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选必二教学设计系列 1
设计思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设置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以及同学的互助完成学习,为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设置了知识点的对点训练和随堂巩固训练。
第一单元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教材版本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掌握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了解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视角分析人类社会变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革命的意义及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历史解释。
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 :历史年表、历史图片、考古发掘成果及文献记载等。
多媒体资源 :历史纪录片片段、历史地图、互动讨论平台等。
实物模型 :古代农具复制品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问题探究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
史料研习 :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一张古代农耕文明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局限性,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约30分钟)
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任务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分为哪两个时期,概况特点如何?学生自主学习 分小组展示
教师引导订正
(1) 食物采集时期 :介绍原始社会中的食物获取方式,如狩猎和采集,以及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2)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讲解农业革命的产生及其影响,包括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产生、稻作文化、农业技术的进步等。 对点训练选题 (中等难度)
题目:(1)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它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包括农作物的驯化、农业工具的创新(如犁、镰刀等)以及定居生活的开始。这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食物供应的稳定、人口的增长、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如出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阶层)、以及为后来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任务2 说出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概况
学生自主学习 分小组展示
教师引导订正
概况 :展示《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了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状况。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掌握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土地制度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
具体文明介绍 :分别介绍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美洲文明的食物生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生做 对点训练选题 (中等难度):
题目:(1)比较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在食物生产上的异同,并分析这种差异对两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教师引导订正
答案 :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在食物生产上都依赖于灌溉农业,但古埃及主要依赖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而中华文明则发展了复杂的水利系统(如都江堰)。这种差异导致古埃及社会更加依赖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来管理水资源,而中华文明则出现了更多的地方自治和水利管理。这种食物生产方式的差异进一步影响了两国的社会结构,古埃及形成了更为集中的王权,而中华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地方势力的独立性。
通过英语(培养时空观念)地图标注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情况,并概括其特点
教师总结 :根据地图标注情况,概括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如:古埃及文明主要依赖尼罗河流域的灌溉农业,以小麦、大麦等为主要农作物,同时驯化了牛、羊等动物;中华文明则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驯化了猪、鸡等动物,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明。
学生思考 :这些特点与该地区或文明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订正农作物与地区或文明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关系
自然环境的影响 , 如气候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生长的关键因素。动物亦有对气候类型的依赖;
社会结构的影响 ,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特别是喜好特定食物的民族迁移,会推动农作物的传播和种植。例如,北方人南迁促进了小麦在南方的种植和推广 。
3、 生产关系的变化 学生自主学习 分小组展示
教师引导订正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讲解农业出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理解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唯物史观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内容。
学生对点训练题目:分析农业革命如何推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并举例说明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历史事件。
答案 :农业革命通过提高食物生产效率,使得部分人能够积累剩余财富,进而形成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开始分化为拥有不同财富和地位的阶层,即阶级的产生。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持社会秩序,国家这一政治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例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如苏美尔文明中的乌鲁克等城市国家,它们通过法律和行政机构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私有财产。
三、互动探究(约15分钟)
学生 分组讨论 :
1、食物生产方式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2、不同的食物生产方式对环境和社会结构有何影响?
成果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饮食结构与营养 :食物生产方式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人类饮食结构的调整。例如,农业革命后,人类从依赖采集转向依赖种植和畜牧,使得食物种类更加丰富,营养也更加均衡。
高产作物的引进,如玉米、甘薯等,改变了中国的食物结构,提高了食物的供应量和多样性
居住与迁徙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人类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固定的村落和城镇,这与早期的游牧和采集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食物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为了寻找更适宜的土地和资源,也会进行迁徙,如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迁徙就与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2。
社会结构与分工 :
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人手参与耕种、收割等劳动,从而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分层和专业化 。
文化与习俗 :食物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和习俗。例如,不同的农作物和畜牧产品成为了不同地区的特色食品,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饮食习惯。
农业祭祀、丰收节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节日和习俗也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巩固练习(约10分钟)
1、本课对点训练选题及答案
2、 绘制图表 :每组学生基于讨论成果,绘制一张图表,展示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变化过程,并标注出关键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表格参考答案
阶段 描述 关键历史事件 影响
食物采集 依赖自然资源,采集野果、狩猎动物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 人类生活方式以迁徙为主,没有固定居所
新石器时代初期:采集技术逐渐发展 社会结构简单,以小型群体为单位
过渡阶段 开始尝试种植和驯养,但仍以采集为主 农业革命的萌芽:出现简单的农耕和畜牧 人类开始尝试定居生活,逐渐形成村落
新石器时代中期:农耕技术逐渐传播 社会结构开始复杂化,出现分工和合作
食物生产 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食物来源,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 农业革命:农耕和畜牧技术大力发展 人类定居生活稳定,形成固定的城镇和乡村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农具的改进 - 社会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出现阶级和国家
文明的出现: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形成多样的文明形态
高产作物的引进:如玉米、甘薯等 人口增长,食物供应更加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核心答案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变化过程,关键历史事件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初期和中期的技术发展,农业革命的爆发,以及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农具的改进和文明的出现。这些变化推动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迁徙到定居,从简单社会结构到复杂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快速发展。
参考答案
教师指导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解答疑问。
五、板书设计
第1课 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食物采集时期 (1)工具:木、骨、石等 (2)方式:狩猎、采集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1)标志:农作物驯化、农业工具创新
(2)影响:定居生活、人口增长等
对点训练选题及答案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概况 (1)不同地区的生产状况 (2)具体文明介绍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灌溉系统 中华文明:水利系统、商周农业(其他文明略)
对点训练选题及答案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原因:农业革命推动 (2))影响:社会结构变化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清晰的板书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和重点内容。同时,结合对点训练选题和答案,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改进之处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板书设计,使其更加简洁明了。同时,可以增加更多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如提问、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对点训练选题的难度和数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