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文章主旨及拓展延伸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文章主旨及拓展延伸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第二部分 阅读
复习任务 文章主旨及拓展延伸
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
考点 文章主旨
解题方法
探究文章主旨的6种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有时会直接点明主旨,有时会借
助其他事物凸显主旨。
2.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或段落,往往可以把
握文章的主旨。
3.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的,分析结
尾段常常可以抓住文章的主旨。
4.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
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5.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
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得出。
6.从时代背景入手。有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
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真题再现
1.[2024福建中考《松花江上》] 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
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示例 ①关于“形式独特”:自创新诗作结,遥接开头“诗意”,
由文入诗,把情感推向高潮,新颖别致。②关于“意蕴丰厚”:前四句表达了
对沦陷区人民的挚爱与赞美;后四句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有心无力的
自责,以及对收复东北的寄望与信念。
2.[2023福建中考《理财》] 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
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
这样写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
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
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考点 拓展延伸
真题再现
1.[2024扬州中考《相忆茨菇又一年》] 为吸引游子还乡,电视台“家乡味道”
栏目组准备介绍家乡菜“茨菇炒肉片”,向社会征集推介语,请你尝试写一则。
(6分)
【参考答案】 示例:家乡的茨菇炒肉片,粉糯清脆、清香可口,是记忆里
的温暖,是舌尖上的乡愁。先把茨菇洗净切片、过水沥干;接着将用生抽等
腌制过的猪前夹肉片炒至变色盛出;然后爆香葱花,倒入茨菇、木耳等热炒;
随后加水、白糖焖,收汁前倒入肉片翻炒;最后加鸡精、葱花出锅,淋上麻
油。嫩黄的茨菇、乌黑的木耳、绵软的肉片,令人口舌生津。游子们,快来
品尝这道美味,畅享故乡的味道吧!
2.[2024重庆中考B卷《自然的安慰》] 参照示例,根据生活经验再补写两例,
表达植物给予你的启迪或安慰。(4分)
鹅掌楸,用蓬勃的黄诉说生命的精彩;葱兰,用纯洁的白昭示从不辜负
人的节操;鸡冠花,用多日不绝的花期表达自我的倔强与顽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示例:三角梅,用绚丽的花枝展示青春的风采
向日葵,用向阳的姿态绽放生命的激情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 干关键 词,明 确考查 方向 例 [七下《老王》“思考探究”]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
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
[明确了答题方向]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给出了答题角度]谈谈感受[给出了答题内容]吗?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立 足文本 细分析 一、立足文本,选定最重要的一两个关键词。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穷苦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
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情谊以
及作者对老王的态度由“同情”到“愧怍”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
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人道关怀,对自身的反省,对平等
与尊重的呼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可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或
具体的情节选定关键词]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立 足文本 细分析 二、选定关键词,结合文本形成关联。
如选定“尊重”“人道关怀”。
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
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狼狈
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的互相传递、互相支撑
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立 足文本 细分析 三、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联系实际形成自己的深度思考。
从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尊重”和基于“人道关怀”的善良之心的
互相传递,可得出以下感受:人道关怀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尊重
和保护每个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障法律赋
予的个体权利、个体尊严。[立足文本的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可得出以下思考:如何让更多忠厚善良、吃
苦耐劳的“老王”们,能够凭借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如
何让“人道关怀”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联系实际的思考]
第3步 再读题 干厘思 路,归 纳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人道关怀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每个个体
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的个体权利、
个体尊严。[选取“尊重”“人道关怀”两个词语,总说自己的感
受]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
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狼狈
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
正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也促
使我们思考,如何让“人道关怀”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保障个体
的合法权益,让更多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的“老王”们,能够凭借
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联
系实际,深入思考]
复习任务群四 对点训练
[2024山东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3分)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
使得深红没有一点儿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
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
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
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
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
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
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
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
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
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
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
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
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
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
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
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
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它
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
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
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
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
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
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
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
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
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
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
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
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考点1 内容理解与概括]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
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
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 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
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
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场景转换并非基于作者
的实际游览路线,而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展现了泰山的不同面貌。故A项
“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说法不正确。
2.[考点4 词句赏析]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4分)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
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分)两句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太阳、大自然
对泰山的钟爱,写出了泰山景色的神奇,表达了对泰山之景的赞美。
(手法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小元: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
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
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划”“冲”“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描绘了鹰在泰山之穹
飞翔的敏捷、矫健姿态,突出了画面的雄浑、泰山的雄伟。(鹰的飞翔特征
1分,画面或泰山的形象特征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3.[考点3 词句含义][考点14 文章主旨]第 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
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案] (3分)挑山工形象已成为泰山流动的风景,与泰山融为一体;他们
的坚忍与毅力丰富了泰山的内涵;他们的精神鼓舞着登山者,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自强不息。(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依据文章内容和主旨探究句子的深层含意。“装饰了泰山”指
的是挑山工们的存在和活动为泰山增添了独特的风景和魅力;“丰厚了泰山”
表明挑山工们的辛勤工作丰富了泰山的文化内涵;“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
脊梁”则是对挑山工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精神的赞誉,他们的这些精神鼓
舞着登山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4.[考点15 拓展延伸]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
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请结合文章说
明理由。(4分)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
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
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答案] (4分)示例一:使用场景一。这个场景能够表现泰山松柏在春天蓬
勃向上的风貌,它挺直腰杆,焕发出盎然生机,还助力其他植物的生长。这
种不畏艰难、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品质,符合“奋进中国”的主题。
示例二:使用场景二。这个场景能够表现人们在春天攀登泰山的昂扬精神,
他们满怀激情从新起点迈向顶点。这种接续奋斗、勇攀高峰的场景,象征着
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奋进新时代,符合“奋进中国”的主题。
层级 理由阐释
一 能联系“春”概括场景特点,场景主题分析合理。给3~4分。
二 能联系“春”概括场景特点,场景主题分析不够合理;不能联系
“春”概括场景特点,场景主题分析较合理。给1~2分。
三 没有概括场景特点,场景主题分析不合理。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迁移与运用。结合文章分析可知,“泰山之
春”既包含了泰山的自然美景,也寓意着泰山蕴含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据此,
考生先从两个场景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一个,深入理解所选场景的内涵和象征
意义;然后将其与“奋进中国”这一主题相联系,分析所选场景是如何体现或呼
应“奋进中国”这一主题的;最后组织语言,阐述选择该场景的理由即可。
提醒:请完成《专题集训》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