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牺牲小国达到祸水东引的一次大阴谋,体会法西斯的贪婪和残暴,增强学生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2)让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3)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2重点难点1.重点: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突出重点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二战爆发、扩大的图片、文字资料等,突出二战爆发和扩大的标志性事件。2.难点:对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实质的理解突破难点方法:(1)在课程导入中,通过师生共同讲述“牧羊人与狼”的故事,为学生理解慕尼黑阴谋的实质作好铺垫。(2)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慕尼黑会议的图片(或漫画)、文字材料,并进行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对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实质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故事导入,揭示本质。两个放着一群羊的牧羊人在山间遭遇到一只狼,为了躲避灾难,牧羊人将一只可怜的羊扔给了狼,狼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稍息片刻,狼又一次露出了它贪婪饥饿的目光,于是这两个牧羊人又扔出一只羊给这只狼。请同学们接着讲这个故事的结局。(在学生续讲故事的基础上老师讲述。)故事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两个牧羊人将所有的羊扔给狼后,狼最后把他们也吃掉了。因为它是一只“狼”,狼的本性是凶狠、残忍、贪得无厌。这个故事很简单,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很简单。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上,整个世界就上演了一幕扔可怜的羔羊给凶狠的狼的悲剧。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一看英、法为了自身的安全是如何以牺牲羔羊来满足凶狠的狼的,他们最终又尝到了怎样的恶果,整个世界又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续讲故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通过故事为学生理解慕尼黑阴谋的实质作好铺垫。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苏台德区。1938年9月15日,被希特勒的战争叫嚣吓破了胆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匆匆赶到德国去见希特勒,乞求德国不要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演示张伯伦到德国照片)张伯伦先后三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四国首脑会议完全满足了希特勒的要求。会议从29日12时45分开始,至次日凌晨1时半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直到这时,一直在隔壁房间里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才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并蛮横地声称:“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词”。经过慕尼黑会议,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被英法出卖了。此后,凡是为了自私目的,出卖它国的行为,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张伯伦满怀和平的希望回到伦敦。当飞机停稳,舱门打开,瘦长细高的张伯伦高举着文件,挥手步下舷梯。顿时,机场上欢声雷动。张伯伦原本有些佝偻的腰背此刻挺得笔直,他面对在场的千万群众,忘情地高呼:“到手了,我把它搞到手了。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你们安心地回家睡觉去吧”。当日出版的《泰晤士报》评论说:“这一刻,整个英国都在向他祝贺并感谢他!”张伯伦真的能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和平吗?英法真的能够自保吗?慕尼黑阴谋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漫画: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 [\] [\] 的和平(漫画中一英国人幻想着骑上长着翅膀的大象飞起来)材料2:漫画:让他去进攻苏联材料3: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在议会辩论中就清醒地指出:“一纸空文能消灭战争么?这恐怕只是首相阁下的一厢情愿。回过头来看看吧,希特勒上台后的几年间,没有一天不在战争的轨道上加速运行。不错,现在的确还没有爆发战争,可是我们的政策,却把一只饿得发慌的野猫喂养成了老虎,它要吃人只是早晚的事情,这难道还值得庆幸吗?”分析材料回答问题:(1)分析材料1中的漫画,英国人的幻想能变为现实吗?这幅漫画讽刺了英法等国什么外交政策?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2的漫画反映英法想达到什么目的?(3)你赞同材料3中丘吉尔的看法吗?(4)慕尼黑阴谋产生了什么后果呢?答案提示:(1)不能变为现实,绥靖政策。说明《幕尼黑协定》所带来的和平难以持久。(2)英法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3)赞同。(4)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大战的到来。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希特勒在欧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侵略要求,英法为了自身利益怕引火烧身,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并进一步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历史上把这种政策叫绥靖政策。而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长驱直入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指导学生看图“德军开进布拉格”)[\]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因此,慕尼黑阴谋实际上是战争的催化剂。德国兵不血刃侵占别国如此顺利,以至于希特勒决定修订其战争时间表,加快侵略扩张的步伐。希特勒的下一侵略目标是否如英法所愿是苏联呢?(不是。首先是波兰,然后是他们自己。英法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1.战争爆发教师可依据课文引言讲解德国突袭波兰的贼喊捉贼的伎俩和闪电战。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但不到一个月,波兰就灭亡了。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波兰速亡的原因。材料1:波兰军队思想保守,还停留在骑兵定胜负的时代。波军骑兵因不懂得战车的性能,居然高举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蒙受极大的损失。材料2:德国侵入波兰后,英法两国政府虽在国内人民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于9月3日匆忙对德宣战,但两国实际上仍是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在被消灭之时,西线也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材料3:正当波兰在德军的进攻下开始瓦解的时候,苏联政府于9月17日向波兰驻莫斯科大使递交了一份照会,指出鉴于既成局面,苏联政府已向部队下达了越过边境保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命令。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发表广播演说,声明苏联政府不能对波兰出现的局势袖手旁观。就在这一天凌晨,苏军分六路开入波兰,未遇重大抵抗即占领了波东部地区。俘获波军20余万人,缴获飞机300余架和大量武器。被俘波军中有数万名军官,其中约1.5万人不久被杀于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这就是著名的卡廷事件。答案提示:(1)波兰军队思想保守,武器落后。(2)英法的宣而不战,使德国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波兰。(3)苏联趁火打劫,加速了波兰灭亡。德国占领波兰后,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进攻。显示《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地图。可以让学生依图讲述德军向欧洲西部的进攻情况。教师小结: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天内征服了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就连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在39天内被征服。看看下面这个法国人悔恨与无奈的表情,猜猜看,他可能悔恨什么呢?法国被征服后,希特勒把贪婪的目光对准了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1940年7月,旨在“摧毁不列颠帝国”的“海狮”计划出笼。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西欧沿海各港口,趾高气扬的德军征集了4000多艘船只,能运载50万军队,大有一气踏平海峡、征服不列颠的势头。绥靖政策的失败导致张伯伦下台,主张联苏制德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面对气势汹汹的纳粹,从伦敦的重重迷雾中传来了新首相丘吉尔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们决不投降!”丘吉尔的答复给了气焰嚣张的希特勒当头一棒。这时,纳粹空军司令戈林为抢“头功”,吹嘘只用他的空军力量便可使不列颠屈膝投降。1940年秋德军空袭英国,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从1940年7-10月,德国出动飞机4.6万架次,投弹约6万吨,迫使英国投降。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国军民奋起抗击, 三个月中击落德军飞机1733架,击伤943架。至1941 年5月,英国抗击德空袭作战中,击落德军飞机更是超过2000架。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1942年5月10日,507架德军飞机轰炸了伦敦。造成1436人死亡、1800人重伤。救援者们冒着彻夜未熄的大火,从瓦砾堆里抢救伤者。这是德国空军的最后一次空袭,他们的主力已被东调,准备入侵苏联。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初期,法国溃败,英国不列颠之战胜利,两国抗德战争结果却不同,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英国人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决抵抗。)法国投降后,希特勒称霸西欧大陆,威逼不列颠群岛,不可一世。他认为实现他蓄谋已久的计划,即建立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和全世界霸权的时候已经来到,而苏联则成了他称霸欧洲和世界的主要障碍。因此,希特勒决定把其战略重心由西方转向东方,把侵略矛头指向苏联。希特勒又使出他的看家法宝——闪电战。1941年6月22日拂晓,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动用190个师、35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几个月内苏联丧失大片国土。斯大林号召: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乡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击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请同学们思考:苏联红军为什么能够顶住德军的进攻?(正确的指挥、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等)正当欧洲战场上战火熊熊之际,远东扩张成性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也在磨刀霍霍。日本企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它梦寐以求的“大东亚共荣圈”。美国太平洋舰被认为是日本南进的重要威胁。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7点55分,从日本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攻击了珍珠港中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美国航空母舰因偶然的缘故不在现场,但是5艘主力舰被击沉,3艘严重受损,250架海陆军飞机被炸毁。日本仅损失了29 架飞机。这一事件使美国威望扫地。珍珠港的惨败促使美国举国一致地投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太平洋战争从此拉开了帷幕。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思考: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提示: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还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课堂小结填表(师生共同完成)战争阶段 时间 标志事件爆发 1939年9月 德军突袭波兰扩大 1941年6月 德军突袭苏联最大规模 1941年12月 珍珠港事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