罪行残暴的形式处理教材中图文最多的部分。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个,也是学生最熟悉的一例,但是反复强调和呈现屠杀的数据,屠杀的照片,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的否认等均为老生常谈。故而在设计中选取了两个作为认识南京大屠杀残酷性的切口,第一个是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的杀人比赛,侧重于日方对这一事件的态度,而不是侧重于我们习惯性的两名少尉杀了多少人,从这场比赛日方媒体态度,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民众生命的漠视。第二选择南京大屠杀集体屠杀的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发现国际安全区不安全,无差别的屠杀无处不在,国际公理和正义在日军这里荡然无存。在进行教学设计中,笔者并不认可将南京大屠杀教学上升为对和平的追求,因为面对这场惨无人道的人间浩劫,要让学生突然上升到和平可贵的高度过于突兀,而应该顺着学生正常的思维路径,不要过度拔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境界,所以我的立意就是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别无选择奋起反抗……这样与下面的新内容《全民族的抗战》实现无缝连接。 在设计中笔者要求学生对图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例如通过观察宛平驻军奔赴战场的动作形态——奔跑,看出当时中国军队抗战的积极状态;通过对《东京日日新闻》两名日本少尉杀人比赛的报道,解读日本军人、官方媒体对战争的态度,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民众的态度,使得学生明白为何南京大屠杀的受难者会有30万,以及为何还有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对生命的极度漠视……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示意图的解读,让学生获取集中屠杀的规模、分布特点以及残酷性等信息。通过图片的解读,暗示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是多样的,普通的图片暗藏的信息可以被发掘,同时教师对图片的解读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并没有将图片作为一般的课堂气氛调节工具,而是作为课堂资源进行很好的开发利用。 日本能扩大在华战争,将侵略战争从局部发展为全面的原因是设计的难点,但是笔者在施教过程中觉得提供的资料形式过于枯燥,应该用文字、图片、表格等综合形式呈现,例如加入下表: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中国 日本 国力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钢产量 55.6万吨(含东北) 635万吨 石油产量 0.02万吨 39.3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0% 80% 军力 总兵力 202.9万人 60余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员 50万人 409.7万人 军舰总吨位 5.9万吨 77.1万吨 飞机 600架 2625架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使得学生不会因为过长的文字篇幅和过多同类资料而产生视觉疲惫,后面日本对东北的掠夺也可以制作成表格或者饼图,更为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读取表格的训练。在原因分析中,笔者也考虑到是否要面面俱到分析,例如是否要加上日本的二二六兵变,军部控制政府等,但又显得比较冗长。施教后笔者认为在呈现和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同时关注中日双方的状况,因此还是要加上中日对比,故而应该引入上表。笔者在进行总结时应该将结论进行分类,一种是划分出必然性和可能性,在可能性中再划分出日本自身原因,中国因素以及外界影响等,另一种就直接分成中日两个方面,划分后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更有条理性,更有针对性。 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并没有很好的解读标题《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全面”二字,开始学生通过大城市的沦陷,根据地理知识从区域层面总结日军侵略范围从局部扩展到全面,但是总略显不足。是否可以将日本侵华的罪行也作为“全面”来解读?即手段上的全面性,从常规战到细菌战、毒气战,从轰炸侵略地区到轰炸后方城市,从屠杀城市到对农村的三光政策,都能体现侵略的全面。在笔者课后重新解读“全面”时,一时不知后面侵华罪行中的“全面”应当置于设计的哪个位置而不至于过于突兀。课件26张PPT。EXCUSE九 一 八 事 变沈 阳 柳 条 湖七 七 事 变卢 沟 桥 事 变1937年7月7日方法采用上的共同点 寻找借口,嫁祸于人!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杭州观成中学 陈虹国殇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赵登禹佟麟阁九一八——入侵东北三省七七事变——平津地区(华北平原)八一三淞沪抗战——长江中下游平原7月底平津沦陷,11月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占的省级 行政区蓄谋已久材料二: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四个月零十八天)。 以上这则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A、“共匪”领导的红色政权在不断巩固、壮大......B、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 先对付谁呢?蒋介石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材料三 材料四:1932年10月2日,国联李顿调查团发表报告,指出日本明显是侵略者,满洲国的成立就是侵略中国之举;但又认为由于经济原因日本对满洲的关切是“无可厚非”。它认为中国人民只是在已经沦陷的满洲煽动反日情绪,反对和议,无助解决问题。故此,满洲应该获得自治,但仍为中国控制。后日本退出国联,国联决议成为一纸空文。 以上这则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材料五:1934年,对棉花进行垄断。1938年,专门成立了满洲谷物公司。中国的成年劳动力每年必须向伪满洲国进贡半吨草料。日本从我东北掠夺进口的原料,在日本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很大。东北的大豆占其大豆进口总额的76%,煤占其64%,钢铁占其46%,豆饼占其进口的86%。以上这则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日本能全面侵华的原因1.日本扩张政策,蓄谋已久,准备充分2.九一八进一步刺激日本野心3.攘外必先安内,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步步退让,准备不足4.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径的纵容5.日本利益刺激,以战养战 南京大屠杀、 731部队、轰炸城市“三光”政策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 日军在南京的杀人比赛想一想: 这则报道反映出日本侵略者对无辜平民是什么态度?谷寿夫松井石根中岛今朝吾朝香宫鸠彦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致敬 ! 1.“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时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2.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件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这个“更大图谋”指日本( )A.割占台湾 B.侵占东北三省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灭亡中国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A.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4.“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诚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是在哪个纪念馆门前的发言?( )A.人民英雄纪念碑 B.淮海战役纪念馆C.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D.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教学设计.doc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