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 1.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2.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明白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3.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除鞑虏”的历史背景,明确民族观念的转变与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2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较八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还比较弱,本课试图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指导,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3重点难点 “驱除鞑虏”走向“五族共和”、教学活动 一、导入1.上节课讲的“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2.如何体会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转入新课。二、新课 板书课题: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1.民族交融你知道我们学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他们有什么变化?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2.归纳:多元走向一体(二)、探究“驱除鞑虏”1.甲午战争(1894-1895)(民族危机空前,亡国灭种)2.保国保种(1898)康有为在1898年成立了保国会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4.要求学生看书P24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然后回答:(1)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全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2)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三)、走向“五族共和”1.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他们的民族观念有什么转变?要求学生看书P25资料1和资料2(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表达了“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中华民族一体。)2.归纳:“驱除鞑虏”——“五族共和”三、课堂小结:1.归纳板书复述(略)2.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今天的收获和疑惑。四、课堂作业:P13 1——5课件11张PPT。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阅读P23,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你能举出一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例子吗?1.汉族的前身是“ ”,先秦时期是 的地域、国家和族群的指称。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一词出现。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 。4.后来,人们用“ ”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华夏族 中原中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文成公主入藏胡床、方凳、服饰等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感受“多元一体”探究“驱除鞑虏”思考:(1)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2)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可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交流入手,说明这场侵略战争严重的后果。(3)从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话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甲午战争?认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探究“驱除鞑虏”(4)面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你觉得他们挽救民族危亡有哪些不同?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革命派主张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5)根据材料,说说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6.当时,有人将同盟会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材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走向“五族共和”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请结合教材说说,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民族主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走向“五族共和”十八星旗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走向“五族共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教学设计 (1).doc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 (1).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