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3张PPT)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古诗文阅读精讲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主题一 爱国忧民·爱国篇(13首)第1首 春 望[唐]杜甫【写作背景】此诗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国破山河 在, 城 春草 木深。 国都残破但山 河依旧,春天来 了,长安城里草 木丛生。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内容理解:首联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写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感时花溅 泪, 恨别鸟惊 心。 感于战败的时 局,看到花开而 潸然泪下,恨于 别离家人,听到 鸟鸣而心惊胆 战。 内容理解:颔联写望中所感,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看到、听到后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烽火 连 三月, 家书抵万 金。 连绵的战事已 经延续了数月, 家书难得,一封 抵得上万两黄 金。 内容理解:“烽火”紧承上句“感时”,“家书”紧承上句“恨别”,“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珍贵。修辞:夸张。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白头搔更 短, 浑 欲不 胜簪 。 满头白发越挠 越稀疏,简直要 插不住簪子 了。 表现手法:尾联借“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诗人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课下注释】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③浑:简直。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 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诗歌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通过眺望沦陷的首都长安 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第2首 泊秦淮[唐]杜牧【写作背景】杜牧,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正值国势衰微,在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烟笼寒水 月笼沙, 夜泊秦淮 近酒家。 迷蒙的月色和 轻烟笼罩着寒 水和沙滩,夜晚 (把船)停泊 在秦淮河靠近 酒家的岸边。 修辞: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水、月、沙等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运用互文手法,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内容理解:首句描写了一幅水色夜景。“夜泊秦淮”点明时间和地点,“近酒家”为下文“商女”的出场作铺垫。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商女 不 知亡国 恨,隔江 犹唱后庭 花 。 歌女不懂得亡 国之恨,在秦淮 河的对岸,仍然 唱着《玉树后 庭花》。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侧面描写,借古讽今。表面上写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实则借以讽喻晚唐统治者。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炼字:“犹”,即尚、还、仍,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 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对夜泊秦淮时所见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景象的描 写,抒发了对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沉迷于享乐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国家命 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第3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一封朝奏 九 重天 ,夕贬 潮州路八千。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 奏给皇帝,晚上就被 贬谪到路途遥远的潮 州。 内容理解: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荡。“朝奏”与“夕贬”对照,表明获罪之速,“路八千”突出了贬谪之地的僻远。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欲为圣明 除 弊事,肯 将衰朽惜残 年! 想替皇帝清除政治上 的弊端,哪能以衰老 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 呢! 内容理解:颔联申述自己一片忠心却获罪被贬谪的愤慨,表现了诗人不避罪责、刚直不阿、老而弥坚、忠心耿耿的品质,暗含对皇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谴责。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云横秦岭家何 在? 雪拥蓝关马不 前。 云雾缭绕,遮住了连 绵的秦岭,我的家又 在哪里 蓝田关前风 雪弥漫,连马也踟蹰 不前。 表现手法:即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于苍凉的景色中寄寓诗人深厚沉郁之感情,情与景浑然天成,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悲慨。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知汝远来应有 意 , 好收吾骨瘴江 边。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 该有所打算,正好来 潮州瘴气弥漫的江边 收我的尸骨。 情感:尾联照应诗题,抒发了暮年远谪的悲痛。诗人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既展现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和风范,又不乏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朝(zhāo)奏:早晨上奏。②九重天:这里指皇帝。③圣明: 指皇帝。④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⑤肯:岂肯、哪能。⑥应有意: 应该有所打算。 【诗歌主旨】这首政治抒情诗把朝廷的腐败和诗人“左迁”的不幸遭遇相结 合,抒发了诗人满腔的幽怨和悲慨,也表现了诗人甘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决心和 勇气。 第4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虽年近不惑,但依然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尽力解除民间疾苦,时刻准备为国效力。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老夫聊 发 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 苍, 锦帽貂裘,千 骑 卷平 冈。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 年人的豪情壮志, 左手牵着黄犬,右 臂托着苍鹰,头戴 锦缎帽子,身穿貂 皮衣服,浩浩荡荡 的随从像疾风一 样,席卷平坦的山 冈。 炼字:“狂”字统领全篇,表现了词人的雄健豪放、潇洒磊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声势浩大的场面,表达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修辞:“千骑”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出猎场面的宏大。画面描述:“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随从出猎的将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为报倾城随 太守, 亲射虎,看孙 郎。 为我报知全城百 姓,使(他们)随 我出猎,我要像孙 权一样,亲自射杀 猛虎。 修辞: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出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形象,表露出词人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酒酣胸胆尚 开张 。 鬓微霜 ,又 何妨! 我痛饮美酒,胸襟 开阔,胆气豪壮。 鬓角稍白,这又有 什么关系呢! 内容理解:“胸胆”指词人的胸襟和胆气。词人痛饮之后,乘兴出猎,心胸更加开阔,胆气更加豪壮,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豪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 朝廷什么时候派人 来,就像汉文帝派 遣冯唐到云中来赦 免魏尚一样赦免我 呢 修辞: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许,抒发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会 挽雕弓 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 我终将拉开饰以彩 绘的弓,使之呈现 满月的形状,瞄准 西北,把代表西夏 的天狼星射下来。 修辞:①用典。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②比喻。把拉开的弓比作“满月”,表明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聊:姑且,暂且。②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 的合称。③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④鬓 微霜:鬓角稍白。⑤会:终将。⑥雕弓:饰以彩绘的弓。⑦天狼:词中喻指侵扰 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诗歌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期 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以及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第5首 相见欢[宋]朱敦儒【写作背景】朱敦儒,字希真,宋代词人。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被迫南下避难,南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这首《相见欢》就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城西门楼远眺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金陵 城上 西楼,倚清 秋。万里夕 阳垂地大江 流。 登上金陵城的西 门楼,倚楼观看清 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 大江在夕阳下流 去。 内容理解:上片写景,词人登上高楼,眼前展现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滚滚江水,视野宽广。残阳仿佛在抗议,大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表现手法:象征,用暮色中的残阳和奔流而去的长江象征北宋国事,说明其将无法挽回,终走向没落、衰亡。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中原乱,簪 缨 散,几 时收?试倩 悲风吹泪 过扬州 。 中原大乱,达官显 贵们纷纷逃散,什 么时候才能收复 国土 想要请悲啸 的秋风将 (我的)泪水吹 到扬州。 内容理解:下片忽由写景转为抒情。“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情感: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秋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感人至深。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 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③倩(qìnɡ):请人代自己做。④扬州:今 属江苏。 【诗歌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 深厚的爱国之情。 第6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南宋]陆游【写作背景】陆游,南宋诗人。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僵卧 孤村不 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 。 我在孤寂荒凉的村落 里躺卧不起,不为自 己的处境感到哀伤, (心中)还想着为国 家守卫边关。 内容理解: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僵卧”,写出了诗人的老病;“不自哀”显示出诗人崇高的气节与情操。第二句抒志,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夜阑 卧听风 吹雨,铁马 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我躺在床上 听着那风雨交加的声 音,披着铁甲的战马 跨过冰封的河流,征 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 我的梦境。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诗人始终胸怀报国之心,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不由得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戍边将士征战杀敌的神威。诗人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热情只能诉诸梦境。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 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 关。③夜阑(lán):夜将尽。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主旨】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守卫边关的强烈 愿望,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第7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南宋]辛弃疾【写作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陈同甫,名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而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 吹角连营 。 夜深人静,带着几分 醉意,忍不住挑亮油 灯看着宝剑,梦中回 到响着号角声的军 营。 内容理解:“醉里”点明是酒醉之中,“挑灯”点出时间是深夜。词人深夜酒醉依然“看剑”,隐含着他念念不忘的报国雄心。“梦回”一词,引出下文对梦中情景的回忆。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 秋点兵。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 用,让乐器奏起雄壮 的军乐鼓舞士气,这 是秋天在战场上检 阅军队。 修辞:对偶、用典。运用对偶手法及“八百里”的典故,描写了将士们享用酒食、欢欣鼓舞的场景。沙场点兵的场面,突出表现了军营雄壮的气势和将士们高昂的斗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 弦惊。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 跑得飞快,射箭时弓 弦的响声如同雷鸣 一般使人心惊。 修辞: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手法,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侧面烘托了出征战士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英雄形象。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了却 君王天下 事 ,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替君主完成收复北 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博得了生前和死后 为国立功的美名。 可惜的是,壮志未 酬,我已白发丛生! 情感:“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表明之前描述的情景只是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情景的回忆;另一方面写出词人已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愤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赋壮词: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②梦回:梦中回到。③连 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④八百里分麾下炙: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八百 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 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炙,烤熟的肉食。⑤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 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⑥沙场:战场。⑦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 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注引《世语》,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⑧ 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⑨了却:了结,完成。⑩天下 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词人通过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写,抒发了渴望杀敌 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第8首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南宋朝廷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纳。辛弃疾十分痛心,写下这首词,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一轮秋影转 金波,飞镜又 重磨。把酒 问姮娥 :被 白发,欺人奈 何 一轮缓缓移动的 秋月洒下万里金 波,那月就像刚磨 亮的铜镜。我举 起酒杯问嫦娥:白 发日增,好像故意 欺负我,怎么办呢 内容理解:上阕对月抒怀,托物言志。词人通过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政治理想和当时阴暗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被白发,欺人奈何”对月发问,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却不被重用的英雄内心的矛盾。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乘风好去,长 空万里,直下 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 更多。 我要乘风飞去, 到万里长空,俯视 祖国的大好山 河。砍去月中摇 曳的桂树,人们说, 这将使月亮洒下 人间的光辉变得 更多。 内容理解:词人欲乘风高飞,去万里高空看看那魂牵梦绕的山河。意象:“桂婆娑”指带给人间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乘风好去,长 空万里,直下 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 更多。 我要乘风飞去, 到万里长空,俯视 祖国的大好山 河。砍去月中摇 曳的桂树,人们说, 这将使月亮洒下 人间的光辉变得 更多。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和爱国情思。运用想象,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含蓄地表明了只有铲除一切阻碍势力,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和爱国情思。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姮(hénɡ)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②斫(zhuó): 砍。 【诗歌主旨】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托物言志,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 意融为一体,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 思。 第9首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写作背景】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元帅张弘范部所俘。次年,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不肯,并写下此诗以明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辛苦遭逢 起 一经 , 干戈寥落 四周星 。 回想我早年因精通 经书由科举入仕, 历尽辛苦,兴兵抗 元四年,如今战事 逐渐消歇。 内容理解:首联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诗人写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在频繁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炼字:“寥落”暗示战事频频失利,暗含无尽的辛酸和遗憾。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山河破碎风飘 絮 , 身世浮沉雨打 萍 。 大宋国势危在旦 夕,恰如狂风中的 柳絮,自己身世坎 坷,如同雨中浮 萍。 修辞:运用比喻、对偶手法,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惶恐滩头说惶 恐, 零丁洋里叹零 丁 。 在惶恐滩头诉说心 中的惶恐,在零丁 洋中悲叹自己的孤 苦无依。 修辞:①双关。诗人借“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境况的危苦,表达了内心的忧愤之情。②对偶。这两句对仗工整,自然天成,以地形的险恶暗示了诗人处境的艰危。人生自古谁无 死 留取丹心照汗 青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 能够长生不死 我 要留一颗赤胆忠心 照耀史册。 表现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②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 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③干戈: 指战争。④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⑤四周星:四周年。⑥风 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 亡朝廷覆亡。⑦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 沉。⑧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⑨汗青:这里指史册。 【诗歌主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明志而作,表现了诗人坚贞的民族气 节。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忠贞为国、视死 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第10首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写作背景】宋末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1278)被俘,被元军押解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梅花南北路 , 风雨湿征衣。 经过梅岭,一路 风雨打湿了我 的征衣。 内容理解:首联点明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由大庾岭(梅岭)说到梅花,此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与“风雨”对照,初步显示诗人当时心情的沉重与凄苦。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越过梅岭同谁 一路啊 回到家 乡却身为俘囚! 内容理解:颔联上句写行程的孤单,用问话的语气,显得分外沉痛。下句写此次北行以俘囚身份回到故乡,表现了诗人的哀痛。写作手法:两“出”和两“归”重复对照,声情激荡,抒写了诗人北行中的悲苦心情。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 非。 祖国的河山千 秋万世永存,城 郭(只是)暂 时落入敌手。 内容理解:颈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的名句;下句化用“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写作手法:前后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亡国之痛。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 绝食而死是我 的志愿,梦中也 学伯夷、叔齐 在首阳山采薇 而食。 内容理解: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志。修辞:用典。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灭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致饿死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宁死不降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 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 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 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诗歌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被押解行程中的景色及其感慨,抒写了诗人的 悲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的蔑视,以及决心饿死 殉国、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第11首 别云间[明]夏完淳【写作背景】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明末抗清英雄。《别云间》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被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 三年来我为抗清奔走 四海,今天兵败再次成 为俘虏。 内容理解:首联叙事。“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从师起兵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美好河山失陷,我流下 无尽的伤痛的泪水,谁 还敢说天地宽广。 内容理解:颔联抒写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时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谁言天地宽”运用反问,更能激发爱国义士的共鸣。已知泉路 近, 欲别故乡难。 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 逼近,想到永别故乡, 心里实在犯难。 情感: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难”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更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父老生活和命运的担忧。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毅魄 归来日, 灵旗 空际 看。 等到英魂归来那一日, 一定要向空中看那飘 扬的战旗。 内容理解:尾联表明心迹。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南冠(ɡuān):《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 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②泉路:地下。指 阴间。③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 兮为鬼雄”。④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写自己抗清以及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坎坷经历,表达 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 念和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第12首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写作背景】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清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浩荡离愁白日 斜,吟鞭 东指 即天涯。 满怀愁绪看着 太阳西下,扬鞭 东去,从此辞 官奔赴天涯。 内容理解:用“浩荡”表明离愁之浓,以“天涯”表明距离之远,表达了诗人离京时心情极度痛苦和不舍,“吟鞭东指”又表现出洒脱的气概。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将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落红 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 之物,化作春泥 培育出更多美 丽的春花。 修辞:借代、拟人、比喻。以“落红”代指“落花”,以“护”将“落红”人格化,赞美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②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 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时的无限愁思,表现了 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 神。 第13首 满江红[清]秋瑾【写作背景】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词人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 佳节。为篱 下黄花开 遍,秋容如 拭 。 我暂时居住在北京, 转眼间又到了中秋 佳节。篱笆下的菊 花都已盛开,秋天的 景色仿佛擦拭过一 般明净。 内容理解:开篇点明写作的地点、时间。“小住”表明词人是暂居于此,显出一种漂泊之感。“早又是”则将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慨溢于笔端,隐隐透露了怅然之情。情感:“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来写秋色,烘托出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四面歌残终 破楚 ,八 年风味 徒 思浙 。 国家四面受敌,陷入 孤立无援的困境,结 婚八年来只思念自 己的故乡浙江。 内容理解:前一句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也暗示列强逼近,国家前途危殆。后一句表现词人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苦将侬 强 派作蛾眉 ,殊 未 屑 ! 老天苦苦地想让我 做一个女子,我很不 甘心啊! 内容理解:这两句道出了命运的不公,表现了词人与封建传统抗争、决裂的决心与勇气。“强派”“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极为不屑,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身不得,男 儿列 ,心 却比,男儿 烈。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 不能加入男儿的行 列,但是我的心却比 男儿的心还要刚 烈。 人物形象:这四句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抒发了词人即使身为女子也要坚持抱负和追求的决心。写作手法: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列”与“烈”的谐音,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算平生肝 胆,因人常 热。俗子胸 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 磨折。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 真诚的心,常因关心 他人而热情高涨。 俗人心胸狭窄,有 谁能懂我呢 英雄在 无路可走的时候总 是要经受磨难、挫 折。 内容理解: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人虽不被人理解但依然披荆斩棘、走向革命的坚定决心。“俗子胸襟谁识我”以反问句,语气强烈地抒发了自己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英雄末路当磨折”,遥想前路荆棘满布,表现了词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雄心壮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莽红尘 何 处觅知音? 青衫湿 !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 哪里才能找到知音 呢 (想到这些,)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 襟! 修辞:用典。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惆怅之情,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征途时的苦闷和忧虑。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②四 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 (ɡ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 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③八年风味: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 这首词时,恰为八年。④思浙:思念浙江故乡。⑤侬(nónɡ):我。⑥蛾眉:指 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⑦殊:很,甚。⑧未屑:不屑,轻视。 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⑨列:属类,范围。⑩莽红尘:莽莽人世。 青衫湿:指 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本词表达了词人知音难觅的情感,同时表现了词人在封建婚 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追寻革命道路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主题一 爱国忧民·爱国篇(5首)第14首 式 微[先秦]《诗经·邶风》【写作背景】本诗出自《诗经·邶风》。邶风,邶地的民歌。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式微 式微, 胡 不归? 微君 之故, 胡为乎中露 ?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 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 主, 为什么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 活君主, 为什么还在泥浆中? 表现手法: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思考。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全诗句句用韵,故而节奏紧凑,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式微:意思是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②胡:何,为什 么。③微:(如果)不是。④君:君主。⑤中露:露中,在露水中。⑥微君之躬: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躬,身体。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 臆,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第15首 梁甫 行[三国]曹植【写作背景】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与曹丕同为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曹植被贬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 风雨。 各地的气候不同,千 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 同。 内容理解:以对偶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暗含对最高统治者的忠告,即要普降恩泽,施惠于民。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剧 哉边海 民,寄身于草 野。 妻子 象禽 兽,行止依林 阻 。 海边的贫民生活艰 难,栖身于野外的草 棚里。妻子儿女像野 兽一样生活,盘桓在 山林险阻之地。 内容理解: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图景——草屋破旧,妻子儿女与野兽为伍,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剧哉”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贫苦的百姓的同情。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 我宇 。 简陋的房屋多么冷 清,狐狸、野兔在房 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内容理解:紧承上文,描写了狐狸、野兔自由出没于房屋周围的画面,抒发了对百姓生活之苦的感慨,深化了主题。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②异气:气候不同。③殊:不同。 ④剧:艰难。⑤妻子:妻子儿女。⑥林阻:山林险阻之地。⑦翔:自在地行走。 ⑧宇:房屋。 【诗歌主旨】本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海边百姓生活困苦的画面,表达了 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16首 石壕吏 [唐]杜甫【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赴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暮投 石壕 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 夜里有差役来抓人。老 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 看。 内容理解:前两句单刀直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后两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壮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的处境。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吏呼一何 怒! 妇啼一何苦! 差役呼喝得多么凶恶!妇 人啼哭得多么悲苦! 炼字:“呼”“啼”“怒”“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差役蛮横的气势,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氛围。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听妇前致词 : 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 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 (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 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一个 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 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 且偷生,死去的人生命 (已经)结束了!家里再也 没有别的男人了, 内容理解:“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家中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惟有乳下孙 。 有孙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情感:通过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状况,反映了当时社会残酷的环境,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 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 低微、断续的哭泣 声。天亮后我继续赶 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 告别。 内容理解:“语声绝”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如闻泣幽咽”是叙事,也是控诉,表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加重了全诗的悲剧色彩,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结尾句照应开头,收束全篇。炼字:“独”字包含了无限深情,表现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石壕吏:石壕,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 指差役。②投:投宿。③一何:多么。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⑥附书至:捎信回来。⑦新:最近。⑧已:停止,这里指生 命结束。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 (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yù):老妇。 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歌主旨】这首古体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差役趁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17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写作背景】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但第二年八月的一场大风将草堂吹破,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八月秋高风怒 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 郊, 高者挂罥长 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 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 草。茅草飞过江去,散落 在江边,在高高的树梢上 挂着飞得高的茅草,飞得 低的茅草沉在池塘水 中。 炼字:“怒”字把秋风拟人化,“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南村群童欺我老无 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 欺负我年老没力 气,竟然狠心这样 当面做抢掠的 事。明目张胆地 抱着茅草跑进竹 林里,(我喊得) 唇焦口燥也喝止 不住,回来拄着拐 杖独自叹息。 内容理解:“老无力”“呼不得”“倚杖”显示出诗人的疲惫衰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茅屋被秋风吹破已经很惨,“南村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的贫穷,更为下文的悲惨遭遇蓄势。“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叹天公毁屋无情;二叹儿童顽劣,不明诗人苦衷;三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四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俄顷 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 未断绝。 自经丧乱 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上的 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 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 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 硬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 好,把被里蹬破了。 内容理解:“风定云墨色”是雨要到来的征兆,不仅描绘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愁的心境。“何由彻”与“未断绝”相照应,表现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俄顷 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 未断绝。 自经丧乱 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 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点干 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 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 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的睡 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 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挨到天 亮! 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布被又硬又冷的情形;“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出诗人生活的凄苦。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俱 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 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 士人,(让他们)喜笑颜开! (宽敞的房屋)遇到风雨也 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 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 我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 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现手法、情感:直抒胸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希望有“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实现,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三重(chónɡ)茅:多层茅草。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结。③长(chánɡ):高。④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 方。⑤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 此、这样。⑥呼不得:喝止不住。⑦俄顷:一会儿。⑧漠漠:阴沉迷蒙的样 子。⑨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⑩衾(qīn):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 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 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 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诗以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彻夜寒雨、诗人屋漏难眠 的悲惨困境,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们,表现了其忧国忧民、体察 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第18首 卖炭翁 [唐]白居易【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宫市”掠夺的黑暗现实。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卖炭翁, 伐薪 烧炭南山 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 十指 黑。 (有位)卖炭的老翁, (整年)在终南山里 砍木柴烧炭。(他) 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 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 十指漆黑。 内容理解:开头先交代卖炭翁的基本情况,继而勾勒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卖炭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突出了“伐薪烧炭”的艰辛,“两鬓苍苍”突出了卖炭翁的年迈。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卖炭得钱何所营 ?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 用 (买)身上的衣服 和嘴里吃的食物。可 怜(他)身上只穿着 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 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 冷些。 修辞:设问。一问一答,表明这炭是卖炭翁全部的生活依托,反衬出下文宫使的掠夺行径之恶劣、后果之严重,给卖炭翁造成的伤害之深。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卖炭得钱何所营 ?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 用 (买)身上的衣服 和嘴里吃的食物。可 怜(他)身上只穿着 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 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 冷些。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卖炭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一“忧”一“愿”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 南门外泥中 歇。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 的大雪,清晨,(老翁) 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 车辙(赶路)。牛和 人都又累又饿,太阳已 经升得很高了,就在集 市南门外泥地中歇 息。 内容理解:“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诗人从外貌、心理、行动上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表现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 南门外泥中 歇。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 的大雪,清晨,(老翁) 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 车辙(赶路)。牛和 人都又累又饿,太阳已 经升得很高了,就在集 市南门外泥地中歇 息。 修辞:“牛困人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牛困,人何尝不困 人饥,牛自然也饥。诗人用十四个字,就把路远、车重、人苦的情景呈现出来了。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翩翩 两骑来是 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 手把文书 口称敕 , 回车叱 牛牵 向北 。 那两个轻快地骑着马 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 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 爪牙。他们手里拿着 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 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 牛朝皇宫拉去。 内容理解: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轻快的样子,表现出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礼的情状。“把”“称”“回”“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宫使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蛮横。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 惜不 得 。 半匹红纱一丈绫 , 系 向牛头充炭 直 。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 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 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 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 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 一挂,就充当买炭的价 钱了。 内容理解:“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在炭被夺走时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 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②薪:木柴。③南 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④苍苍:灰白。⑤何所营:做什么用。营, 谋求。⑥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 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⑦翩翩:轻快的样子。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 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⑨文书:公文。⑩敕(chì):指皇 帝的命令。 回:掉转。 叱(chì):吆喝。 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 边,所以说“牵向北”。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吝惜不得。 半 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 的价值。 系:挂。 直:同“值”,价钱。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本诗先写卖炭翁的贫困艰辛,再写宫使的公开掠夺,揭露了宫市 的弊端,以及其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题二 边塞征战(6首)第19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写作背景】本诗选自《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唧唧 复唧 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 闻女叹 息。 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 兰对着门织布。听不见织 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 兰的叹息声。 写作手法:起兴。由“唧唧复唧唧”开篇,引出“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点明木兰的身份,用木兰不织布却一直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叙述。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 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 卷有爷 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 念什么,木兰说没在想什 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 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 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 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 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内容理解: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军情紧急,父亲被征在所难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此替爷征”表现了木兰对父亲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 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 卷有爷 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 念什么,木兰说没在想什 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 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 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 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 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修辞:①设问。前四句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木兰愁闷的原因。这一问一答充分体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点——朴实自然。②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军情紧急,征兵催得急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 市买辔头 ,北市 买长鞭。 (木兰)到各处集市 购买骏马、马鞍、马鞍下 的垫子以及驾驭战马用的 嚼子、缰绳、长鞭。 修辞:排比、互文。描写木兰匆忙到各处集市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处事果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 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 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 见黄河奔腾的水流声。早 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 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 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 战马的嘶叫声。 修辞:反复、夸张。两个“旦……暮……”的反复,写出了行军的匆忙、军情的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两个“不闻……但闻……”的反复,既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 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 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 见黄河奔腾的水流声。早 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 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 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 战马的嘶叫声。 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又表现了军情的紧迫及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万里赴 戎机 ,关 山度 若 飞。朔 气 传金柝 ,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 战死,壮士 十年归。 (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 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 音,清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 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 场,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征途之远、行军之快与木兰飞越关山的矫健英姿。中间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军营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运用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概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归来见天 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 十二 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驰 千 里足,送儿还故 乡。 (木兰)归来朝见天 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让千里马)送自己返回故乡。 修辞、人物形象: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口。“十二转”“百千强”是虚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木兰的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不愿做官而要回乡,表现了她不慕名利和对家乡的思念。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 阿姊闻妹来,当户 理红妆 ;小弟闻 姊来,磨刀霍霍 向猪羊。开我东阁 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 我旧时裳。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 相扶持着到外城(迎接);姐 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 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 来了,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 羊。木兰打开各个房间的门, 坐坐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 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衣 服。 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家中欢乐的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木兰的平安归来给家人带来的喜悦。描写方法:运用动作描写,连用“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既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快乐心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当窗理云鬓 ,对 镜帖花黄 。出门 看火伴 ,火伴皆 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 郎。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 像云那样好看的头发,在脸上 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 同伴,同伴们都很惊讶:一同 征战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 是个女子。 也表现了她作为女子的爱美之心,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实。表现手法:侧面烘托。通过描写同伴们的惊讶,从侧面衬托出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雄兔脚扑朔 ,雌 兔眼迷离 ;双兔 傍地走 ,安能 辨我是雄雌?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 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 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 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 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修辞:比喻、反问。以反问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聪慧,妙趣横生而又余味无穷。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唧唧:叹息声。②当户织:对着门织布。③机杼(zhù) 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④唯:只。⑤忆:思念。⑥军 帖(tiě):军中的文告。⑦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 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⑧爷:和下文 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⑨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 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⑩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溅(jiān)溅:水流声。 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戎机:战事。 度:越过。 朔:北方。 金柝(tuò):古时军中白天 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典的朝堂。 策勋:记功。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 么。 驰:赶马快跑。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zhuānɡ):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huò)霍:磨刀的声音。 著(zhuó):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 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bànɡ):靠近、临近。 走:跑。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乐府民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凯旋、 辞官归乡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家爱国、勇敢机智、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 巾帼英雄形象,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第20首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写作背景】汉魏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战乱连年,当时的兵役制度也非常苛酷。本诗便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十五从军 征, 八十始得 归。 十五岁就从军去征 战,八十岁才回来。 内容理解:“八十”与“十五”相对比,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这两句突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炼字:“始”字形象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数十年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才能和家人团聚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道逢乡里 人: “家中有 阿谁?” “遥看是 君家, 松柏冢 累累 。” 路上碰到同乡的人, 问:“(我)家里还 有什么人 ” (家乡的人回答 道:)“远处就是你 家,那个地方现在已 是松柏树林中的一 片坟墓。” 内容理解:运用语言描写,写主人公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了主人公想了解家中的情况,乡里人的回答则令他心痛不已的情景。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兔从狗窦 入, 雉 从梁 上飞。 中庭生旅 谷 , 井 上生 旅葵 。 (走到家门前看 见)野兔从狗洞里 进进出出,野鸡在屋 梁上飞来飞去。院 子里长着野生的谷 子,井台上长着野生 的葵菜。 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手法。抓住“兔”“稚”“旅谷”“旅葵”这四种典型动植物,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家中景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心中的孤苦与悲哀。描写方法:①侧面描写。选取野生的谷子和葵菜两种植物,从侧面表现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他心中的悲哀,揭露了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②近景描写。借“兔”“雉”“旅谷”“旅葵”等事物,描绘出一幅家中空无一人、宅院荒凉破败的画面。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舂谷持 作 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 熟, 不知饴 阿谁。 用捣掉壳的谷物拿着 去做饭,摘下葵叶拿 着去煮菜羹。菜羹和 饭一会儿就做好了, 却不知送给谁吃。 内容理解: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吃,暗示了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悲凉境遇。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东方张 望,老泪纵横,沾湿了 我的衣裳。 描写方法: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苦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真实动人,将其悲痛欲绝、茫然无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课下注释】①冢(zhǒnɡ):坟墓。②累(lěi)累:众多的样子。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④雉(zhì):野鸡。⑤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⑥井:这里指井台。⑦旅葵(kuí):野生的葵菜。⑧舂(chōnɡ)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⑨持:拿着。⑩羹(ɡēnɡ):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叙事诗,通过对一个从军多年的老兵回家时看到的家破人 亡的情景的描述,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百姓对 战争的厌恶之情。 【艺术特色】①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以哀 景写哀情,体现了汉乐府诗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②诗歌运用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等,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第21首 使至塞上 [唐]王维【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作于出使途中。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单车欲问边 , 属国 过居延 。 乘一辆车将要去 慰问边关守军,途 中经过辽远的边 塞地区。 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事由和地点,表达行程中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单车”不仅写出了诗人轻车简从的状态,也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闷;“过居延”表明出使之地的偏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征蓬 出汉 塞, 归雁入胡天。 像飘飞的蓬草一 样出临边塞,像北 归的大雁飞入胡 天。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与抑郁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大漠孤烟 直, 长河 落日 圆。 浩瀚沙漠中烽烟 直上,横贯的黄河 上落日浑圆。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画面描述: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地直入云霄,黄河横贯沙漠,天边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萧关 逢候骑 ,都护 在燕然。 到萧关时遇到负 责侦察、巡逻的 骑兵,(告诉我) 统帅尚在前线未 归。 修辞:用典。“燕然”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虚写战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内容理解:尾联照应诗题和首联,写到达边境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在更遥远的边防前线,从侧面表现了前线守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②单车:一辆车,表明 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 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 份。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⑥征蓬:飘 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⑦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 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⑧长河:指黄河。⑨萧关:古关名,故 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⑩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 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诗记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 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示了一种豁达 的情怀。 【艺术特色】叙事以虚代实,写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将边 塞的景象和边疆的战事融化在诗的意境之中。 第22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写作背景】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黑云压城 城欲摧 ,甲光 向日金鳞 开 。 敌军来势汹汹,犹如 黑云压城,城墙仿佛 将要坍塌,(战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修辞:一、二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炼字:“压”把敌军的兵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开”字,写出了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形象地展示出了守城将士的英雄气概。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角 声满 天秋色 里, 塞上燕脂 凝夜紫 。 军中号角声响彻秋 夜的长空,边塞上将 士的血迹在寒夜中 凝为紫色。 修辞:三、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充分展现出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的可贵精神。炼字:“满”字表现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成河的场景,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半卷红旗 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着红旗的援军 赶赴易水,凝重的霜 浸湿了鼓皮,鼓声低 沉,响不起来。 内容理解:五、六句写援军寒夜奇袭敌军、浴血奋战的情景。炼字:“半卷红旗”写援军避免发出声响,以便深夜趁敌不备,发起袭击;“易水”既点明了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霜重鼓寒”更显战斗的艰难与气氛的悲壮。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报君黄金 台 上 意, 提携玉龙 为君 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 赐和厚爱,手操宝剑 甘愿为国战死沙 场。 修辞:用典。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是对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②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③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④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 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⑤角:军中号角。⑥塞上燕(yān)脂 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 “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⑦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⑧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 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⑨玉龙:指宝剑。传 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环境和战斗场面,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 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第23首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写作背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塞下 秋 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 无留 意。 西北边塞秋天的 风光与中原不同, 大雁飞去衡阳,毫 无留恋之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边塞的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修辞:拟人。把大雁人格化,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表现了将士戍边的艰辛。“无留意”三字,写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从侧面表现了边塞的萧瑟、荒凉。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四面边声 连角起, 千嶂 里, 长烟落日 孤城闭。 边塞特有的风 声、马嘶声、羌 笛声和着号角声 从四面八方传来, 层峦叠嶂之间,长 烟直上,落日斜照 着城门紧闭的孤 城。 内容理解:从视听角度写边塞的“风景异”。“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炼字:“闭”字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的情景。画面描述: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营地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峰间,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城门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浊酒一杯 家万里, 燕然未勒 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 得想起万里之外 的家乡,眼下战事 未平,功业未成,还 乡之日无法预 计。 修辞、情感:上句“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下句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没有结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抒发了守边将士渴望成就功业的报国之情。这两句揭示了词人和征人家与国不能兼顾的矛盾心理,是全词的核心。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羌管悠悠 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 夫 泪。 羌笛声悠扬,霜雪 满地,夜深了,在外 征战的人都难以 入睡,将军和士兵 都已满头白发,只 好默默地流泪。 修辞、情感:运用互文手法,描绘了将士们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表现手法: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霜满地”,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更添愁思与悲凉之感,为下文的“人不寐”作铺垫。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②衡阳雁去: “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 峰而止。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④千嶂:层 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⑤征夫:出征的士兵。 【诗歌主旨】这首词通过写边塞悲凉、肃杀的战地风光,表现了将士们的报 国之心和思乡之愁,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怀乡的情怀。 【艺术特色】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深 沉真挚。 第24首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写作背景】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词,多写悼亡、恨别、男女情思、思乡思亲等,写景逼真传神,写情真挚浓烈,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身向云山那 畔行, 北风吹断马 嘶声, 深秋远塞若 为 情!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 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 冽的北风吹断了战马的 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 瑟的深秋季节,(该用) 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 苦寒空旷)! 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表明行程之远。“北风”句描述一路境况,边塞的肃杀之声令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炼字:“断”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突出北风之烈,更表现出人处荒地中被隔绝的感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一抹晚烟荒 戍垒 , 半竿斜日旧 关城 。 古今幽恨几 时平! 一抹晚烟飘过,使营垒 更显荒凉,半竿红日斜 挂,使关城更显破旧。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 金戈铁马的故事,悄然而 生的幽恨何时才能平 复! 画面描绘:前两句以古朴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末句画龙点睛,抚今追昔,怀古伤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写作手法:白描。词人写边关所见所历,勾勒出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若为:怎样的。②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③关城:关塞上的 城堡。 【诗歌主旨】本词描绘了凄凉的边塞秋景,将塞外的荒凉与词人内心的悲怆 合二为一,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主题三 咏史怀古(9首)第25首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写作背景】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军出征,多次进言,不被重用,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前不见古 人, 后不见来 者。 向前望不到古代 招贤的圣君,向后 看不到求才的明 君。 表现手法、情感:这两句直抒胸臆,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孤独与伤感。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念天地之悠 悠 , 独怆然 而 涕 下! 想到时间之久 远、天地之广大, (我)独自悲伤, 眼泪纵横! 炼字、情感:“念”字表现了诗人纵览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感。“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置于广阔的时空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悲壮深沉的孤独感。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chuànɡ)然:悲 伤的样子。③涕(tì):眼泪。 【诗歌主旨】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表达了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之情。 第26首 黄鹤楼[唐]崔颢【写作背景】崔颢(hào),唐代诗人。诗人登临黄鹤楼,萌生了一种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昔人 已乘 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 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已 经驾着黄鹤飞走 了,这里只留下 一座空荡荡的黄 鹤楼。 内容理解:首联描写黄鹤楼的近景,以传说起笔,仙人已乘鹤而去,眼前只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为抒发乡愁做铺垫。“空”字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修辞:运用典故。由远古的传说引出黄鹤楼,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异的色彩。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黄鹤一去不 复返, 白云千载空 悠悠 。 黄鹤一去再也没 有回来,千百年 来只有白云在此 飘飘荡荡。 内容理解:颔联紧承首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岁月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为下文写对故乡的无限愁思做铺垫。炼字:“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诗人借此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晴川 历历 汉阳树, 芳草萋萋 鹦鹉洲 。 晴日里的原野 上,汉阳一带的 树木清晰分明, 更能看清芳草茂 盛的鹦鹉洲。 内容理解:颈联描写了登楼所见实景,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原野树木清晰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日暮乡关 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 人愁。 太阳将要落山, 哪里是我的故 乡 雾气弥漫的 江面让人更生烦 愁。 炼字: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点明诗歌主旨,同时又和开篇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达缠绵的乡愁,意犹未尽。表现手法、情感:情景交融。诗人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qī) 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⑦乡关:故 乡。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凭吊古 迹,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第27首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写作背景】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曾多次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得到汉文帝重视,因而为群臣所妒,遭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刘长卿因为性格刚烈,曾两次遭贬谪。因诬被贬,经过长沙贾谊故居,与贾谊类似的遭遇使得刘长卿不禁溯古思今,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三年谪宦 此栖迟 , 万古惟留楚 客 悲。 你(贾谊)被贬至 长沙停留了三年,千 秋万代却留下你客 居楚地的悲哀。 内容理解:首联点出凭吊之人,连贯古今。“悲”字直贯全篇,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惨遭贬谪的悲苦命运,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秋草独寻人 去后, 寒林空见日 斜时。 踏着秋草我独自寻 觅你的足迹,只见到 萧瑟的寒林中斜阳 的余晖。 内容理解:即景生情,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感伤的氛围。炼字:“独”字表现出诗人对贾谊的景慕和自己难以掩饰的孤独落寞;“空”字形象地写出了荒凉寂寞、物是人非之感,表达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怅惘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汉文 有道 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 岂知? 汉文帝虽是明主,皇 恩尚且太薄,湘水无 情流逝,你在这里凭 吊屈原,它又怎能懂 得 内容理解:诗人溯古思今,把自己的遭遇同贾谊、屈原两位先哲联系在一起,真切地写出自己欲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之情,深化了咏叹的主题。表现手法: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寂寂江山摇 落处, 怜君何事到 天涯! 在寂寞冷清的深山 中,草木随秋风凋 零,可怜你为何被贬 谪到这荒远之地! 内容理解:尾联诗人对强加在自己和贾谊身上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强烈控诉,“怜君”一语,自怜之意,溢于言表。【课下注释】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 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 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诗歌主旨】本诗借古伤今,诗人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 痛惜,抒发了对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第28首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写作背景】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这首诗写于唐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一上高城 万里愁, 蒹葭杨柳 似汀洲 。 一登上咸阳城楼, 浓浓的哀愁油然而 生,芦苇杨柳丛生, 好似水中的小洲。 内容理解: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远处烟迷芦苇,雾锁杨柳,很像故乡江南水中的小洲,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炼字:“万里”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溪云初起 日沉阁, 山雨欲来 风满楼。 乌云刚刚升起在磻 溪上空,夕阳已经 沉落在慈福寺后 面,山雨即将来临, 满楼风声飒飒。 画面描绘:颔联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咸阳城楼,只见溪云乍起,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仿佛靠近寺阁而落。此时,凉风突起,咸阳城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鸟下绿芜 秦苑 夕, 蝉鸣黄叶 汉宫秋。 鸟儿下落至丛生的 杂草之中,秦苑里 已是傍晚,秋蝉在 挂着黄叶的高树上 鸣叫,汉宫里已到 凉秋。 表现手法:颈联写晚观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至,鸟雀仓皇逃入遍地杂草中,秋蝉躲在黄叶高林里悲鸣,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遐想。情感: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沧桑变化,把诗人的愁绪从“万里”推向“千古”,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尽感慨。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行人 莫 问当年事 , 故国东来渭水流。 我不过问秦、汉灭 亡的往事,只有咸 阳城楼下的渭水一 如既往地向东流。 内容理解: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过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东流不止。【课下注释】①汀洲:水中的小洲。②芜:丛生的杂草。③行人:这里指作者 自己。④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诗歌主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 芜、黄叶来渲染,营造出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 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第29首 赤壁 [唐]杜牧【写作背景】诗人经过赤鼻矶时,偶然发现一支沉埋江底沙中的断戟,于是有感而发,借题发挥,怀古咏史作了这首诗。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折戟 沉沙 铁未销 , 自将 磨洗 认前朝 。 折断的戟埋在 沙中还没有被 销蚀掉,拿来磨 洗后辨认出是 前朝遗物。 内容理解:借物起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东风不与周 郎 便, 铜雀 春深 锁二乔 。 倘若不是东风 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 操取胜,二乔被 关进铜雀台 了。 内容理解:怀古伤今。这两句发议论、抒感慨。诗人一反传统,从反面落笔,对历史人物作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反映出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认识,同时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诗人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以二乔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具风致。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②戟(jǐ):古代 兵器。③销:销蚀。④将:拿,取。⑤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 赤壁之战的时代。⑥周郎:指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 (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 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⑦铜雀: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 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⑧二乔: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 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诗歌主旨】这首诗托物咏史,诗人由一件不起眼的断戟写起,借助三国时期 英雄成败之事,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第30首 贾生[唐]李商隐【写作背景】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张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李商隐生活在国势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借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 更无伦 。 (汉文帝)求贤, 在宣室求问被放 逐的大臣,贾谊的 政治才能更是无 人能比。 内容理解:首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姿态。一“求”一“访”,仿佛表现汉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待贤态度之真诚。第二句赞美贾生才华横溢,无与伦比。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可怜 夜半 虚前席, 不问苍生 问鬼神。 可惜只是空谈半 夜,汉文帝在座席 上向前移动,靠近 贾谊,他不问百姓 的状况,却只问鬼 神之事。 内容理解:第三句承接上文,写汉文帝与贾谊谈话时的表现。汉文帝问询到半夜,谈着谈着,双膝都挪到贾谊跟前,似乎很是虚心倾听的。此处将“扬”发挥到了极致。但在“夜半虚前席”前缀以“可怜”一词,耐人寻味,为后文的“抑”埋下了伏笔。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可怜 夜半 虚前席, 不问苍生 问鬼神。 可惜只是空谈半 夜,汉文帝在座席 上向前移动,靠近 贾谊,他不问百姓 的状况,却只问鬼 神之事。 结尾句陡然一转,交代了汉文帝“访”的内容,不是为了询问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询问鬼神的事,揭露了汉文帝不关心国计民生、只顾求仙访道的嘴脸。由之前“扬”之极点,转至“抑”之极点,语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访:咨询,征求意见。②逐臣: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 到长沙的贾谊。③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④无伦:无人能比。 ⑤可怜:可惜。⑥虚:徒然。⑦前席: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 便更好地倾听。⑧苍生:指百姓。 【诗歌主旨】这首诗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 会现实;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31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写作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长期遭冷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何处望神州 ? 满眼风光北固楼。 从哪里可以眺望中 原 眼前却只见北固 楼一带的壮丽江山。 修辞:设问。通过一问一答,反映了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引发家国之思,表达了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千古兴亡多 少事?悠 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 千百年的盛衰兴亡, 经历了多少大事 真 是说不清,也道不 完。有如这浩渺的长 江水,无穷无尽,奔流 而去。 内容理解:由登临北固亭眺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千百年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修辞:用典。末句借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伤感、抑郁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年少万兜鍪 ,坐断 东南战未 休。 当年孙权年纪轻轻就 统率千军万马,占据 东南一方,坚持抗战, 没有停止。 内容理解:词人借用孙权年纪轻轻便统率千军万马之事来抒发不畏强敌、坚持抗战的决心,从侧面衬托了当朝文武庸碌无能、懦怯苟安的现状。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 。生子当 如孙仲谋 。 天下的英雄谁是孙权 的对手呢 唯有曹操 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修辞:设问、用典。抒发对孙权的敬仰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报国杀敌、征战沙场的理想信念。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抒发了对千古英雄的颂赞,表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暗含了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课下注释】①神州:中原地区。②年少万兜鍪(móu):指孙权年轻时就统 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③坐断:占 据。④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⑤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 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 《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诗歌主旨】这首词借古讽今,以三问三答构成全篇,通过对古代英雄人 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壮烈 情怀,同时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无能、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以及报国无门的 感慨。 第32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写作背景】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本曲写于他应召前往关中的途中。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峰峦如聚,波涛 如怒,山河表里 潼关路。 山峰像从四面八方 会聚,(黄河的)波 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 华山,山河雄伟,地 势险要。 炼字、修辞:“聚”字化静为动,让人眼前呈现出群山飞奔而来之势;“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同时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望西都 ,意踌 躇 。 伤心秦汉经行 处 , 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 遥望长安,心潮起 伏。令人伤心的 是,途中所见的秦 汉宫殿遗址,万间宫 殿早已化作尘土。 炼字:“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马潼关、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的情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