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教案 (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教案 (3)

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
1.回顾已学知识,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2学情分析
我们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近代史也大体以此为主线。但是什么是中华民族,它是怎么形成的等基本问题,学生却知之甚少。
3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疑激趣,导入主题
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考考你: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2.展示知识卡。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展示课题
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活动2【讲授】回顾历史,感受 “多元一体”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受“多元一体”内容
2、你在八年级学过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师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和评价。如西夏党项族属于羌族一支,匈奴部分西迁欧洲,部分为汉族同化,部分融入蒙古族等知识
3、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4、展示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活动3【讲授】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
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
4、呈现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5、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
承转:辛亥革命后,革命者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活动4【讲授】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1、展示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思考: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有什么共同点?
2、展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史料和孙中山言论,问: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如果生难以回答,师可细化问题引导:“五族”指什么?就这五族吗?“共和”指什么?在怎样背景下产生的?
3、提升:展示我国宪法规定,问:“五族共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活动5【活动】同桌合作,探究变化
展示资料1、2,请生观察两幅旗帜图案,合作探究:⑴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⑵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
活动6【活动】畅谈变化,师生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
教师在学生谈认识的同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课件11张PPT。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1.华夏族2.“中华”3.“中华民族”先秦时期黄帝炎帝、夏商周三代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 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北魏孝文帝改革五胡乱华西晋少数民族内迁五族内迁北民南迁梁启超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遭受列强侵略、瓜分的危难形势下,中国人认识世界、自我认识、救亡图存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二、探究“驱除鞑虏”知识回顾: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甲午战争
1894-1895回顾一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三、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是领土统一?
3)什么是“五族共和”?思考:“驱除鞑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