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把握文意,厘清思路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把握文意,厘清思路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第二部分 阅读
复习任务 把握文意,厘清思路
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
考点 内容理解与概括
考向1 内容分析与判断(选择题)
解题方法
一、选项常见设误类型
二、把握文章内容(选择题)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真题再现
1.[2024福建中考《松花江上》]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B
A.第二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形象,短衣破烂,贫穷无依。
B.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
C.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增广见闻。
D.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
2.[2023福建中考《理财》]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B
A.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B.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儿,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C.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D.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考向2 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方法
真题再现
1.[2022福建中考《潞安城》] 民运部长黄镇说,敌人“再来可就不那么容易
了”。他为什么这样说 请从敌我双方的角度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因为我方抗战力量更强了,信心更足了;敌方吃了败仗,心存畏惧。
2.[2021福建中考《春走老山界》] 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
点?(1分)
【参考答案】 最浓烈、最灿烂。
3.[2020福建中考《拜谒李时珍》] 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
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 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①山野采药;②编纂《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 干关键 词,明 确考查 方向 例 [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
交往的部分[限定了答题范围],说说为什么[限定了答题角度]
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分析的关键点]。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定 位文本 细分析 一、通读文章,锁定答题范围。
文章主要讲了三层内容:第一层为第1~3段,写“我”在东京
的见闻与感受;第二层为第4~35段,写“我” 在仙台求学的经历及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三层为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表
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本题的答题范围大致为第4~35段。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定 位文本 细分析 二、精读答题范围的内容,挖掘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
这部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事有以下几件:藤野先生帮“我”添
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
人的裹脚情形,“我”与藤野先生惜别,他赠送“我”照片。从上述
几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矢志于医学事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
给予其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定 位文本 细分析 三、再读文章,联系写作背景或重点段落,思考“为什么”。
文章第一层交代了“我”在东京看到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
术;第二层中的“匿名信事件”反映出日本学生内心充满民族偏
见,“看电影事件”则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妄自尊大的军国主义思想
和国民的劣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有
如此品质,自然“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第3步 再读题 干厘思 路,调 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藤野先生是一个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他治
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
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其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答
出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
难能可贵[答出其可贵之处]。所以虽然他是一个普通的日本
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扣题总结]。
考点 行文思路
解题方法
分析行文思路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从文 章线索、脉络 入手,厘清文章 的情节变化/行 文思路。 1.抓时间标志。很多文章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的。对
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分别概括每一
个时间段发生的主要故事,从而厘清整篇文章的情节变化/
行文思路。
2.抓地点转移。很多文章是根据地点的变化进行叙事的。对
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关键词句,分别概括
每一个地点发生的主要故事,从而厘清整篇文章的情节变
化/行文思路。
方法一:从文 章线索、脉络 入手,厘清文章 的情节变化/行 文思路。 3.抓情节转换。任何故事,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
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来分析,也
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分析。
4.抓情感变化。有些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抓
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
路。
方法二:从文 章的结构层次 入手,厘清文章 的情节变化/行 文思路。 首先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概括每层
的大意。据此即可厘清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方法三:从关 键词句入手,厘 清文章的情节 变化/行文思 路。 有些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快速厘清文章的情节变化/行
文思路。
1.常见的关键词语一般有“第一”“第二”“第三”,“首先”“接着”
“然后”“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因此”等。
2.常见的关键句一般有主旨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
等。
真题再现
[2023福建中考《理财》] 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
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方面,简要分析本文
这样写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
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
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键 词,明确考查 方向 例 [八下《社戏》“思考探究”]通读全文[限定答题范
围],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限定答案字数及格式]概
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___→ ___→ ___→月夜行船→___ →____→____→__
__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定位文本 细分析 一、通读全文,锁定答题范围。
“月夜行船”对应文章第7~13段,故前三空对应的是第
1~6段,后四空对应的是第14~40段。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定位文本 细分析 二、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将第1~6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将第14~40段划分为四个
层次。其中,第1段介绍了平桥村的概况;第2、3段交代了
“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之间的乐事;第4~6段写社戏前的波
折——找不到船去看戏;第14~21段写“我”和小伙伴到达赵
庄后看戏的情况;第22~27段交代了返回途中“我”和小伙伴
停船偷吃罗汉豆一事;第28~30段写“我们”回到平桥村;第
31~40段围绕偷罗汉豆一事交代后续发生的故事。
第3步 再读题干厘思 路,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复习任务群一 对点训练
[2024苏州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
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
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
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涧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
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
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
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
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
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
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
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
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
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
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
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
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
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
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
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
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
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
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
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
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
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
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
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
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
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
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
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
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
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
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
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
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
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
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
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
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
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
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
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
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
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
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
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
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考点2 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
特点。(6分)
(1)梳理文章内容:
清亮、温柔、大胆
宽阔平缓、
遍体鳞伤
同情、怜惜
感激、赞美、钦佩
(2)探究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文章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
2.[考点1 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
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3分)
[答案] (3分)用拟人的手法写村庄的昏昏欲睡和蝉的鸣叫,突出夏天的炎
热,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出“我”捉鱼虾、泥鳅、
螃蟹的快乐心情。
3.[考点4 词句赏析]请你为文章中画横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
(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3分)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
是一马平川。
[答案] (3分)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叠”“一马平川”语
音延长。因为“只有”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强调走出大
山的艰难,“轰然”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重重叠叠”语音延长凸
显山的阻碍之大,“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景象,
令人向往,给人以激励与鼓舞。(言之成理即可)
4.[考点14 文章主旨]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
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
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
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4分)
[答案] (4分)大河从深山流出,历经波折,依然一路奔向大海,它一往无
前的精神坚定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意志;大河无论以何种水的形态
存在,都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它的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
求;大河奔流入大海,但最终仍会变成云、雨回到故乡,它的反哺精神影响
作者生发回馈故乡的愿望。(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