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四课时综合实践(北师大)一年级上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03回顾交流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分层作业核心素养目标复习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0102认识整时和半时,会记录时间。03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生活经验。1.2.3.回顾交流学习任务一位置与顺序上和下是一组相对的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的物体,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或谁在谁的下面。在 的____面,在 的____面,上下在 的____面,在 的____面。上下“上下”的意义回顾交流左手这边就是左边,右手这边就是右边。“左右”的意义回顾交流“前后”的意义小鹿在最前面小蜗牛在最后面小兔子在小乌龟的前面小兔子在小松鼠的后面前后的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如果比较的对象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回顾交流学习任务二认识钟表认识钟表分针时针(又细又长)(短短粗粗)12个数12123456789101112大格分针走一大圈,时针走一大格。回顾交流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时半时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注意:分针走过几,必须到两个数的中间。回顾交流整时的画法3时整整时的时候,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整。回顾交流半时的画法2时半半时的时候,分针指向6。时针指着2和3的中间,就是2时半。回顾交流课堂练习1.画一画,在 的右边画 ,上面画 ,左边画 ,下面画 。课堂练习2.看一看,填一填。在 的( )面。在 的( )面。在 的( )面。在 的( )面。右上左下课堂练习3.连一连。课堂练习4.根据时间补画时针或分针。4时1时9时7时课堂练习5.2小时前是几时?2小时前7 时12 时5 时10 时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分层作业【知识技能类作业】1.按要求在田字格里写字。在“中”的左边写“月”在“中”的右边写“人”在“中”的上面写“云”在“中”的下面写“山”。分层作业2.跳动的数字。5(1)9在最中间。(2)比9小3的数,在1的上面。(3)7在9的左边。(4)2在最上面的一行的左角。(5)4的左面是5,右面是1。(6)3在8的右面。(7)8在最上面的一行的中间。96724183分层作业【综合实践类作业】3.连一连。分层作业1.排一排。(1)一共有( )只小动物。(2)从左数, 排在第( ), 排在第( )。535分层作业【综合实践类作业】5.3个小朋友相约去书店,下面是他们到达的时间。(1)根据时间连一连(2)按到达的先后顺序给小朋友们排序。(在框里填①②③)③②①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总复习》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1.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10以有内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10以内的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2.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搭。3.会对物体、图形或数据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日常4.生活情境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整时半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遵守时间。《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10以内的数;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描述加法、减法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 1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能依据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制订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对事物分类;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分类的过程;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四大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学习的主要内容: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远近、高矮、轻重;能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二、单元目标拟定(一)教学目标1.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归纳、整理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2.进一步巩固对10以内数的认识、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生活中的物体和简单的立体图形进行分类;能用“上下、左右、前后”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尝试用整时和半时记录自己的一天。3.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10以内数的认识、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生活中的物体和简单的立体图形进行分类;能用“上下、左右、前后”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尝试用整时和半时记录自己的一天。(二)教学难点: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从具体编排来说:“总复习”是学生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学习单元。复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整理、体验发现、建立知识之间联系的良好学习习惯,发展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首先是提供复习的线索,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教科书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为维度,提供复习数学知识与进行数学活动回顾的线索每个领域都设计了“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个板块,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脉络,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教科书中呈现了四个领域的标题,但并不需要学生了解什么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次是提供对本学期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回顾、整理的空间。总复习不是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再呈现一次,也不是仅做一些题目。教科书各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除外)“回顾与交流”板块设计了“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两个活动。在“独立思考”中,教科书结合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本领域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仅仅是举例,并不包含所学的全部内容,目的是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学会回顾与反思。“相互启发”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考,同时针对“独立思考”中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启发性的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独立思考”中提出的问题。最后是提供适切的习题和活动,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习题设计是复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总复习中的习题与新授课中的习题相比,概括程度更高,综合性更强,覆盖范围更大。教科书在各领域的“巩固与应用”栏目提供了具有较强现实性、应用性、探索性的题目和活动,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巩固,以建立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收获,促进儿童的成长。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9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总复习 总复习 数与代数 1图形与几何 1统计与概率 1综合实践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数与代数 目标:1.进一步巩固10以内各数的意义,以及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力。 任务一:0~10各数的认识. 任务二: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巩固10以内各数的意义,以及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复习活动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图形与几何 目标: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熟练掌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任务一:认识立体图形。 任务二:立体图形的拼搭 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 2.通过复习活动,熟练掌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统计与概率 目标:能根据给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能自己选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任务一:分类含义和方法。 1.通过复习活动,能根据给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能自己选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综合与实践 目标;复习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 认识整时和半时,会记录时间。 任务一:位置与顺序。 任务二:认识钟表。 通过复习活动,复习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 2.通过复习活动,认识整时和半时,会记录时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总复习教学设计课题 综合实践 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上册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复习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 学习内容分析:认识整时和半时,会记录时间。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生活经验。重点 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会记录时间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回顾交流 回顾交流 课件展示: 任务一:位置与顺序。 师:在本册的学习中,进行了不同的综合实践课程,“介绍我的教室”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位置。 师:谁来说说上下、左右、前后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上和下是一组相对的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的物体,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或谁在谁的下面。 左手这边就是左边,右手这边就是右边。 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如果比较的对象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生:谁能说一说自己在教室的什么位置 学生举手回答,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任务二:认识钟表。 师 :在“记录我的一天”这个活动中,我们认识了钟表。 关于钟表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师:那么现在我们教室钟表上的时间是几时呢 你能说一说今天你在什么时候都做了什么事情吗 回顾旧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会比较,认识时钟的方法,为系统地整理知识打下基础。课堂练习 二、实践应用,巩固提升 3.连一连。 4.根据时间补画时针或分针。 5.2小时前是几时? 习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何收获?板书 综合与实践 上下、左右、前后 认识钟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总复习》大单元整体设计.docx 第4课时 综合实践.pptx 第4课时综合实践.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